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了。

  

  然后再往上去,就是思惑,思惑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思想,贪瞋痴慢疑,错误的思想,三界有八十一品。欲界最粗的六品你断掉了,证二果,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他心通是什么?别人心里想什么你知道;宿命通是知道自己过去世,生生世世。证三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是飞行变化,你就可以分身。从此地到美国,用不着交通工具,你起个念头想到哪里,人就到那个地方,你就有这个能力。能变化,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七十二变,孙悟空能力很小,只有七十二变,如果你要得神足通,那可不止七十二变,这能力恢复了。阿罗汉证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断尽之后,永远不会再起来。

  

  所以我就问他,我说阿罗汉是六通都有,现在我们坐在房间里面,在讲话、在讨论,墙外面有车,有人走路,你能不能看见?他看看,不行,看不见。我说这样就说明,你连初果都没有证到。这他才相信。这是一种误会,是你修行有功夫,得轻安,身心感到很舒服,清凉自在,你的神通没现前;如果证果的话,神通一定现前。

  

  佛给我们讲,这个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一点都不希奇,各个人都有。为什么现在失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把它障碍住,说老实话,并没有失掉,失掉它就不是真的,性德!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造成障碍,所以叫障,烦恼障、所知障,两大类的障碍。这六种神通都是烦恼障障的,所知障障智慧,你看看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知障障智慧,烦恼障障德相。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尽,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所以阿罗汉有六种神通,智慧没有开。阿罗汉所证得的,大乘教里面讲只证得解脱,解脱还不是究竟圆满。自性里面的三德,般若、法身、解脱,他的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他没有证得法身,所以只说他证得半个解脱。这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能够误会。

  

  我们要想断烦恼,要想真正证得佛菩萨的境界,确实是真难。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我的同参道友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在这个时代,再往后去,世尊法运末法九千年当中,除了念佛往生净土之外,其他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这话是真话。其他法门在过去有人修行能成就,从今之后不可能。我们要问为什么?现在的障缘比过去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内有烦恼、有习气,外面有恶缘在那个地方引诱你,所以你修其他的法门不可能成就,只有靠念佛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条件,你确实能把你的烦恼习气伏住,念佛的功夫深,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无论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第一个念头起,第二个念头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你就能往生了,生凡圣同居土。

  

  所以我跟同学们说,我们今天走的这个路子,确确实实要学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许多人都相信是释迦牟尼佛到中国来应化的。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世尊无尽的慈悲,给末法众生示现一个最好修学的榜样。智者是中国天台祖师,天台宗真正建立是在他手上,就像华严宗。华严宗真正成为一个宗派的建立,是在贤首国师的手上,华严也称为贤首宗,不称云华,不称杜顺。云华是他的师父,杜顺是他的祖师,我们中国人叫师祖,杜顺是第一代,云华第二代,贤首第三代,第三代才真正形成宗派;天台亦复如此,智者才形成宗派。

  

  他的见解,佛知佛见,你看看一生讲《法华经》,《法华经》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承认大乘教里面一乘大经只有三部,它在大乘之上。一乘是什么?直截讲成佛的理论与方法,再加上境界,总不外乎这三桩事情,理论、方法、境界。古大德承认的三部经,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但是,《梵网》没有完全翻译成中文,《梵网经》流到中国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只有这一品经。其他的则称为大乘,这三部称为一乘。

  

  所以,智者是佛知佛见,知见同佛。我们今天学《华严》也入这个境界,知见同佛,但是怎么样?烦恼习气断不了。我们看到经上讲的,不错,《中观》上这四句话。我们不能落实!我们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有分别、执着。只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是决定断不掉,那是无明,分别、执着我们要认真努力要放下。放下必须是一年比一年轻,境界就往上提升了。你放下一分,智慧就长一分;放下两分,智慧就长两分。修行没有别的,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智慧,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又可以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你要不放下,你看破就是你的智慧不会增长,智慧不增长,你就没有办法再放下,必定是相辅相成。

