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
然後再往上去,就是思惑,思惑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思想,貪瞋癡慢疑,錯誤的思想,叁界有八十一品。欲界最粗的六品你斷掉了,證二果,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他心通是什麼?別人心裏想什麼你知道;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生生世世。證叁果,叁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是飛行變化,你就可以分身。從此地到美國,用不著交通工具,你起個念頭想到哪裏,人就到那個地方,你就有這個能力。能變化,像《西遊記》裏面孫悟空七十二變,孫悟空能力很小,只有七十二變,如果你要得神足通,那可不止七十二變,這能力恢複了。阿羅漢證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盡,斷盡之後,永遠不會再起來。
所以我就問他,我說阿羅漢是六通都有,現在我們坐在房間裏面,在講話、在討論,牆外面有車,有人走路,你能不能看見?他看看,不行,看不見。我說這樣就說明,你連初果都沒有證到。這他才相信。這是一種誤會,是你修行有功夫,得輕安,身心感到很舒服,清涼自在,你的神通沒現前;如果證果的話,神通一定現前。
佛給我們講,這個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一點都不希奇,各個人都有。爲什麼現在失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它障礙住,說老實話,並沒有失掉,失掉它就不是真的,性德!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障礙,所以叫障,煩惱障、所知障,兩大類的障礙。這六種神通都是煩惱障障的,所知障障智慧,你看看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知障障智慧,煩惱障障德相。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盡,煩惱障斷了,所知障沒斷,所以阿羅漢有六種神通,智慧沒有開。阿羅漢所證得的,大乘教裏面講只證得解脫,解脫還不是究竟圓滿。自性裏面的叁德,般若、法身、解脫,他的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他沒有證得法身,所以只說他證得半個解脫。這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能夠誤會。
我們要想斷煩惱,要想真正證得佛菩薩的境界,確實是真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我的同參道友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在這個時代,再往後去,世尊法運末法九千年當中,除了念佛往生淨土之外,其他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這話是真話。其他法門在過去有人修行能成就,從今之後不可能。我們要問爲什麼?現在的障緣比過去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內有煩惱、有習氣,外面有惡緣在那個地方引誘你,所以你修其他的法門不可能成就,只有靠念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條件,你確實能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念佛的功夫深,念頭才起,阿彌陀佛!無論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第一個念頭起,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養成這種習慣,你就能往生了,生凡聖同居土。
所以我跟同學們說,我們今天走的這個路子,確確實實要學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在中國、在日本、在韓國,許多人都相信是釋迦牟尼佛到中國來應化的。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世尊無盡的慈悲,給末法衆生示現一個最好修學的榜樣。智者是中國天臺祖師,天臺宗真正建立是在他手上,就像華嚴宗。華嚴宗真正成爲一個宗派的建立,是在賢首國師的手上,華嚴也稱爲賢首宗,不稱雲華,不稱杜順。雲華是他的師父,杜順是他的祖師,我們中國人叫師祖,杜順是第一代,雲華第二代,賢首第叁代,第叁代才真正形成宗派;天臺亦複如此,智者才形成宗派。
他的見解,佛知佛見,你看看一生講《法華經》,《法華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承認大乘教裏面一乘大經只有叁部,它在大乘之上。一乘是什麼?直截講成佛的理論與方法,再加上境界,總不外乎這叁樁事情,理論、方法、境界。古大德承認的叁部經,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叁部是《梵網》。但是,《梵網》沒有完全翻譯成中文,《梵網經》流到中國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只有這一品經。其他的則稱爲大乘,這叁部稱爲一乘。
所以,智者是佛知佛見,知見同佛。我們今天學《華嚴》也入這個境界,知見同佛,但是怎麼樣?煩惱習氣斷不了。我們看到經上講的,不錯,《中觀》上這四句話。我們不能落實!我們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有分別、執著。只是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決定斷不掉,那是無明,分別、執著我們要認真努力要放下。放下必須是一年比一年輕,境界就往上提升了。你放下一分,智慧就長一分;放下兩分,智慧就長兩分。修行沒有別的,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智慧,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又可以多幫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你要不放下,你看破就是你的智慧不會增長,智慧不增長,你就沒有辦法再放下,必定是相輔相成。
