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在讓悟字輩、年輕人,給他們。此地這個道場挂個名而已,絕不過問。現前所要的就是攝影棚,每天在這裏講經,講完之後,講些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心要清淨,心裏面不能有一樣東西,《壇經》所說「本來無一物」,你有東西就壞了。

  

  佛法沒有別的,行門、修行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字,舍。到最後把那一品生相無明也舍掉了,你就成究竟圓滿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沒放下,他還沒舍。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放下而已。布施就是放下,身外之物統統放下,沒有一絲毫牽挂,自己的身體也要放下。你放下之後,你才曉得那個自在、那個快樂!你有牽挂、你有欲望、你有分別執著,你有苦,那是煩惱習氣。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都被煩惱習氣障礙住了,不能現前。

  

  菩薩修行,這是第五個階段,好象我們現在讀書,一年級、二年級,這是五年級,小學,十信位是小學,小學五年級。主修的,禅定波羅蜜,心地真正清淨,貪瞋癡慢疑惡見都放下;雖放下,還是藕斷絲連,不幹淨,爲什麼?如果是幹淨的話,他就超越六道,五信位還沒有超越六道,七信才超越。七信位等于小乘阿羅漢,超越叁界六道,五信、六信還沒超越,有相當的定功。這個定功一般來講,在四禅天、在無色界天,這是修行人,修行人就是四禅天裏面五不還天,他不再到欲界來了。所以在此地講,他這個「明相」剛剛現。

  

  我們看這是他這裏面方位講「如艮位」,艮是八卦裏面的艮卦,艮卦是山,「山表安靜不動」。我過去沒到過山東,這一次在中國訪問,順便到山東濟南去看看泰山。到了泰山,我也爬到泰山頂上。小時候讀書,古人講「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讓人家感覺到它那個底盤很大,山並不是很高,底盤很大是很穩,確實顯示出安靜不動。這個上面有個廟就是東嶽大帝,東嶽泰山。故事我們聽得很多,沒去過,這次去看了一看,也去東嶽大帝廟裏面去拜一拜,拜廟。

  

  「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就生慧,這個慧還沒發出來,但是明相出來了。所以他這個明相講「寅醜兩間」,這是講時辰,寅時是早晨叁點到五點,寅時;醜時是晚上,夜晚一點到叁點;兩間,那就是兩點到四點之間,那就是叁點鍾,大概在夏天叁點鍾的時候明相就出來了。天空東方發白,東方已經亮起來,太陽沒出來,太陽出來大概還要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前,一個半小時之前,東方發白,說明智慧快要透出來,取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我們不是要求智慧嗎?說實在話,只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世出世間無論什麼問題,智慧開了,統統解決。那個問題愈麻煩愈嚴重的,你仔細去觀察,煩惱重,妄想分別執著太深!所以他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果然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明相現前,自然通達。我們今天講,你看一樁事、看一個問題,你看的面很廣、你看得很深,那是智慧。

  

  任何一樁事情,它的深度、廣度都是沒有止境的,這我們在大乘教裏體會到的。像這個經,經文的義趣、義理,每個字、每句都是深廣無盡。簡要詳明的講,像隋唐時代,賢首、清涼講《華嚴經》,那我們要是聽到,他講得很簡單,點到爲止,這注解就是。我們要是粗心大意來讀這些注解,讀清涼大師的《疏鈔》,讀李長者的《合論》,那李長者的《合論》更簡單,你不知道它的深廣;必須你自己依教修行,契入叁昧。

  

  學《華嚴》,契入華嚴叁昧;修淨土,契入念佛叁昧,智慧開了。縱然沒有大徹大悟,你有大悟,你有小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怎樣積?放下就是累積,不斷的放下。首先一定要從名聞利養放下,這個東西是嚴重的傷害、嚴重的障礙,名聞利養邊都不能沾,決定障礙你的悟門。縱然遇到真善知識給你細說經論,你也不會通!你自己體會不到。聽的時候滿好聽,覺得很有道理,聽過之後就完了;過個二、叁天,印象全沒有了。這種現象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我們自己能夠累積一點,那是什麼?锲而不舍,天天幹。

  

  所以要想一想,世尊當年在世是每天講經說法,帶著這群學生。學生跟著老師,不離開老師的,一年到頭跟著,老師到哪裏就跟到哪裏,出家了,他不回家。老師的教學,不但有言教,身教,身語意叁輪說法。學生長時期接受老師的熏陶,這得利益。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沒有這種緣分學習,你怎麼能成就?所以現在人說老實話,物質受用超過古人太多太多了。講到世出世間學問的修學,那比古人是大幅度後退。

  

