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法彙—文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今更將其法派列表于後。庶他日免宗門天皇天王之幹戈也。

  五祖演——開福道甯——月庵善果——大洪老衲祖證——萬壽月林觀——

  石霜印——金牛真——普明無用寬——缙雲如海真——碧峰寶金

  以上各表。詳列出處。一一檢視。即知性金。寶金。原非異同。剃派。法派。俱已了析。數典者無忘祖之譏矣。

  虛雲附識

  附錄各派源流

  迦葉二十八傳至達摩。達摩五傳至曹溪六祖六祖後派列五家。六祖傳青原思祖。思傳南嶽石頭遷祖。遷傳藥山俨祖。俨傳雲岩晟祖。晟傳洞山良價禅師。價傳曹山本寂禅師。後人尊爲曹洞宗。

  又石頭傳天皇悟祖。悟傳龍潭信祖。信傳德山鑒祖。鑒傳雪峰存祖。存傳雲門文偃禅師。曰雲門宗。

  又存傳玄沙備祖。備傳地藏琛祖。琛傳法眼文益禅師。曰法眼宗。

  又六祖傳南嶽讓祖。讓傳馬祖一祖。一傳百丈海祖。海傳沩山靈佑禅師。佑傳仰山慧寂禅師。曰沩仰宗。

  又百丈傳黃檗運祖。運傳臨濟義玄禅師。爲臨濟宗。第一代。玄祖傳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師。金祖下六傳至突空智板禅師。爲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淨 道德圓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後從通字下。又續演叁十二字。

  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正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繼祖宗

  現今諸方臨濟派。于五臺。峨眉。普陀山前寺。鹹依此四十八字爲最多。謂正宗從玄祖迄智祖。曆世已得念五。智祖立派。六傳至圓清禅師爲叁十一代。今于圓字下二十叁傳至演字。得五十四代。虛雲因觀演字下又過十四傳。已到定字。余文將完。故于宗字下勉繼其末。續演六十四字。外演號派八十字。以待後賢。于名派宗字畢。即繼取慈字。

  慈悲喜拾 大雄世尊 惠澤含識 誓願弘深 蒼生蒙潤 鹹獲超升

  斯恩難報 克紹考勤 導實義谛 妙轉嘉音 信解行慎 徹無邊中

  回向諸有 完最上乘 昭示來哲 冀永長崇

  附號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

  古佛靈知見 星燈總一同 冥陽孰殊異 萬化體皆容 鏡鑒群情暢

  碧潭皎月濃 隨緣認得渠 縱橫任西東 顯密叁藏教 禅律陰骘叢

  修契幻華夢 應物悉玲珑 怍悛奮悠志 寶珠自瑩瑛 嚴奉善逝敕

  杲日滿天紅

  今將諸祖。以及來賢。薙法名字稱呼順序。緝爲聯芳。免至失傳尋源。無啓紊亂之誤。

  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

  序

  聯芳集一卷。爲本山第十叁代住持宋慶麟禅師創始。叁十七代孤峰惠深禅師繼之。孤峰宋紹興中住持。今刊本及于明正統中簡翁禅師。則不知誰所繼輯。簡翁至今又四百余年矣。其間住持已五六十易。山志所紀。止于清乾隆遍照禅師。以下則無紀載。明以前聯芳與山志所紀。間有異同。使年更久。益莫衷其是。前此住持。皆不顧慮及此。余常惄然憂之。因牽幹他事。不暇搜求采證。今春增訂佛祖道影將近勖事。乃始取山志與聯芳集二本參證。以別集一一正之。乾隆以前之住持。曆略折二本而增削之。庶就于簡明。乾隆以後。則本于碑記萬年簿及故老遺聞可采者紀之。其無征者。或存名而阙史。昭其實也。嗚呼。余弱冠落采茲山。圓具以後。行腳四方。山中之事。不知經幾許滄桑。行年九十余。始策杖還山。謬主山席。凡一切設施。悉求合先哲先賢之矩範。曰勞曰怨。所未敢辭。即此一編。亦不宜少緩者也。他日觀之。庶乎一滴之源。萬葉之本。皆了然可指也焉。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國廿四年乙亥端陽節。住山幻遊老人虛雲識于聖箭堂。

