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五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天天在練習放下,我今天比昨天又多放下一點,你的功夫進步了。可是初學的人一定要知道,功夫總是進進退退。今天這個經聽得不錯,是要放下,放下了;明天又忘掉了,控製、占有的念頭又起來,總是在拉鋸戰。行,這就叫做修行,理智跟煩惱在鬥爭。現在這個鬥爭,煩惱常常占上風,理智常常吃虧。可是你要有信心,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你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戰勝煩惱,克服習氣,你要有這個信心,它不是真的,真的那斷不了,不是真的。

  

  那麼我們爲什麼還會被煩惱降伏住?是因爲我們智慧不足,我們對于萬法的實相(就是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這個我們要相信。我們大乘經讀得不少,常常有警覺心起來;沒有聞大乘教的,他是決定不會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自覺,從這個地方就看出來。我爲什麼能夠有這個覺悟的念頭?經讀得多。爲什麼這個境界若有若無?有時候提起來,有時候又迷。是我們對于萬物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就這麼個道理。那經就是要天天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想想,我有沒有讀夠千遍?沒有!那就難怪,難怪你在菩提道上進進退退,大多數的人進得少,退得多。

  

  這幾年,同學們都常常聽到兒童紮根教育,想到兒童,有沒有想到自己?在家居士結婚生子,你現在有了小孩,你要幫助小孩做紮根教育,你有沒有想到你自己的根有沒有?紮根教育講得很多,實際上效果不彰。是不是真的把兒女的根紮住?難!太難了。什麼原因?自己的根沒紮好,正是佛教裏面所說的一句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你自己沒度,你想度別人;我自己沒有度,我想度兒女,最後失敗的多,成功的是鳳毛麟角。要怎樣把自己的兒女教好?方法不是沒有,有,跟著兒女一起學習。認真努力,帶著兒女一起學,行,自己做榜樣給兒女看。這也是諸佛菩薩、古大德教導我們,身教重于言教,使小孩在很幼小的時候,他就落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他一生當中不會磨滅,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他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這就是古今求學修道成就秘訣之所在。

  

  佛法的根在戒律,儒家的根在禮,過去古大德講得很多,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我們冷靜思惟想想這兩句話,沒錯。說這個話的人不是現在人,是明清時代的人,那個時候佛法的戒、儒家的禮已經在衰退,古人感歎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孔子生在那個時代,對于社會的風尚,我們在文字裏面看到記載,非常感歎,不如堯舜禹湯,所以孔子對于堯舜禹湯這些大聖大賢,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們今天去孔子有二千五百年,孔子當時在世,去堯舜二千年,我們今天想想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個時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跟他一相比,倫理道德已經沒有了。甚至于我們在社會上,很少人在談話當中提到倫理道德,沒人說了。你在日常資訊裏面也看不到,報紙裏頭沒有,媒體、傳播裏頭也沒有,沒人說了,道斷絕了。斷絕這個時候還有少數人覺悟,還真能依教奉行,給大衆做個樣子,這個人不是普通人,這個人是真的覺悟的人,這個人是佛菩薩再來示現的,哪裏是普通人!縱然示現的人很少,不多,確實有不少人被他喚醒,從這個地方證明人性本善,人有良知,有良心。人有佛性,佛家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人一喚,醒了。如果這個效應能擴大,從幾個人能夠變成幾十個人;從幾十個人能夠變成幾百個人,這社會有救。末法時期那一線光明現出來了,這個光明會愈來愈大,光照大地,聖賢之道會再興旺起來。

  

  這個話,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我向章嘉大師請教,那個時候深深感觸到,佛法衰微到極處!我們初學有這個憂慮,請教大師,佛法將來會不會有興旺的一天?他非常肯定的告訴我,有!末法時期,他說佛法有興有衰,像水裏頭的波浪一樣,有起來,有落下去,現在我們正是往下落的時候,落到底谷又會起來。他老人家很會用比喻,我想想有道理。我們在海邊看到許多在海裏面遊玩的人,隨著浪花,一個浪沖起來,把他沖得很高,浪落下來之後,我們就看不見了,不曉得他跑哪裏去,第二個波浪又把他沖出來了。確實,聖教亦複如是,我們要有信心。

  

  我們要與志同道合的這些道友們、同修們認真努力,學是天天講,對于經典要天天講,要天天聽,天天依教修行。不但救自己,而且救了佛教,救度一切衆生,自行化他。從哪裏做起?要想到戒是根本,要從這兒做起。我們今天佛門,無論在家、出家,持戒爲什麼做不到?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以佛法而論,菩薩戒建立在比丘戒的基礎上,沒有比丘戒哪來的菩薩?比丘戒建立在沙彌戒的基礎上,沒有沙彌哪來的比丘?沙彌戒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淨業叁福就很明顯給我們擺出來了。

