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有而非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沒有,它有相,你說它有,真的當體即空。《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這一切法是講法相;無所有,這個無所有我們現在有那麼一點模糊印象,並皆速滅。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當體即空,你就曉得「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相。你心裏面患得患失的念頭沒有了,患得患失是煩惱的根本,貪瞋癡的根本。得失沒有了,貪瞋癡從哪裏生起?生不起來。所以這叫煩惱的根,煩惱的根叫無明,這就是無明。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煩惱從這生起。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所以森羅萬象,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一樣,你可以看,可以欣賞,你決定不能執著,你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控製,決定不能占有。你從看電視、看電影,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覺悟,把這個覺悟應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電影,就是電視。電影電視的畫面是平面的,我們今天這個畫面是立體的,這個立體跟電視電影平面的畫面無二無別,確確實實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並皆速滅,皆是虛妄。有而非有,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本無」,《般若經》上說得多,根塵識七大,本無。本無就是實相。
我們再看這法裏面第二個意思「依所依者,謂此妄法,各各自虛,含真方立,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這裏面字字句句都不能夠疏忽,妄法,一切法都是虛妄,有而非有。《金剛經》上這一句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有相就是此地講的妄法,皆是虛妄,各各自虛。自虛是沒有實體。怎麼沒有實體?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哪來的體!那相從哪裏生的?含真方立,就在這個現相裏面有真性,性是什麼?性是能現。能現種種,種種能現的性是一不是二,那爲什麼現的種種差別?妄緣不同。
緣也要加個妄,妄緣不同,所以它有種種差別。這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夢裏頭有種種不是單純的,夢裏面也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芸芸衆生,好象跟現實沒有兩樣。夢中境界一時頓現,所以從這夢幻泡影裏面能夠悟入,悟入本無,悟入實相。本無、實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含真方立,所以森羅萬象。能現能變的,能現的是性,能變的是識,性跟識是一不是二。性上帶著迷惑就叫做識,迷惑去掉了就是真性。所以識,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帶妄之真,在哪裏?在所有一切現相之中。性,相,識,一而叁,叁而一,不即不離。
「含真方立,何有體用」。沒有自體,沒有作用。這接著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所以你看到相知相成也是妄相。《金剛經》只一句話包括盡了,「皆是虛妄」。這句話說得好,跟清涼在此地前面《疏》裏面給我們說的「並皆速滅」,一個意思。皆是虛妄、並皆速滅,不存在,所以它哪裏有體、哪裏有用?我們迷惑了,看到它好象有體,好象有用。大小乘法裏頭常講體相用,現在把體相用都否定掉,這叫向上一著。對中下根性的人講體相用,對上上乘人說哪有體用。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應機說法,你是什麼樣根機給你怎麼個說法。法,沒有定法可說,爲什麼?因爲一切法無有體用,無有體性,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後面我們還會讀到法爾如是。再看下面。
「即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是則非有而爲有也」。前面講的是唯就能依來說,有而非有;這一段講是依所依者,這結論是非有而有,這叫我們從方方面面去觀察,真的是無知無成。它在含真方立,含真故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沒有。性上沒有,相上幻有、妄有,妄就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如是,你怎麼能執著?你怎麼能分別?你怎麼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就更錯了。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也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隨機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能令一切衆生皆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悟了,悟有淺深不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叁小段,「唯所依者,謂能依妄法,迥無體用,唯有真心,挺然顯現,既無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義,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爲有,複說真性隱即非隱,以非隱爲隱」。這一段文裏面說得也很清楚、很明白,處處提醒我們法是妄法,讓我們常常想到《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刻刻能把這句經文提起,那就叫觀照。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才有分別執著,你馬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分別執著就放下了,這是初步功夫。