所以學到的東西,一定要落實,落實是真正放下,不落實不行,這裏跟我們講的空假中叁觀,我們要能落實。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知道一切法空、假、中,就放下了,你不執著了。所以我常常講,放下控製,放下占有;你還想控製,還想占有,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念佛也不能往生。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學著,就是放棄占有、放棄控製,這念頭不能有。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下面一段《疏鈔》的文。「又妄心分別有者,情計謂有,然有即不有,故雲一切空無性,常有常空,是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這段就是教導我們落實叁觀,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常有常空。萬物自虛,虛是虛假,一切萬物都是虛假的,真的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才是事實真相,所謂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般若經》上雖然說得很詳細、很明白,讀的人多,幾個人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像世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的,「應作如是觀」,果然你能作如是觀,你就是菩薩,你就覺悟,你就不迷了。
讀的時候似乎是嘗到濃厚的法味,經本阖起來,依然如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絲毫改變都沒有。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所以,學是一樁事情,做又是一樁事情,如何學了就能做到?這種功夫古人勝過今人,所以古人成就多,今人成就少。古人爲什麼能勝過今人?我們在講席裏面也講過多次,我不承認今人的智慧能力比古人差,我不承認這個說法。那爲什麼古人能勝過今人?沒有別的,古人從小學守規矩,要是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古人是從兒童時候就學持戒,諸位要曉得,持戒就是守規矩。
你看從小,中國的小學,從兒童會說話、會走路的那一天,父母尊長就教他。教他守規矩,教他孝順父母,教他尊重長輩,從小養成習慣。我們看到在中國許多地區、家族,對于兒童教學有經驗的、有成效的這些文字記錄。前清幹隆年間,兩廣總督陳弘謀先生,公余的時候也用了不少心,把古往今來對于兒童教學這些資料盡量搜集。搜集來之後,在這裏面挑選,把最好的,無論是在理論、方法、效果上都有顯著成就的,彙集成一本書《童蒙養正》,這裏頭有十幾篇。要說在經典裏面,有,像《禮記》裏面的「曲禮」、「內則」、「少儀」,都是專講童蒙養正的。所以,中國對兒童教育有幾千年的曆史經驗,從小教兒童守規矩,修戒、修定、修慧。那個慧是什麼?慧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那個無知是根本智;到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實在講,根本智就是誠敬,我們菩提心裏面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根本智;正覺、慈悲是後得智。前面這個叁條是無知,般若無知,後面這兩條是無所不知,從小培養,所以古人能勝于今人。
今人什麼?今人從小沒有人教,現在社會一般大衆疏忽傳統教學,甚至于誤會傳統教學是封建時代的思想,不適合于現代,這個錯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是真理!超時間,超空間。超空間就是超地區,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族群,統統適用;超時間,古時候適用現在還適用,將來千萬年之後還適用。爲什麼?真理永恒不變。你要認爲那是封建時代的産物,爲封建服務的,你這個想法、看法就偏差了。所以現在西方教育,在近代看出危機了,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找不到方法來挽救。西方人也有聰明人,到東方來尋找,到中國、到印度,古老的文化發源地,到這邊去找。
所以,我們要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是真理,沒有時空限製,也沒有專製、民主的限製,沒有。無論在什麼製度之下,在什麼條件之下,統統行得通,這才是寶!佛家講,佛所說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叫法寶,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也是法寶。有了這個法寶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化解現在許許多多的對立、矛盾、沖突,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帶給一切衆生幸福、美滿,那叫做寶。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學以致用。
妄心分別有者,情計謂有,實在沒有,情,虛情假意,沒有真的;真的,在佛法叫慈悲。爲什麼?它裏頭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這是真的。情裏頭沒有,情裏面只有分別、執著,這叫情計。而事實上呢?事實上,有即不有,故雲一切空無性,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常作如是觀,放不下的自然也放下了。放不下,情計!不是事實。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不了解叫凡夫,明白了放不下,還是凡夫。萬物,萬事萬物總要記住,相有性無,沒有體性;事有理無,一定要曉得,當體即空。《般若經》上總結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位常常念的《心經》,最後總結,「無智亦無得」,要常常記住你才會徹底放下。我們煩惱習氣重,徹底沒有法子放下,能放下多少你就放下多少;放下總比放不下好,這是肯定的,你放下的愈多愈好。
修行沒有別的,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