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法彙—文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愈求愈轉渺。相逢正是渠。才是猶顛倒。蟻子牽大磨。石人撫掌笑。別是活生機。不落宮商調。山爲印記。後住羅浮長慶海幢大弘博山之道。順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端坐而逝。壽六十有二。全身塔于羅浮華首臺。贊曰。

  石壓筍出。岩花倒懸。豁開兩眼。叁更日現。

  處處逢渠。機若雷電。博山無端。牛騎佛殿。

  西域圓通明廣禅師《西天七十一世南嶽叁十八世》

  師直隸雄縣高氏子。父性果。母孟氏。夢一燈入懷。醒而有娠。幼慕出家。年十八。父母相繼逝世。遂祝發。參溟波。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波便掌雲。會麼。雲不會。波雲參堂去。後結七西域。至第四日五更。胸中豁然。說偈雲。叁世諸佛座底牢。一條鼻孔透九霄。從今看破娘生面。普天匝地任逍遙。波累征诘。撫而印之。有語錄行世。贊曰。

  破諸佛牢。放百斤擔。地獄天堂。如遊園觀。

  龜毛拈得。不妨快便。迸出日輪。河清海晏。

  金山量聞明诠禅師《西天七十一世南嶽叁十八世》

  師出世金陵香林。嗣法法乳樂禅師。康熙中賜紫。上堂雲。壁立孤峰。千山稽首。潑天門戶。萬派朝宗。揭示摩醯正眼。提持向上宏規雲雲。贊曰。

  面皮叁寸。眉毛二尺。敢作敢爲。掉頭不顧。

  叁會說法。胸無元字。四主名藍。措足無地。

  雞足山普荷擔當禅師《西天七十二世南嶽叁十九世》

  師雲南晉甯人。姓唐。俗名泰字大來。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經選。不赴。國變後。禮無住老人祝發。遍參吳越名宿。于湛然處。發明大事。出世于雞山石鍾。滇南衲子。浩然趨附。康熙癸醜冬。示微疾。趺坐書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著擔當便錯過。舌頭一斷誰敢坐。置筆而化。壽八十一。著有修園橛庵二集。拈花頌百韻行世。贊曰。

  山寒水涸。天老地荒。空劫前事。妙用無方。

  赤心片片。日月重光。一肩雲水。凜凜冰霜。

  寶華隆昌讀體見月律師

  師滇南白鹿邵許氏子。父酳昌母吳氏。感異世而生師。及長。性神敏。工繪事。尤擅畫觀音大士像。人爭寶之。父母早世。年二十七。爲黃冠。越叁載。遇一老僧。授以華嚴。披閱有悟。詣寶洪山。禮亮如和尚求剃度。先一日亮夢一人著袈裟領衆見度。睹師喜與夢符。遂爲落發。後至金陵。印心于叁昧寂光律師。大張律宗。著有毗尼止作二持。入藏流通。贊曰。

  棄道奉釋。夢著袈裟。叁學鼎立。代佛弘揚。

  嚴淨毗尼。止作儀張。弘範叁界。苦海慈航。

  天甯大曉實徹禅師《西天七十二世南嶽二十九世》

  師崇明陳氏。依天語出家。居終南山。憶洞山參雲門公案。見電光徹證。述偈曰。奇哉奇哉甚奇哉。閃電光中正眼開。明暗兩條生滅路。誰知無去亦無來。出山參月潭和尚印可。弘法香林金山天甯等處。乾隆再巡幸江南。欽錫紫衣。師示微疾。說偈而逝。壽七十叁。臘四十九。塔于金陵之麓。贊曰。

  電開正眼。生死路絕。月潭印破。聖凡同徹。

  逼塞太虛。了無空缺。燈籠露柱。一任饒舌。

  鼓山遍照興隆禅師《西天七十二世青原二十九世》

  師古田陳氏子。幼業儒。年二十五。忽厭世相。遂脫白。依恒濤和尚。究心宗。出嶺遍參。禮文覺禅師于北京。疑情頓發。一日覺才見。打一竹篦。師禮拜。覺曰。子見甚麼道理。曰。某甲不是野狐精。覺以手掩其口雲。離卻口作麼道。師托開雲。有口只堪吃飯。呈偈曰。啞子吃黃連。滿口說不得。只是自點頭。更到天氣熱。覺爲印可。歸閩。濤命繼席。示寂塔于鼓山。中丞余公向師道風。執弟子禮。爲敘其語錄行世。贊曰。

