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八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清涼大師《疏鈔》末後這個幾句,末後這最後一段。我們從前面這一段念起,雖然講過了,大家容易知道從哪裏接起。
「寶性論翻此頌雲,此性無始時等,彼論就實教釋雲,性者,謂如來藏性,如聖者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以此等文,故知兩宗不同,淺深可見」。這一段文的大意是就《寶性論》來解釋,《寶性論》翻這首頌,這首頌就是在前面《達摩經》頌裏面所說的,「無始時來界,爲諸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就是這首偈,這首偈前面跟諸位說過。
「寶性論翻此頌」,著重在這個翻字,說「此性無始時等」。前面說的是「無始時來界」,《寶性論》上說「此性無始時等」,實在講,這個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詳細的報告,都是從真實說。「彼論就實教釋」,實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說法依二谛,我們總要記清楚,依真谛就是實教,依俗谛就是權教。世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決定要知道觀機說法;換句話說,說法第一個目的就是要衆生能聽得懂,聽了之後能覺悟,那麼說法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講得很深很玄,大家聽不懂,得不到真實利益,這種說法叫契理不契機,佛是不許可的。契機不契理叫魔說,現代這個社會就太多太多了。契機,完全隨順衆生的欲愛,與事實真相、與自然的法則(那就是道德)完全相悖,這就不契理。契機不契理,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很清楚能夠覺察得出來,那就是社會的動亂。要契機契理才能真正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得真實利益,所以彼論就實教來解釋。
性者,這就是如來藏性,如《勝鬘經》上所說的,古大德在論典裏面引用《勝鬘經》很多,特別是關于唯識法相這些學術。《勝鬘經》上講的,「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涅槃跟生死是相對的,都是依如來藏,差別在哪裏?差別在迷悟,悟,就是涅槃,迷,就是生死,所以大乘教裏頭常說生死、涅槃不二,真正關鍵是在迷悟。生佛不二,衆生跟佛不二,差別在哪裏?差別在迷悟,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衆生,除此之外沒有絲毫差別。生佛不二,這個「生」範圍非常廣大,不僅僅指著我們社會上這些芸芸大衆,指的是我們人道,不是的。這個衆生裏面把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九法界裏頭有畜生道,畜生道裏面有蚊蟲、螞蟻,有大象、獅子,不一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要懂。
爲什麼墮畜生道有小身、有大身?畜生道的業因是迷惑,迷惑就是對于宇宙人生、倫理道德一無所知,因此有意無意造作許多的惡業,墮到畜生道。佛說變小身的是傲慢人,是自大的人,自以爲是,自以爲了不起,將來墮畜生道墮小身;謙虛的人得大身,我們想想這個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易經》裏面講,《易經》六十四卦,聖人教導我們,最推崇的是謙卦,地山謙,教我們要學謙虛,要學禮讓,不可以有傲慢。今天我們常常聽到社會上流行的話說「值得驕傲」,值得驕傲來生就變小身,謙虛、忍讓報身才大。
佛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謙虛、忍讓,所以佛的報身大!你看我們在贊佛偈裏面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白毫是眉毛當中兩根毫毛盤旋在一起,像個珠子一樣在眉毛的當中,白毫。那個白毫有多大?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绀目是眼睛,眼睛就像四大海一樣,你從這裏想想,佛的身有多大!這種莊嚴相好之身是萬德莊嚴所成,不是我要想得怎麼樣的身相,不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想得是修因,修這種因自然顯示果報,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涅槃、生死都是依如來藏。
從這些文字來看,你就曉得「兩宗不同,淺深可見」,特別是顯示在佛教凡小,你看教凡夫、教權教、教小乘,特別著重在因果的教學。爲什麼?在娑婆世界,這一類根機最多。首先你要讓他了解性相、理事、因果,佛說一切法總不出這個叁大類。性相是最高的、最深的,就是大乘教裏面常講的「諸法實相」,你要能夠通達,你就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你要是明了理事、因果,你會超越六道輪回,住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法界。六道裏面,理事縱然不明,真正能夠相信因緣果報,爲了不願意受惡報,絕不造惡因。這樣的人雖然在六道他不墮叁惡道,他能夠生生世世享人天福報,也不錯了。可是要知道阿賴耶識裏面惡習種子很多,力量很強大,你哪一生當中控製不了,它起作用的時候就造作罪業,這樣就把你帶到惡道去。
