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天天在练习放下,我今天比昨天又多放下一点,你的功夫进步了。可是初学的人一定要知道,功夫总是进进退退。今天这个经听得不错,是要放下,放下了;明天又忘掉了,控制、占有的念头又起来,总是在拉锯战。行,这就叫做修行,理智跟烦恼在斗争。现在这个斗争,烦恼常常占上风,理智常常吃亏。可是你要有信心,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战胜烦恼,克服习气,你要有这个信心,它不是真的,真的那断不了,不是真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被烦恼降伏住?是因为我们智慧不足,我们对于万法的实相(就是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个我们要相信。我们大乘经读得不少,常常有警觉心起来;没有闻大乘教的,他是决定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自觉,从这个地方就看出来。我为什么能够有这个觉悟的念头?经读得多。为什么这个境界若有若无?有时候提起来,有时候又迷。是我们对于万物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就这么个道理。那经就是要天天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古人讲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想想,我有没有读够千遍?没有!那就难怪,难怪你在菩提道上进进退退,大多数的人进得少,退得多。

  

  这几年,同学们都常常听到儿童扎根教育,想到儿童,有没有想到自己?在家居士结婚生子,你现在有了小孩,你要帮助小孩做扎根教育,你有没有想到你自己的根有没有?扎根教育讲得很多,实际上效果不彰。是不是真的把儿女的根扎住?难!太难了。什么原因?自己的根没扎好,正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一句话,「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你自己没度,你想度别人;我自己没有度,我想度儿女,最后失败的多,成功的是凤毛麟角。要怎样把自己的儿女教好?方法不是没有,有,跟着儿女一起学习。认真努力,带着儿女一起学,行,自己做榜样给儿女看。这也是诸佛菩萨、古大德教导我们,身教重于言教,使小孩在很幼小的时候,他就落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他一生当中不会磨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这就是古今求学修道成就秘诀之所在。

  

  佛法的根在戒律,儒家的根在礼,过去古大德讲得很多,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我们冷静思惟想想这两句话,没错。说这个话的人不是现在人,是明清时代的人,那个时候佛法的戒、儒家的礼已经在衰退,古人感叹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孔子生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风尚,我们在文字里面看到记载,非常感叹,不如尧舜禹汤,所以孔子对于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今天去孔子有二千五百年,孔子当时在世,去尧舜二千年,我们今天想想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个时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跟他一相比,伦理道德已经没有了。甚至于我们在社会上,很少人在谈话当中提到伦理道德,没人说了。你在日常资讯里面也看不到,报纸里头没有,媒体、传播里头也没有,没人说了,道断绝了。断绝这个时候还有少数人觉悟,还真能依教奉行,给大众做个样子,这个人不是普通人,这个人是真的觉悟的人,这个人是佛菩萨再来示现的,哪里是普通人!纵然示现的人很少,不多,确实有不少人被他唤醒,从这个地方证明人性本善,人有良知,有良心。人有佛性,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人一唤,醒了。如果这个效应能扩大,从几个人能够变成几十个人;从几十个人能够变成几百个人,这社会有救。末法时期那一线光明现出来了,这个光明会愈来愈大,光照大地,圣贤之道会再兴旺起来。

  

  这个话,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向章嘉大师请教,那个时候深深感触到,佛法衰微到极处!我们初学有这个忧虑,请教大师,佛法将来会不会有兴旺的一天?他非常肯定的告诉我,有!末法时期,他说佛法有兴有衰,像水里头的波浪一样,有起来,有落下去,现在我们正是往下落的时候,落到底谷又会起来。他老人家很会用比喻,我想想有道理。我们在海边看到许多在海里面游玩的人,随着浪花,一个浪冲起来,把他冲得很高,浪落下来之后,我们就看不见了,不晓得他跑哪里去,第二个波浪又把他冲出来了。确实,圣教亦复如是,我们要有信心。

  

  我们要与志同道合的这些道友们、同修们认真努力,学是天天讲,对于经典要天天讲,要天天听,天天依教修行。不但救自己,而且救了佛教,救度一切众生,自行化他。从哪里做起?要想到戒是根本,要从这儿做起。我们今天佛门,无论在家、出家,持戒为什么做不到?我也常常跟同学们说,以佛法而论,菩萨戒建立在比丘戒的基础上,没有比丘戒哪来的菩萨?比丘戒建立在沙弥戒的基础上,没有沙弥哪来的比丘?沙弥戒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就很明显给我们摆出来了。