  有口道不得。無口作麼道。夏到天氣熱。獅凶露牙爪。燕閩萬裏扇同風。折箸常將滄溟攪。

  歸元白光德明禅師《西天七十二世青原叁十世》

  師霅川長興殷氏子。年二十一。參野山克歸和尚。尚一日問曰。日間杲日當空。夜間明月照戶。日月不相照。衆生爾難睹。如何是不涉明暗一句。師曰。今日普茶。來朝祝聖。呈偈曰。日當空。月照戶。古往今來空裏舞。明暗雙消何所睹。碾破太虛誰解補。若解補。驚起木童撾石鼓。印記後。至漢陽建歸元寺。康熙癸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告寂。衆索偈。師書曰。至楚叁十年。醜名遍播傳。也有說得好。不與我同參。若要我同參。咄。須要具者般始得。擲筆而化。壽七十九。臘四十二。塔于本寺之陽。有語錄二卷行世。贊曰。

  雨落日出。石滑晴路。踢破腳尖。明月照戶。

  依舊野山。燈籠露柱。笑破虛空。花開鐵樹。

  寶華定庵德基律師

  師婺之林氏子。髫年斷葷腥。父母故後。即投蘇州寶林寺剃染。受具于見月律師。嗣之。刻苦修持。寢食俱忘。始得毗尼奧蘊。叁學該通。主法寶華。甘苦與衆共。勞瘁身先之。嘗禮塔長千七畫夜。忽塔頂放光。將寂。索筆書曰。七日後行矣。至時沐浴更衣。無疾而逝。贊曰。

  我佛命脈。梵戒爲師。悲嗟末運。正法誰支。

  祝祈永襲。補救斯時。霞光作證。信受奉持。

  紅螺徹悟禅師《西天七十叁世南嶽叁十世》

  師一字讷堂。又號夢東。豐潤馬氏子。幼穎悟。博通儒籍。年二十二。大病。悟幻質無常。遂詣房山叁聖庵。依榮池老宿剃染。圓具後。曆諸講座。洞達觀乘深旨。複參廣通碎如純翁。發明向上大事。粹翁遷萬壽寺。師遂繼席。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晚歲誅茆紅螺。棲心淨域。衲子奔湊。聿成叢席。嘉慶庚午十二月十七日示寂。荼毗獲舍利百余粒。著有夢東集行世。贊曰。

  圓頓法門。事無一向。志預聖流。心棲安養。

  念念無思。重重華藏。釋迦彌陀。不少鹽醬。

  石鍾松波禅師《西天七十四世南嶽叁十一世》

  師鶴陽段氏。童年穎慧。了世皆幻。遂從德舟上人脫染。參究宗乘。印心于野竹老人。出世石鍾。茲寺發光開創。至師又一大興。寺爲雞足全山之首。百廢重興。忍苦耐勞。爲法爲人。無我人相。斯誠山門之幸也。贊曰。

  爲法爲人。以法爲重。我法情空。八風不動。

  興功造業。成叁寶供。曹溪黃檗。碓舂自任。

  鼓山了堂鼎徹禅師《西天七十四世青原叁十一世》

  師江西甘泉人。韓昌黎五十叁世孫也。少讀書。究性理。遊鼓山禮道源和尚得度。習賢首教。出入圭峰。讀洞上古徹于五位宗旨。俱有契發。閱大愚叁玄叁要。有雲。放倒大愚。大愚好不丈夫。用打作麼。我當日若見。只須瞥地觑他一觑。保他瓦解冰消。往往恩大難酬。叁十年後不得錯舉。嗣法道源老人。贊曰。