  

  所以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落实,落实是真正放下,不落实不行,这里跟我们讲的空假中三观,我们要能落实。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知道一切法空、假、中,就放下了,你不执着了。所以我常常讲,放下控制,放下占有;你还想控制,还想占有,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学着,就是放弃占有、放弃控制,这念头不能有。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段《疏钞》的文。「又妄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这段就是教导我们落实三观,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常有常空。万物自虚,虚是虚假,一切万物都是虚假的,真的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才是事实真相,所谓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虽然说得很详细、很明白,读的人多,几个人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的,「应作如是观」,果然你能作如是观,你就是菩萨,你就觉悟,你就不迷了。

  

  读的时候似乎是尝到浓厚的法味,经本阖起来,依然如故,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丝毫改变都没有。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所以,学是一桩事情,做又是一桩事情,如何学了就能做到?这种功夫古人胜过今人,所以古人成就多,今人成就少。古人为什么能胜过今人?我们在讲席里面也讲过多次,我不承认今人的智慧能力比古人差,我不承认这个说法。那为什么古人能胜过今人?没有别的,古人从小学守规矩,要是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古人是从儿童时候就学持戒,诸位要晓得,持戒就是守规矩。

  

  你看从小,中国的小学,从儿童会说话、会走路的那一天,父母尊长就教他。教他守规矩,教他孝顺父母,教他尊重长辈,从小养成习惯。我们看到在中国许多地区、家族,对于儿童教学有经验的、有成效的这些文字记录。前清干隆年间,两广总督陈弘谋先生,公余的时候也用了不少心,把古往今来对于儿童教学这些资料尽量搜集。搜集来之后,在这里面挑选,把最好的,无论是在理论、方法、效果上都有显著成就的,汇集成一本书《童蒙养正》,这里头有十几篇。要说在经典里面,有,像《礼记》里面的「曲礼」、「内则」、「少仪」,都是专讲童蒙养正的。所以,中国对儿童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从小教儿童守规矩,修戒、修定、修慧。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那个无知是根本智;到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实在讲,根本智就是诚敬,我们菩提心里面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根本智;正觉、慈悲是后得智。前面这个三条是无知,般若无知,后面这两条是无所不知,从小培养,所以古人能胜于今人。

  

  今人什么?今人从小没有人教,现在社会一般大众疏忽传统教学,甚至于误会传统教学是封建时代的思想,不适合于现代,这个错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文化,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超空间就是超地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统统适用;超时间,古时候适用现在还适用,将来千万年之后还适用。为什么?真理永恒不变。你要认为那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为封建服务的,你这个想法、看法就偏差了。所以现在西方教育,在近代看出危机了,社会问题愈来愈严重,找不到方法来挽救。西方人也有聪明人,到东方来寻找,到中国、到印度,古老的文化发源地,到这边去找。

  

  所以,我们要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真理,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专制、民主的限制,没有。无论在什么制度之下,在什么条件之下,统统行得通,这才是宝!佛家讲,佛所说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叫法宝,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也是法宝。有了这个法宝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现在许许多多的对立、矛盾、冲突,带给社会安定和平,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那叫做宝。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学以致用。

  

  妄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实在没有,情,虚情假意,没有真的;真的,在佛法叫慈悲。为什么?它里头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这是真的。情里头没有,情里面只有分别、执着,这叫情计。而事实上呢?事实上,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常作如是观,放不下的自然也放下了。放不下,情计!不是事实。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就叫佛,就叫菩萨;不了解叫凡夫,明白了放不下,还是凡夫。万物,万事万物总要记住,相有性无,没有体性;事有理无,一定要晓得,当体即空。《般若经》上总结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诸位常常念的《心经》,最后总结,「无智亦无得」,要常常记住你才会彻底放下。我们烦恼习气重,彻底没有法子放下,能放下多少你就放下多少;放下总比放不下好,这是肯定的,你放下的愈多愈好。

  

  修行没有别的,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