  

  我们净宗学院在此地成立,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我们今天十善也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孝亲尊师没有,那是根本。孝亲尊师要怎么做?这些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就是孝亲尊师,所以它是戒律根之根。学从哪里学起?当然就这个顺序你就知道了,先学《弟子规》;有了《弟子规》,再学《十善业道》;有了《十善业道》,再学《沙弥律仪》,循序渐进,你才根深蒂固。

  

  有人学了,学了之后还是做不到,什么原因?是学了,你也会背,你也会讲,没有做到,你还是没有根。等于说什么?树苗你拿到了,你没有栽下去,所以这棵树苗没几天就枯死,这个难,难在这里。为什么会变成这么难?熏习不够。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你没有看破,没看破是什么?你读诵不够,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你懂一句你就认真做一句,才有效果,你才叫真干;懂两句我一定做到两句,要这么干法,天天要读。你要是真干的话,每天至少读两遍,它文并不多,可以放在我们课诵里头去做,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好好的反省我做到了没。一天两遍,要念到一千遍得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没有白过,根扎下去了。有这个根,学《十善业道》,我相信,半年,《十善业道》根也扎下去。从《十善业道》再学《沙弥律仪》,我相信三个月。为什么?愈上去愈容易,你根坚固,不难。

  

  这个教育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科里头第一科,佛菩萨教学也是把这个放在第一个项目。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佛门里面教学的次第,你一入佛门,五年学戒,这个头五年是扎根的教育。现在佛法修学疏忽了这个,所以成就就没有了,从前重视!现在人学教,羡慕佛教的理论,帮助自己言谈,帮助自己写文章,至于真正去做就感到为难,所以喜欢经教的人多,喜欢戒律的人少。你看我们在各地方,讲经的法师有,讲戒律的没有,不但讲戒律的没有,讲《禅林宝训》的都没有。

  

  我过去曾经讲过《禅林宝训》,诸位要晓得,《禅林宝训》一共大概有三百多条,我只讲了十分之一,讲了三十几条。后来怎么样?没人听了,于是我自己想想也不敢讲了。讲的时候有人提出警告,来告诉我,净空法师,你讲经就讲经,你何必去骂人?原来讲《禅林宝训》是骂人的,不敢讲了;那么讲戒律就更是骂人的。现在人要听好听的,听奉承,不听劝告,不能接受劝告,所以只有在经教里头有时候读到这些经文,有所感触,稍微提起。

  

  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真正想成就,真正想在这一生出离六道轮回,你不从根本修不行!念佛往生也要从根本修,我对同学们要求真的是不高,只要求到《沙弥律仪》,这是祖师给我们做了典型,做了模范。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人,受了比丘戒之后,比丘戒退了,一生受持沙弥戒,他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了。所以我们看到著作里,有时候他老人家提的款是「菩萨戒沙弥」。他的学生(他的徒弟)成时也是了不起,《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替他整理出版的。你看成时不敢称沙弥,自称「出家优婆塞」;换句话说,他觉得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还是做不到,他真正做到了五戒十善,出家优婆塞。近代,弘一大师他老人家也是称出家优婆塞,这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典型,名实相副,不敢躐等,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末后,最后这一段,「又前偈,从本起末,末不异本,此偈,摄末归本,本不碍末,岂相乖耶」。前偈是第八首,第八首从本起末,法性是本,示现是末。第九首,「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这是末;「一切空无性」,这是本。我们要懂得,本末是一不是二,所以「末不异本,本不碍末」。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立诸法(真际是法性),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义理无妨」,没有妨害。这两首偈教导我们怎样观察宇宙的万相,不为这些性相所迷。

  

  所以佛法,我常常讲,千经万论只说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千经万论就说这六个字。性是体,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讲,相当于本体,相是现象,本体跟现象的关系。其次在森罗万象当中,无量无边的事,事一定有理,理是事的依据,事是理的作用。你只要通达性相、理事、因果,合起来就是大乘教里头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这六个字,通达明了了,就称为佛菩萨,就是觉悟的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