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講常寂光淨土,那是如來果地上真正的境界。等覺菩薩住實報莊嚴土,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那現的是常寂光,一片光明,這佛經裏頭常講「大光明藏」。

  

  可是菩薩證到這種地位就成佛了,究竟圓滿成佛了,他那個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他不斷。有沒有能力斷?有能力,對他來講輕而易舉,但是他不斷,這叫慈悲。爲什麼不斷?他要斷了之後就不能度衆生;他要不斷,這一真法界、十法界裏頭許許多多迷惑顛倒的衆生還沒覺悟,他不斷,這個相在,就是我們今天像科學家講的,這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各個不同維次空間他都有能力去觀光旅遊。哪個地方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無條件的來協助這些衆生,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慈航,佛家還有個名詞叫「留惑潤生」。那惑就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不斷,我要留住。我要留住怎麼樣?我才有機會來幫助大家。這個話是不太好懂。我過去講經曾經做個比喻,我比喻什麼?像我們念書,我們念博士班,我們的考試論文通過,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畢業了,就離開學校,就走了。可是這個博士很慈悲,他確實有能力拿這個學位就離開學校,但是他考試總是要讓它一科不及格,爲什麼?他慈悲,他說我留級,我留級不離開這個班,我幫助班上那些同修,這真是慈悲。

  

  諸佛菩薩在世間就是這樣的情形,他如果真的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他就不在了,我們怎麼樣也見不到。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裏明明有六趣」,他留了一點最後生相無明,他就是留在夢中,度夢中衆生,作夢中佛事。對他來講他一點都沒有妨礙,爲什麼?他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迷惑,所以在十法界、無量法界裏面他得大自在。他跟究竟圓滿果地上的如來住常寂光並沒有兩樣,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一真法界如是,常寂光如是,十法界亦如是,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究竟圓滿,這個時候才真正叫正受。

  

  我們現在的麻煩自己總要曉得,曉得就是覺悟了,覺悟之後最重要的是起修,我怎樣把我的錯誤修正,這叫起修。所以衆生最難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以爲自己沒有錯誤,于是錯誤永遠不斷,永遠沒有辦法修正過來,這個過失就大;如果你曉得你自己過失在哪裏,你會修正。我們在講席裏面,實在講講得太多太多,我是平常就我們現前應該從哪裏下手,我跟大家講十六個字,這是一切衆生普遍犯的錯誤。自私自利,真心、清淨心裏面沒有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錯了。我知道錯了,這真的覺悟,覺悟之後就要起修,起修怎麼樣?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要把自私放下,把自利放下,這就教你用功,悟後起修。

  

  那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不爲自己,爲衆生,爲正法久住,爲什麼?正法是救度衆生的,正法是幫助衆生覺悟的,這在佛法裏面講「續佛慧命」。續佛慧命是自己真幹,有解有行,這個覺悟是解,真正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這是行,解行相應。我們在做這個工作,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是利他、化他;自己這樣做是自度,自度度他。自度度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分做兩樁,你要度他先自度,自度就是度他,你不能自度是決定不能度他。你說我去度他,自己不要自度,沒有這個道理,決定不可能。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你們看看哪一個不是自度度他!都是從自己本身做起,連儒家教學都是。

  

  你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度,自己要修正自己的心行,心是念頭,念頭錯了,想錯了、看錯了,要修正過來;在行爲上我講錯了,我做錯了,也要修正過來。過失不怕,怕的是你不修正。現在人有很多愛面子,不肯認錯,這是最大的錯誤,這個業很重很重,不承認過錯。如果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是聖人、是賢人,他勇于認錯,勇于改過,那就對了。中國諺語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他能承認過失,他能夠勇于改過,這個人就是聖人、就是賢人。

  

  我們看,愛面子,死不承認自己過失,絕對不改自己的毛病,這是凡夫。這我們很清楚他的前途是往下墜落,他不是往上提升。只有知過改過,這個人的靈性是向上提升的,不是往下墜落的。讀聖賢書沒有別的,聖賢書裏頭常常指出我們自己的過失在哪裏。我們平常沒有人指責我們,我們讀聖賢書就知道了。你看讀《十善業道》,殺生是錯誤的,殺生的念頭是邪念,知道念頭錯誤的就要改。要愛衆生,要慈悲一切,我們念頭沒有毛病!看到一切衆生有苦有難,盡心盡力幫助他,不附帶任何條件。幫助他,將來要叫他回報,那這等于生意買賣一樣,這是附帶條件的,雖然有好處,不是盡善盡美,盡善盡美是沒有條件的。

  