  

  我們淨宗學院在此地成立,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叁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我們今天十善也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因爲孝親尊師沒有,那是根本。孝親尊師要怎麼做?這些年,我們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孝親尊師,所以它是戒律根之根。學從哪裏學起?當然就這個順序你就知道了,先學《弟子規》;有了《弟子規》,再學《十善業道》;有了《十善業道》,再學《沙彌律儀》,循序漸進,你才根深蒂固。

  

  有人學了,學了之後還是做不到,什麼原因?是學了,你也會背,你也會講,沒有做到,你還是沒有根。等于說什麼?樹苗你拿到了,你沒有栽下去,所以這棵樹苗沒幾天就枯死,這個難,難在這裏。爲什麼會變成這麼難?熏習不夠。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你沒有看破,沒看破是什麼?你讀誦不夠,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你懂一句你就認真做一句,才有效果,你才叫真幹;懂兩句我一定做到兩句,要這麼幹法,天天要讀。你要是真幹的話,每天至少讀兩遍,它文並不多,可以放在我們課誦裏頭去做,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好好的反省我做到了沒。一天兩遍,要念到一千遍得一年半的時間,這一年半的時間沒有白過,根紮下去了。有這個根,學《十善業道》,我相信,半年,《十善業道》根也紮下去。從《十善業道》再學《沙彌律儀》,我相信叁個月。爲什麼?愈上去愈容易,你根堅固,不難。

  

  這個教育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學,四科裏頭第一科,佛菩薩教學也是把這個放在第一個項目。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佛門裏面教學的次第,你一入佛門,五年學戒,這個頭五年是紮根的教育。現在佛法修學疏忽了這個,所以成就就沒有了,從前重視!現在人學教,羨慕佛教的理論,幫助自己言談,幫助自己寫文章,至于真正去做就感到爲難,所以喜歡經教的人多,喜歡戒律的人少。你看我們在各地方,講經的法師有,講戒律的沒有,不但講戒律的沒有,講《禅林寶訓》的都沒有。

  

  我過去曾經講過《禅林寶訓》,諸位要曉得,《禅林寶訓》一共大概有叁百多條,我只講了十分之一,講了叁十幾條。後來怎麼樣?沒人聽了,于是我自己想想也不敢講了。講的時候有人提出警告,來告訴我,淨空法師,你講經就講經,你何必去罵人?原來講《禅林寶訓》是罵人的,不敢講了;那麼講戒律就更是罵人的。現在人要聽好聽的,聽奉承,不聽勸告,不能接受勸告,所以只有在經教裏頭有時候讀到這些經文,有所感觸,稍微提起。

  

  真正發心修行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真正想成就,真正想在這一生出離六道輪回,你不從根本修不行!念佛往生也要從根本修,我對同學們要求真的是不高,只要求到《沙彌律儀》,這是祖師給我們做了典型,做了模範。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人,受了比丘戒之後,比丘戒退了,一生受持沙彌戒,他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到了。所以我們看到著作裏,有時候他老人家提的款是「菩薩戒沙彌」。他的學生(他的徒弟)成時也是了不起,《蕅益大師全集》是成時替他整理出版的。你看成時不敢稱沙彌,自稱「出家優婆塞」;換句話說,他覺得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他還是做不到,他真正做到了五戒十善,出家優婆塞。近代,弘一大師他老人家也是稱出家優婆塞,這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典型,名實相副,不敢躐等,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往生。

  

  末後,最後這一段,「又前偈,從本起末,末不異本,此偈,攝末歸本,本不礙末,豈相乖耶」。前偈是第八首,第八首從本起末,法性是本,示現是末。第九首,「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這是末;「一切空無性」,這是本。我們要懂得,本末是一不是二,所以「末不異本,本不礙末」。清涼大師在《鈔》裏頭,最後一句話說得很好,「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建立諸法(真際是法性),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義理無妨」,沒有妨害。這兩首偈教導我們怎樣觀察宇宙的萬相,不爲這些性相所迷。

  

  所以佛法,我常常講,千經萬論只說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千經萬論就說這六個字。性是體,用現在哲學的名詞來講,相當于本體,相是現象,本體跟現象的關系。其次在森羅萬象當中,無量無邊的事,事一定有理,理是事的依據,事是理的作用。你只要通達性相、理事、因果,合起來就是大乘教裏頭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這六個字,通達明了了,就稱爲佛菩薩,就是覺悟的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五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