  附錄禅宗五派源流

  禅宗五派。上溯始自天竺迦葉。二十八祖傳至達摩。遂稱東土初祖。又五傳而至曹溪慧能禅師。是爲六祖。然單傳之說。只就衣缽授受而言。若夫傳法。西天固未可考。震旦已有分支。如牛頭融師承叁祖之後。自成一家。余輯增訂“佛祖道影”一書。亦列其世系。六祖既止衣缽不傳。昔人記其世系。多由南嶽青原二家起。余于佛祖道影。亦依此兩家。分列其次序。惟五祖門下尚有神秀。行于北方。再傳而息。固勿論矣。六祖門下。得道者多。著名者如神會禅師。傳圓頓之宗于北方。使漸宗絕息。其功固不可沒。然再傳至圭峰。又爲華嚴宗之祖師。故其世系亦無可述。今就南嶽青原兩家世系言之。青原思傳石頭遷。石頭分傳藥山俨及天皇悟。藥山傳雲岩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後人稱爲曹洞宗。天皇悟傳龍潭信。信傳德山鑒。鑒傳雪峰存。存傳雲門文偃。是爲雲門宗。存又傳玄沙備。備傳地藏琛。琛傳法眼文益。是爲法眼宗。故青原之後。分爲曹洞雲門法眼叁宗。南嶽讓傳馬祖一。一傳百丈海。而百丈分傳沩山佑黃檗運二人。沩山靈佑傳仰山慧寂。是爲沩仰宗。黃檗運傳臨濟義玄。是爲臨濟宗。故南嶽之後分爲沩仰臨濟二宗。此五宗派源流。余有“校正星燈集”之輯述。亦曾附錄及之。

  南嶽下第六十世東明旵之嗣法。有海舟永慈與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東山。普住杭州東明。“續指月錄”兩存之。按天童密雲悟及錢謙益。皆爲普慈立傳。稱爲旵祖嗣法。“宗統編年”載。萬曆六年辛酉。東明旵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據上所記。南嶽六十一世。應定爲東明普慈。臨濟一宗。本五派最盛。尚有此淆訛。曹洞宗五傳。至警祖稍息。得遠公嗣法。燈燈相續未泯。然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嗣法。有“祖燈大統”一書。迳列鹿門覺。將丹霞淳至天童淨中間五代削去。爲霖大師曾辨其謬。按“宗統編年”載。宋重和元年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明年。淳示寂。真歇了嗣。其後叁十有四載。了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年。珏示寂。雪窦鑒嗣。經五載。鑒示寂。天童淨嗣。又二年。淨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曆五十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嗣芙蓉楷。顯紊世次。故余于“增訂佛祖道影”一書。附法系考正一文。以辨正之。

  余居南華。甲戌夏。長沙郭涵齋寬慧居士。南嶽寶生長老。與九成了照首座等。相繼由大沩山來。懇請興修大沩。意以此宗居五家之長。惜乏後嗣。致祖庭息焰。現系濟宗鍾板。此次遭匪焚毀。盡爲灰燼。決議改弦更張。恢複沩仰一脈。大衆以予壽高臘長。爲諸山敬信。請余繼振沩仰宗。余因南華未能謝責。情不獲已。勉循記載。查此宗是露佑祖師起。四傳至芭蕉慧清。其徒繼徹起演二十字。繼字下應是妙字。順次以紹先宗。然書載宋叁角志謙及興陽詞铎二公止。一說二公爲昆仲。同嗣報慈韶祖作六世。一說志謙爲六世。詞铎爲七世。今因此宗傳承甚少。故雙存之。以興陽詞铎嗣叁角志謙爲七世。以後已無考據。茲以詞公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紹續無窮。偈曰。