  佛告訴我們,沒有條件的,功德無量無邊,有條件的是屬于福報,福報是有限的。福德有限,功德無量無邊,功德跟福德差別就在此地。希求回報是福德,不希求回報是功德;不希求回報與自性相應,所以叫功德,希求回報與自性不相應,所以它是福報。福報不能出叁界,不能超越六道,因爲什麼?福報一定在六道裏頭享,叁善道裏頭享,惡報一定在叁惡道受。所以我常講叁善道是消你的福報,叁惡道是消你的惡業,對修行人來講都是好事。你這個東西要消掉,你要不消掉,你出不了六道。可是有一種方法不消也能出六道,那是什麼方法?我舍掉不要了,行,不要了就可以出去;你還想要,出不去。這叫放下,真的放下。所以放下是正受,不放下叫苦樂憂喜舍。諸位要細細去想,你才能把這些事實真相真的搞明白,搞明白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沒有不放下的,凡是沒有放下都是沒有看破。雖然一般講看破,看得不究竟、不徹底,放下是放下了,天天都在放下,放得不究竟,放得不徹底,放得還是不幹不淨,所以你的果報也是拖泥帶水,也不幹脆。真的,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絲毫不爽。

  

  我們再看這個注解裏面,《叁藏法數》裏頭有一條,這一條注得比較清楚,它的文字多一點。「成所作智,謂如來爲欲利樂諸衆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衆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這前面它講的如來,什麼人是如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叫如來。所以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就稱如來,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覺、到妙覺,四十二個位次都稱如來。《金剛經》上有對「如來」兩個字的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講得太好!如來這兩個字的意思,用我們容易懂的話,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了,這就是如來。這從因上講,徹底放下了;果上講,十法界、六道都沒有了,生相無明沒破,唯心所現的境界在,但是境界裏面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完全與性德相應。

  

  一切所作所爲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這是一真法界。你看看這個時候是爲欲利樂諸衆生,這個衆生是十法界衆生。話是這麼說的,爲欲利樂,他是不是真的有欲有利樂?沒有。如果真的還想我要去度化衆生,他是凡夫,爲什麼?他分別執著沒斷,那他怎麼樣利樂衆生?他利樂衆生就跟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你以一個善的意念,它回應就是很美的東西,這個結晶;你不善的念頭,回應的時候它就不善的。他沒有起心動念,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衆生以善心感,他就用佛菩薩應;衆生用惡心感,那就妖魔鬼怪應。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是一句話講清楚、講明白了,從心想生。所以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想善的,言善、行善,你就不斷向善這一條路提升,不要想惡。惡的你也把它想成善。現在時間到了,下個鍾點我跟諸位講怎麼樣把惡的也想成善。想的是真善不是假善,那我們走的是一條善路,光明大道。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研究怎麼樣轉境界。尤其是逆緣、惡境,處在這個境界裏面,你要不會轉,肯定是怨天尤人。總會覺得我這個人還不錯,沒有什麼過失,爲什麼有這種遭遇?怨天尤人。老天沒有眼睛,世間沒有善惡,會起這個惡念!這念頭對自己傷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總是把一切過失都推給別人,這是最大的過失,沒有比這個過失更重。聖人教我們「反求諸己」,所以行有不得要懂得反求諸己,要做內省的功夫。錯在哪裏?錯決定不在外面,錯在自己。

  

  我們一生心善、言善、行善,還有許許多多的逆境、惡緣,遇到人家無緣無故的造謠生事,毀謗、傷害、侮辱,甚至于陷害。這些過失到底是在自己還是在別人?你自己怎麼想我沒有錯,你想不出你的錯誤。你有沒有想到你還有前世?還有過去生?佛給我們講「因果通叁世」,我這一生當中不錯遇到聖賢教誨,天天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可是你要曉得沒遇到聖賢教誨之前有沒有造罪業?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才明白、才知道真正自己錯了。二十六歲以前,造了很多罪業,最重的殺生、毀謗聖賢,自以爲是,業造得重。

  

  小時候抗戰期間,我父親喜歡打獵,早晨天一亮,我們常常弟兄兩個就跟著我父親去打獵,天天都有野物帶回來。所以抗戰期間生活很苦,我們過得不錯!野物、鳥獸幾乎天天都有。我叁年失學沒有念書,就造叁年業,念書上學了,住在學校裏,這就不去打獵了。所以我父親四十五歲過世,他過世那個情況是非常非常不好,當時我們茫然無知,到以後學佛讀《地藏經》,原來《地藏經》上寫得清清楚楚。我父親生病是發瘋、瘋狂,就是現在講神經分裂症,非常嚴重,他看到山就往山上跑,力氣奇大,看到水就往水裏面鑽。這到以後我們讀經就曉得了,那是什麼?殺生的果報,上山打野獸,下水抓魚。我父親臨走表演的那些,讓我親自看到,以後看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完全相應,一點都不錯,我才曉得這個果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