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四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九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念: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第一段前面我们学过,现在我们从第二段看起,看清凉大师的疏文。「二者,上二句(就是这首偈的前面两句),因缘所生法也」,『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是因缘所生法。第三句,『一切空无性』,就是「我说即是空」。末后一句,『妄心分别有』,就是「亦谓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道义。」这一段是清凉大师引用《中观论》的偈子来跟经配合,意思很明显。《中观论》的偈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偈子具足三观,空、假、中。天台家修行的宗旨就是三观,三观是什么意思?于一切法,你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你才能看到真相,你才不被幻法所迷。

  

  前面两句,因缘所生法。前面一段,清凉大师依法相唯识给我们说明,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没有自体,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是《中观论》上所讲的「我说即是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里面它会现相,虽现相,相不可得,这个要懂,这个意思就深了。末后这一句,「妄心分别有」,这个现象,妙有,真空;相有,体空(性空);事有,理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观,中道义,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所以,一切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可以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四句,「离四句绝百非」,你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

  

  

  这个事实真相,包括自己的身体,所以他用八识来讲,他不说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他不用这个;不讲六尘,讲六根,讲六识,让你在这个地方体会到自己的身体。更深一层去观察,自己的念头,起心动念,这不是物质,八识不是物质,心心所不是物质;色才是物质,色法,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物质。用现在的名词术语来说,就是物质跟精神,或者讲物质跟能量。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说是能量、是精神,都是依他起,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要认识清楚。你看看,自己身心都不可得。

  

  禅宗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会下,「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能量,了不可得。为什么了不可得?没有自性,缘生无性。你说能量跟物质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它从哪里来的?这个要晓得,妄心分别有,这是遍计所执。所以,大乘教里头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跟事实不能不知道。你真正通达明了,你能转境界;你不知道事实真相,那你肯定被境界转,所以通达明了能转境界。转境界从哪里转?妄心分别有;起心动念你要记住,妄心分别有。你起的念头不善,变出来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你起的念头善,变出来的境界就是天堂、就是四圣、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纯净纯善,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从哪里来的?妄心分别有;善心、恶心都是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就是永嘉大师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没有了,那才叫究竟涅槃。那我们要问,诸佛如来达到这个境界,他入不入究竟涅槃?如果是内行的人说,我们问这个问题就错了,错在哪里?你起心动念了,你分别执着了。正式的答案是什么?正式答案是一句话都没有,真的答复你了。这个答案要对你说破,说破是可以说破,说破把你的悟门堵塞,你不能悟入。

  

  所以宗门教学,在这个时候默然,回答你,回答你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没有表情,没有言说,这就答复你了。你在这个地方要领悟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天下本无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庸人自扰之,妄心分别有。真心没有分别,真心没有现相,相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来的,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自己变现,自己受用。我们跟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这里头就有共业、有别业,别业纯是各人的感受,与他人不相干的。共业怎么样?共业是跟大家一起受用,虽一起受用,还是各各不相知。我跟其他的众生有类似的这种分别,有类似的这种执着,现出的相分就好象是共同在一起的;实际上,各人现各人的,还是彼此不相干。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很不好懂,但是是事实真相。

  

  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真相大白,这个真相叫中道义。你要是真的明白,对于佛所说的决定没有疑惑,这是非常重要。大乘教里面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列在根本烦恼里头。你看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第五个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人疑惑,对圣教疑惑,这就造成障碍。不疑,没有障碍,百分之百的接纳,接纳之后依教修行,我们今天讲是什么?落实!你要把你所知道的要落实,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应作如是观!这样的看法就是诸佛如来的看法,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随俗谛说,你的思想、见解、想法、看法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做入佛知见,这个叫解悟。你有没有得受用?那就要看你是不是依教修行,依教修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用上了。

  

  这个三观,空、假、中三观,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在一切法里头,世法如是,佛法也如是,没有例外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法也是因缘所生。真如自性里头哪来的佛法?一个妄念都没有,你说个佛法,佛法是妄念,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因缘生。世尊在《金刚经》上才给我们说了个真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你要能舍,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分别,不可以起心动念,你就真正得到佛法。佛菩萨讲的这些经教,你要是分别它、执着它,它就变成善法。你依教奉行,你不晓得事实真相,不知道事事物物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并皆速灭,了不可得。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种修学就变成善法,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梦中醒不过来。所以真的了解,观照功夫一定提起来。

  

  观照有没有用妄心分别有?还是用,所以叫观照,观照还是用的妄心分别。分别事事物物是空、是假,相是假,性是空,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还是用妄想分别,初步。一切凡夫都从这个地方起点,功夫要进,要有进步。进步什么?把这个观照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对观照也不执着,照而无照,无照而照,在这个里面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了,这得大受用。果然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没有了,四十一品无明没有了,如来究竟果地。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难?妄心分别有这个习气是太重太重!也就是说你见色闻声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染上的习气,今天叫它一下要断掉,谈何容易!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我曾经举了个例子,好象一根很大的木头,树木,泡在水里面已经泡了几千年,泡了几万年。现在把它从水里面捞出来,湿透了!你划一支火柴,你想把它点燃,能行吗?诸位想想这个比喻,那个木头就是我们自己,浸在水里面千年万年,那是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太深太深了。佛今天教我们要把这个放下,道理我们明白,试试看。所以,断烦恼可不是容易事情。净宗法门可以不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这就方便太多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八万四千法门都没有带业的,所以净宗法门叫难信之法。

  

  不研究经教反而还容易相信,经教愈研究得多疑问就愈严重,为什么?所有经教里头都没有带业的,你念佛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思议法门。世尊讲得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对于净土伏烦恼往生极乐世界,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情?难信不是说我们难信,这些诸大菩萨他们难信。殊不知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菩萨不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还是要断掉,你才能成就。所以烦恼习气没有断,生凡圣同居土,到那个地方断也是慢慢断。我们伏住才能往生,这点要明了,伏不住不能往生。

  

  伏住怎么样?伏住你就要真放下;伏不住,就是放不下。我常常讲,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我们真正放下了,伏烦恼,没断,这点要知道。要是断了,确确实实有人产生误会,他是在伏的这个境界,有一点小功夫,烦恼轻了。他自己很高兴,遇到人讲:我的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断了怎么样?证阿罗汉果,我证了阿罗汉。经教学得太少了,把伏烦恼粗浅的境界误以为他烦恼断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过,一位老居士(这在佛法里面叫增上慢,是一种误会,他不是有意的,他误会,误以为他证得阿罗汉果),告诉我他贪瞋痴慢没有了,见思烦恼断了。

  

  我到最后只好从经教里头讲,见思烦恼如果断了的话,六种神通就恢复,你六根的能力就恢复了。实在讲,能力是你烦恼断一品,你能力就恢复一品;断两品就恢复两品。譬如佛在小乘经里头常常给我们说的,见思烦恼里头,见惑。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错误的见解,你对许许多多的事理看错了,这叫见烦恼。三界八十八品,学佛同学你们都熟悉,见惑八十八品断尽,证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现在觉首菩萨就是代表初信位的菩萨,果然你把见惑断尽,你说你今天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觉首菩萨讲的这些经你完全通达明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是你的境界。这个时候能力渐渐恢复了,首先天眼、天耳,六通里头这两个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