你能夠做到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有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一般講的你有定功,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外面境界所轉,那就是《楞嚴經》裏面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上是講轉物,物,實在講就是講境界。你不被這個物境所轉,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轉境界,那就是轉凡成聖。再向上一著,那高了,根塵相接之處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破無明,不執著是破見思,不分別是破塵沙,你在一切諸法裏面你見性了。這個時候心性就像此地所說的隱而非隱,非隱而隱。果然能在境界上不爲物轉,你能轉物。所以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教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舍就是不執著,這一點很重要。世法我舍掉了,我不執著了,執著佛法還是錯了,佛是教我們破執著,不是教我們破執著的對象,爲什麼?對象是妄法。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今天我看到南京一些居士,理工大學的念佛小組,都是些老年人。他說念佛之前都要念叁遍《弟子規》,原來聽講《地藏經》,現在也改成聽楊老師講的《弟子規》。不必要,《弟子規》我覺得六十歲以上的人不必聽。《弟子規》,想想看是童蒙的課本,誰要去讀?這是在這個時代大人就是爲人父母的,爲人老師的,他沒有學過。今天你教子弟,你教學生,你教他要去做。他學了之後,看看,看看你們沒有做,他懷疑,他不會接受。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的要求父母、老師、兒女、學生一起學,到做祖父母就不要了。這些東西在佛法裏面講是戒律、是威儀,是屬于律儀戒。那我們做祖父母的人不要再搞律儀戒了嗎?對,我們做祖父母的有定共戒、有道共戒,不會犯這個過失。什麼叫定共戒、道共戒?我們每天讀經念佛,一心求生淨土;這是兒女的事情,我們要懂。所以在一般五十以後,大概你都有孫子了。有孫子,你應當督促你的兒子、媳婦、孫子要學,要好好的學;老人還是聽經,還是聽《地藏經》,還是老實念佛。我們看到年輕人、小朋友學《弟子規》,歡喜贊歎,這樣就好。這是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從這紮根,這好事情,所以我們不要執著這個事情。
第二個問題,有一位鍾居士他問了一個問題。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有說,《叁時系念》,就是中峰國師《叁時系念》,大概有人問,問印祖可不可以用它來做助念?印祖不贊成,我也不贊成。臨終助念非常重要,一句佛號。這麼多年來我們送往生都依照《饬終須知》,都依照這個做法。《饬終須知》前面叫《饬終津梁》,那是文言文寫的,寫得比較深,也寫得很詳細。《饬終須知》是給一般通俗,大衆化,把裏面重要的東西用淺顯文字重新寫過,現在人能看得懂,我們都依這本書來送終。送終裏頭連經都不要念,開示不可以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開示什麼時候用?這個亡人還沒有斷氣,他跟家人講他看到什麼人,看到什麼,都是死去的人,或者看到什麼菩薩。他只要說這個話,這個時候講開示。開示講什麼?不要理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除了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跟他去,任何人看到都不要理,跟著我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叫開示。除跟他講這個話之外,沒有二話好講,這要知道。
中峰《叁時系念》,這些年來我們提倡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在什麼時候做?多半是在佛七,佛七是自利,七天圓滿之後,我們做一堂叁時系念超度在佛七當中所帶的牌位,同修或者是家親眷屬有要超度的,在佛七當中我們不做任何法事,就是每天念佛給他回向,所以佛七圓滿之後做叁時系念,冥陽兩利!它跟淨宗完全相應,裏面誦經,念《彌陀經》,念往生咒,裏面的開示都不錯,都非常之精采,是屬于這麼一個法會的做法,不是平常助念,這個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我們修淨宗的人念念與我們本宗相應,我們看到許多超度佛事的儀規,與淨宗最相應、最契合的是這個儀規,這是我們采取它。這麼多年來確實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可以用它做臨終助念,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我做這個,跟前面這個儀規講的是有一點差別。他本來好象是對亡靈,我們今天不是對亡靈,我們今天對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靈,所以我做不是對某一個亡靈,不是爲一個人做的,是團體,大衆一起做的,所以收很好的效果。這附帶跟諸位說說。
學佛要開智慧,佛法著重的是圓解,圓修,圓證,你才能得到真實圓滿的利益。所以經不能不聽,而且要多聽,佛更要多念。年歲大的人在一塊共修,我還提倡的是多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拜佛也是真正修忏悔法門。年歲大的時候,我們是以拜佛、繞佛,以這個爲主。繞佛的時候我們念佛出聲,拜佛的時候我們心裏面默念,不要出聲。因爲拜佛的時候出聲傷氣、傷身體,可以聽。在念佛堂裏面,大衆繞佛出聲,我們恭恭敬敬在聽,一面聽佛號,一面拜佛,好。如果自己一個人修,那現在用念佛機,用念佛的錄音帶也非常好,一面聽,一面拜。如果每天把它當作定課,用錄音帶是最好,因爲錄音帶它有時間,你要放…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