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布施是叁種布施統統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他什麼財物都沒有,他身上的財産就是叁件衣一個缽。每天吃飯到外面去托缽,他用什麼布施?每天講經教學,這是他的布施。講經教學需要體力,還需要身體示範,身是屬于內財,所以財布施裏頭有內財、有外財。你拿這些財物,金錢、財物這外財;身體是內財,我們今天講做義工,做義工是財布施,內財布施。在佛法裏面說,這佛經裏面講,內財布施得的福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外財布施,換句話說,是你的福報分給別人分享,內財可不是,內財我自己爲別人服務,所以這是更要殊勝。

  

  內財布施也得財富,你爲別人服務,你還用智慧,你還要用你的善巧方便,這些屬于法,所以內財布施裏頭有法布施。爲別人做示範,令別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有所啓發,有所悟處,能斷他的煩惱,能解決他的疑難,這就變成了無畏布施。所以佛當年在世天天所幹的,叁種布施具足,真的是一即是叁,叁即是一。

  

  我們讀佛經,無論這個部頭大小,小部頭一百多個字,你們看看《阿含經》裏頭,《大集經》裏頭,小部一、二百個字。大部像《華嚴》,這是大部的,一百多卷,除掉重複,因爲這個經有叁次翻譯,除掉重複的有九十九卷。這個分量大!最大部頭的《大般若經》,六百卷。不論分量大小,這個經典的長短,你仔細觀察,內容戒定慧叁學具足。就是說佛教給你,一定是有理論、有方法、還有境界,你依照這個修行,你將來會得什麼樣的結果、效果,這一種教學是圓滿的教學。

  

  佛一生教學沒有教科書,這是我們古大德在經教裏頭他們的體驗,寫出十二分教;就是佛講經的這個儀式有十二種。最普遍的我們講長行,第二種這是偈頌,偈頌是詩歌,這兩種應用得最普遍。我們在《華嚴經》上統統看到,十二種例子在《華嚴》上都具足,所以《華嚴》是十二分教。這都是方便設施。長行是一般的講演,我們佛門裏面講開示,學校裏面講授課,一個意思。有時候佛是主動的爲大衆宣說,沒有人啓請,就是沒有人提出問題,佛主動講的。像這一類的經,集結經教的這些大師,他們也有很好的方法,在經題上冠上「佛說」。

  

  你看很多經有佛說,《阿彌陀經》是佛說,《無量壽經》也是佛說;《法華經》上沒有佛說,《華嚴經》上也沒有佛說。這是什麼原因?一個是有人發問的、啓請的,不用佛說;佛主動說的,沒人問的,佛是主動講出來的,加「佛說」。我們一看經題就曉得,從這個地方來辨別。多分都是有人向佛提出問題,佛來給他解答。就像大夫給病人處方一樣,這人是帶著病來的,求大夫治病。大夫給他診斷,給他處方,他依照這個處方去服藥,藥到病除。所以佛經上也常常用這個比喻,佛比作醫王,比喻作大夫。衆生都是有病的,九法界衆生都是有病,只是輕重不等。向佛請教,佛就告訴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所以佛沒有教材,佛也不要准備,一天說八個小時也不累,真是好老師!四十九年不休息,每天說八個小時。這個上課,講經就是上課,八個小時。所以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我就舉這個例子說,哪一個行業的人,每天幹工作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休息,天天如此。你能說他消極嗎?

  

  釋迦牟尼佛所從事的工作是教學,要用現在人的看法,他是教育家,他一生所幹的是社會教育工作。因爲他教學的對象,他也沒有招生,他不是辦學校,只要有人來跟他學,從來沒有拒絕過一個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佛弟子當中宗教徒很多。我們經上常常看到婆羅門教,像《地藏經》上講的「婆羅門女」,那就是婆羅門教的修行人。許許多多都是其他宗教的領袖人物、傳教師,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我們要清楚,他是來接受教育的,佛教他。用現在的話來說,佛這個教育叫多元社會教育。佛一生教學,沒有收人家一分錢學費,完全是義務的。所以我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值得我們佩服。

  