  詞德宣衍道大興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彌布周沙界 香雲普蔭燦古今

  慈悲濟世願無盡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啓拈花宏沩上 圓相心燈永昌明

  虛雲德清謹識

  又余在南華。因悉雲門祖庭。香燈斷續無定。勉爲興複。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師。十一傳至南宋末溫州光孝己庵深淨禅師止。後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優鴻曾演二十字。後不知誰又出二十字。古派分叁。今欲重繼。不知從何字起。故惟從己庵淨公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期之後賢。傳燈無盡。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虛懷海印容 清淨覺圓懸智鏡 慧鑒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 宏開拈花續傳燈 繼振雲門關一旨 惠澤蒼生法雨隆

  虛雲演徹謹識

  癸酉春。有明湛禅者。由長汀到南華。謂在長汀創建八寶山。志願欲紹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懇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發源在金陵清涼山。早廢。茲時不易恢複。從宋元來。紹化乏後。查諸典籍。自文益祖師七傳至祥符良慶禅師止。其後無考。舊派益祖六世祖光禅師立二十字。後不知何人立四十字。雖有二派。子孫停流。鮮有繼起。又查益祖出天臺德韶國師。與清涼泰欽禅師。傳載韶欽二公下五世良慶禅師。其中秉承。有繼韶公者。有嗣欽公者。紛纭不一。有記益韶壽勝元慧良爲七世。有記益欽齊照元慧良爲七世。今欲繼起。艱于考證。惟有秉承韶公。續從良慶禅師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繼續。傳之永久。偈曰。

  良虛本寂體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藏 遍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大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虛雲古岩謹識

  [附記]謹案虛雲和尚出家鼓山。鼓山自明代以來。臨濟曹洞並傳。妙蓮老和尚。即以臨濟而接曹洞法脈者也。蓮老以兩宗正脈付之老人。

  由臨濟至虛老人是四十叁代

  由曹洞至虛老人是四十七代

  沩仰近百年來。無人承嗣。由寶生和尚等請虛老人嗣沩山。自山祖師下七代興陽禅師起。續承之故。

  虛老人爲繼沩仰第八代祖。

  法眼失嗣更久。八寶山青持大師。請虛老續法眼源流。良慶禅師爲七代。虛老人應繼爲法眼第八代。

  雲門亦久無繼嗣。偃祖下第十一世爲光孝己庵。今虛老人中興雲門。應繼己庵爲十二代祖。

  至若聯芳集中。列虛老人爲百叁十代等等。系指曆代住持而言。非正脈也。合附識之。

  重建福建鼓山湧泉寺回龍閣募緣啓

  鼓山爲閩中重鎮。而湧泉寺又若爲石鼓靈秀之所寄。何以故。從來名公钜卿。騷人雅士之遊茲山者。莫不以敝寺爲憩息之所。山以人而益靈。人得山而彌秀。而其間之樞鈕。寺適當之。寺有回龍閣。魚池亭。歲寒寮。遊者稱便。不意去歲九月間。旅客不慎于火。致寮閣亭榭均付焚如。設不亟謀恢複。則絡繹來遊者。不其減煞清興欤。至寺與此高閣。尤有相依之勢。蓋寺之巽方稍缺。非建崇宇。不能與右方相稱。寺之興盛。即山之興盛。亦即閩之興盛。是閩中之山川與人物。欲其珠聯璧合貫爲一氣者。敝寺寮閣之重建不可緩也。又豈僅爲遊人逆旅計哉。區區之見。想爲諸大君子所贊許而樂助者矣。爰爲序陳于大雅宏達之前。幸垂鑒焉。

  民國二十四年歲次乙亥正月虛雲啓

  …

《虛雲和尚法彙—文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