  可是如果真正學的人,真正想學的人,現在這個科學工具是好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選擇你喜歡的經論,就專學一部。找一套光碟、一套錄相帶,你可以反複多次的去學習。你說找個老師,說這一部經給你講個兩遍、叁遍,不可能。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沒重複的。古大德只發現一個例外,《無量壽經》,肯定《無量壽經》世尊當年在世至少講過叁遍,爲什麼?流通在中國的這些版本,原本,中國人都把它翻成漢文。

  

  《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現在只剩下五種本子還流傳到現在,另外七種失傳了。在這五種版本裏面非常明顯不同的地方,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有兩個本子四十八願,有兩個本子二十四願,還有一個本子,南宋所翻譯的是叁十六願,這就證明他們用的原本不是相同的。如果是相同的,這四十八願,應當每個人翻都是四十八願,不能把四十八願翻成二十四願,把它翻成叁十六願。所以從這個地方肯定《無量壽經》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講,這是很少有的,其他經典幾乎都見不到這種情形。《金剛經》,《大藏經》上有六種譯本,大同小異,肯定原本是一個本子。

  

  所以我們學習,一定要曉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會有成就。最忌諱的是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那就難了。我們早年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的限製非常嚴格,只准學一部經。你同時想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說你到別的地方去學;佛學院裏很多,可以同時學好多部經。李老師這個經學班,像教私塾一樣的,每個人只准學一種,絕對不可以學兩種,真有效果。一部一部的學,一部學好了才可以學第二部。那個學好的標准,實在講是很低,不高!就是你上臺把這部經講一遍,老師在下面聽,聽了他點頭,滿意了,行,這一門算是你畢業了,再可以學第二部。

  

  我在臺中跟他十年,十年學五部經,這五部經在別人的話,一年就學完了,我在那裏搞十年。我把這五部經說出來,也許你們哈哈大笑,我第一部學的小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我講過很多遍,有《講記》,你們都可以看到,我第一部學的。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第叁部學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流通本最後的這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算是大部頭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就學這五種,十年。

  

  古人講的話沒錯,「一經通,一切經通」。《華嚴》我沒有學過,《法華》也沒有學過,可是我都講過;法相唯識,我沒有學過,我也講過,而且在學校開這課程。古德教你專注,學一樣東西專注,沒有別的,定。你心定在一門,容易開慧,會生智慧。同時學很多,算你聰明,過去今生你的善根深厚,你所學的是常識不是智慧。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應該怎樣修學、怎麼個學法,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利益。

  

  現在在各地方講《弟子規》的蔡老師,你們有很多人都認識他,現在好象也挺出名,海內外到處都請他去講。他學了多久?我告訴諸位,他只學叁年。爲什麼能講得這麼好?他就是真正能夠把握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別的訣竅,他就是相信這句話,他就是抓住了這句話,依教奉行。

  

  他《弟子規》的學習一年,一年就行了,因爲它短,不長!全文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叁百六十句,一句叁個字,一年的時間。這個學習不是學到會背、會講,不是的,落實,用一年的時間真正把它做到。做到,戒定慧叁學都在其中,都具足了。戒學是規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戒律;因戒得定,你一年的時間,心無二用,就在這一本小冊子裏頭。你把它做到了,在落實裏面,你就有體驗、就有悟處,你把它做到了。你要是不落實,你沒有悟處;落實就有悟處,有體會,有悟處,然後你把你的體會、悟處、心得報告出來,聽的人從內心裏頭受感動,那就不一樣。所以他一年把這個做到了,真正契入。

  

  第二年出來講,講一年。今年是講演的第二年,講了幾十遍,一遍比一遍好,專家!有這個基礎,無論是講世法或者是講佛法,他將來都是高手。一經通,《弟子規》不是佛經,行,只要通。通是什麼?通到慧!佛經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你智慧開了,佛經一展開一點障礙沒有。這是很好的一個典型擺在面前,叁年成功,絕對不是佛學院能學得出來的。我提出來給諸位做參考。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李長者的開示,從「佛號明相智」,從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念一念。「佛號明相智,明此位進修之果,得法心淨故。如艮位,寅醜兩間,明相現故,故佛號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東北方是艮,艮爲山,山表安靜不動義,是禅定義故」。前面我們講了不少,因爲這是我們現前必須要知道學習的。

  

  尤其同學們,無論是經教、無論是念佛都要專一,「一門深入」,不能搞得太多、太雜;太多太雜對自己決定是有害的。一般人不知道,學得多、學得雜,長知識不長智慧;一門深入,長智慧,通一切知識。智慧他通!但是知識不通智慧,這裏頭的得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我們才真正知道應該怎樣去學習。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有殊勝的成就,所謂是事半功倍;如果同時學好幾門,那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