  我們學佛先要把佛搞清楚,佛的真實面目我們搞清楚,我們才知道怎樣學習,才真正能得到真實的教誨。佛不是神仙,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系,師生關系。我們稱他爲老師、本師,本師是最初創教的這個老師,根本的老師。當時在世有人稱他爲佛陀,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翻成覺者,這是照意思直接翻的;而是照意思來翻,就是中國人講的聖人。我們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聖人,在印度稱爲佛陀;印度人稱菩薩,我們中國人稱賢人,聖人的學生,有成就的學生。中國人稱聖賢,印度人稱佛菩薩,一個意思,所以一定要認清楚,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但是中國的教育,像孔孟教育它只講一世,沒有講過去也沒有講未來,過去、未來講得很含糊,「未知生,焉知死,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于祖先的紀念那是孝思、盡孝。永遠懷念先祖,效法先祖,光大先祖的教誨,光大先祖的德業,是這個意思。但是佛法是講到有過去、有未來,這是儒所沒有講到的。儒講的是我們這一個世界,當時也只講到中國這個地區。那個時候,這個地區都是小國。我們讀曆史,你看看,春秋戰國那個時代,春秋時代八百諸侯,那一個諸侯就是一個國家。中國現在很多縣市的名稱還保留著古時候的名稱,古時候這個地方是哪一個國,現在還保持這個名稱。所謂大國,一百裏就是大國,小國二、叁十裏,就是現在的村鎮,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小國。孔子周遊列國,實在講,他所走的也不過二、叁個省而已,就周遊列國了,在現在地圖上二、叁個省,足迹並不是很大。

  

  所以中國人講天下,開口就講天下,天下有列國;到秦這才統一了,把這些小國都變成郡縣。所以孔子的教學在那個時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印度也都是一些小國。所以對于國並不重視,對天下重視,開口就是天下。這在中國遺留下來的文字裏面,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世尊在印度教化也是如此,他的足迹就遍五印度,哪個地方有緣哪裏就去。什麼叫有緣?有人請他。聽他的課的人太多了,到處都是宣揚、贊歎「釋迦牟尼佛講得好、教得好」,所以這是名聲遠傳,到處都有人邀請。佛很慈悲,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裏去,一切隨緣。緣深的,也就是肯接受教訓的,能接受的人多,佛就會在那裏住的時間長一點;能接受的人少,佛在那裏住的時間短一點,每個地方居留的時間長短不定。我們現在知道,從經典裏面記載,佛住的時間比較長一些的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靈鹫山講《法華經》,這些比較長一點的。

  

  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如何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自己要歡喜。你自己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你怎麼能叫別人生歡喜心?所以首先自己要能生歡喜心。自己歡喜心從什麼地方來的?性德的流露。歡喜是性德,所以明心見性之後,法喜充滿。儒家,你看《論語》裏頭所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喜充滿。學而時習與性德相應,功夫達到一定的深度就見性了,怎麼不歡喜?宇宙人生真相大白,到這個時候,真的,看一切衆生都在迷惑,他不知道;你契入這個境界,你明白了,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所謂是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過去、未來,此界他方通達明了。

  

  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之後,空間維次的界限不存在了。這近代科學家才發現,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說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等于零,時間等于零。在佛法裏面講,就是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時空不存在了。你坐在這個地方,你能看到過去,你能看到未來,你能看到此界,你能看到他方,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面前,怎麼會不歡喜?教化衆生還需要准備嗎?不需要了。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無盡的教材,隨手拈來,只要動念它就現前。你也給人家講天道,講欲界天,欲界天就現在面前,你就一一介紹,介紹不盡,不是憑空想象的。介紹過去古聖先王,古聖先王就在面前,你統統看見,不思議的境界,我們現在人講神通。佛說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衆生平等的受用。你今天把沒有空間維次這個一真法界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空間維次,自己拘束在這個小範圍當中,外面一無所知,真的是古人形容的「作繭自縛」。怎麼形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空間維次就存在。

  

  科學家講空間維次,在我們佛法裏頭不用這個名詞,佛法裏頭叫法界,我們通常講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並不是十個空間維次,十是代表無量,《華嚴經》統統用十表法。科學家也相信,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量的。但是他們現在科學能夠肯定、能夠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空間維次,很像我們佛經上講的十法界。實際上前一句話講得正確,法界無量,不止十個。無量到什麼程度?一個人一個法界。你們想想看是不是真的?一個人一個法界,一個衆生一個法界。再深入觀察,一個衆生就無量法界,怎麼樣?我那個念頭念念不一樣,法界隨著念頭變!一個人就已經産生無量的法界,何況一切衆生!這麼個道理。

  

  所以只要自己突破,別人障礙不了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別人他那個妄想分別執著會影響我,那我們永遠不能成佛,永遠不能突破,這個道理要懂,你要相信,我自己破掉了,一切都破掉了。所以我成佛了,一切衆生都成佛了,這是正理,這是真正的事實。佛突破了空間維次,也就是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眼目當中一切衆生皆成佛道。「本來成佛」,《華嚴》、《圓覺》上講的「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當你沒有突破的時候,你就是看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都是衆生,真的是相隨心轉。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要善,我們的念要善,我們的行爲要善,我們的身體,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