  曹溪一脈。弱如懸絲。獨發契用。是法住持。

  雷音轟動。石鼓沒皮。是韓氏子。爲幹蠱兒。

  校正星燈集

  溯自拈花示衆。西竺正其傳。一葦渡江。東土振其緒。由是相承華葉。光芒燃無盡之燈。擺落蹄筌。教外衍不傳之秘。迨夫南宗焰熾。北學祚衰。一滴同源。五宗大啓。洋洋震旦。幾于道一同風。濟濟叢林。何異雷鳴獅吼其間乘時應運者。或舉拂而人天師表。或坐談而君相歸依。唐宋以來。籲其盛矣。而我臨濟一宗者。導源黃檗。實爲吾法之亢宗。下逮碧峰。幾括神州而灑乳。全提祖印。棒喝交馳。其視舉圓相以傳心。別君臣而示秘者。其門庭之廣狹。蓋不啻倍蓗已也。其于薙度印心之來哲。衆幾擁盛如恒沙。莫不各嗣秉承。以伸木本水源之誠。自茲以降。孳乳益繁。如缫出絲。如瓜走蔓。雖派經累續。而來哲無窮。悉自宗由。本派自玄祖以迄智祖。爲世已二十有五。自智祖立派十六字至通字下。繼起叁十二字。于薙法二枝。多出其源。從智祖以迄演徹。又爲世二十有九矣。徹以下實繁有徒。其派傳至戒定字者不少。余文不過叁四字畢矣。每見諸方取至宗字完後。即任轉智字。重起者多。至使次序紊亂。先後失宗。又開平先輩。于名派外未有字派。後人取字。不詢來曆。至使古今德號。首尾顛倒。聖凡溷雜。遂不揣僭越。謹于宗字下增派六十四字。外演號派八十字。從茲遞嬗。行看祖武相繩。若挈領綱。庶乎有條不紊。今上溯淵源。下次統緒。彙爲一編。題曰星燈集。俾垂永久。用達慈尊度生之懷。凡蒙恩育者。如衆星之彌布。羅列有序。若明燈之傳照。燈焰無盡也。至若舉揚祖奧。大振宗風。上媲美于前休。下垂法于來哲。徹雖衰老。猶願與吾宗英俊。共矢兢兢雲爾。是爲序。

  佛曆二千九百五十九年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季冬

  虛雲題于鼓山聖箭堂

  校正星燈集序

  前此予纂星燈集一編。于本宗祖嗣派流。疏述頗爲衍博。同宗者利之。近數年來。宗嗣日繁。而間又自高庵以上。溯其源緒至于無准範。再上而至臨濟。而南嶽。以至于釋迦老子。皆可明矣。今自無准範始。玉高庵升。製爲圖系。增進子嗣。則按代編入。纂校既竟。命曰校正星燈集。示有異于前纂也。用付雕镌。爰識一語于次雲。時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歲次乙亥 佛瑞誕日

  虛雲識于湧泉丈室

  附本支源流系

  十六 二十世 無 准 範——十七 廿一世斷橋妙倫—十八 廿二世方山慧寶—十九 廿叁世碧峰性金—

  二十 廿四世白雲空度——廿一 廿五世古拙原後——廿二 廿六世無際朗悟——廿叁 廿七世月溪耀澄——

  廿四 廿八世夷峰鏡甯——廿五 廿九世月山智勝 廬山智素 天池智光

  大隨智潮 寶芳智進 突空智板

  廿六 叁十世野翁慧曉——廿七 卅一無趣清空——廿八 卅二無幻淨沖——廿九 卅叁南明道廣——

  叁十 卅四世普明鴛湖德用——卅一 卅五高庵慧升圓清(高庵以下則詳集中)

  本表自無准至高庵。凡十六世。上接臨嶽。下啓後嗣。一覽而明。其衍派凡經叁變。斷橋下方山。立“慧性妙悟。真機全露。廣濟徹源。符因證果。”一傳至碧峰性金。而另立“性空原朗耀。鏡智本虛玄。能包羅萬有。故統禦大千。”七傳至突空智板。又另立“智慧清淨”等四十八字。即今日通行者也。

  臨濟下十九世碧峰性金。除佛祖世譜外。余書皆作碧峰寶金。故有疑爲二人者。多未加考訂。殊未審淫字爲剃度之派。寶字爲傳法之派。何以言之。綜考群書而紀。時地出處。無一不同故也…

《虛雲和尚法彙—文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