惡道就是叁途,餓鬼、畜生、地獄,很容易墮入,很不容易出脫。你要問那是什麼原因?不是沒有理由的,那是因爲每個衆生無量劫來惡習業的業因,就是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無量無邊。佛在經上用比喻說,如果阿賴耶識種子要是一個物質的話,哪怕是再小,像微塵,極微之微這麼小的微塵,我們業習煩惱有多少?佛說就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好在阿賴耶識裏面的業習種子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能測驗,用什麼測驗?作夢就是很好的測驗。大多數同學每天都會作夢,常常作夢,中午打個瞌睡也會作夢。夢境從哪來的?阿賴耶識業習種子,在你昏沈的時候,你意志不能集中,它就冒出來,就起現行。你想想看,你這一生從出生到現在,你做了多少夢,而且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知道自己煩惱習氣太多太多了。
佛教我們修行修什麼?修禅定。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戒得定,重視禅定。禅定依舊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在開悟,所謂因定開慧。慧一開,智慧開了,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就是宇宙之間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你就全都通達了,你沒有絲毫疑惑,全通達了,這才是真正目的,全通達就成佛了。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現在我們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人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迷失了自性,真正原因在此地。迷失了諸法實相,對諸法實相一無所知,諸法實相就在面前,你六根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們,但是怎麼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古德說這人好象是麻木了,麻木不仁,沒有知覺,我們現在叫什麼?植物人。這個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自己這一生迷惑顛倒,沒有親近善知識,沒有認真去求學。
人生第一樁大事、第一樁好事就是有好老師、好同學,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誰知道?只有真正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知道。那些老教授天天跟年輕人在一起切磋學問,教學相長,看到年輕人培養出來,就正如農夫種植、種樹,樹木長大了,心裏面無限的歡喜,這是他一生的心血栽培的。我們的老師對我們如是,一代一代往上面推,最初的老師對學生亦如是,再往下推,將來的老師對學生亦如是,這是個自然的道理。教學目標、方向永恒不變,教學的方法、方式千變萬化,有淺深不同,有廣略不同,這些我們都要學習,完全看教導的對象。
所以佛經,任何一部經典,可以說沒有淺深廣狹,淺深廣狹是看什麼樣的聽衆。聽衆的程度深,修行的功夫好,淺經可以深說,深講有味道;聽經如果是一般程度,普通程度,深經可以淺講,統統得利益。你要問怎麼講?講什麼?你常常記住我這六個字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諸佛如來教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總不離這六個字;淺深廣狹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就是隨緣。
再看末後這一句,「又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但後釋者,定言不變,失于隨緣,過歸後輩耳」。這就是說後來的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個過失不是佛,是後人。「唯識等」,唯識的經論,代表性的有六經十一論,六經裏面有《華嚴經》,十一論裏面有一部大論叫《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的。這些經論裏頭也說「真如是識實性」,識就是阿賴耶識,性是體性。阿賴耶識的體是什麼?體是真如。
我們學唯識的同修都曉得,宇宙之間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是從阿賴耶生的。精神這部分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部分是阿賴耶的相分,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是自證分。佛性、覺心是什麼?是四分裏頭的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佛性,自證分就是法性。整個宇宙、天地萬物同一個根源,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肯定這個事實,你還會去害人嗎?契入這個境界,知道自他不二,愛他是真正愛自己,敬他是真正敬自己,幫助他是真正幫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宗教、族群怎麼說不可以團結?本來是一家,同一個法身,同一個實性,只是差別業緣不同,所以才有種種差別,就這麼個道理。
後來的學者解釋世尊的經文,「定言不變」,真如不變的,「失于隨緣」,不能說它不變,也不能說它變。真如雖不變,能隨緣,就像金跟金器一樣,金不變,能隨緣,幻現種種不同的金器。我們要去參觀一個首飾的工廠,你看到金的製作品,幾千種、幾萬種,每個花樣都不同,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那是什麼東西?金,金是它的體,璎珞、項鏈、手镯、裝飾物、指環,那是它隨緣變現的。金有沒有變?金真的沒有變,你不能夠說這變成手镯,這是手镯,這不是黃金,這是個戒指,這不是黃金,這是個項鏈,這不是黃金,不能這麼說法。你要說金就是項鏈,也講不通,它可以做手镯,它可以做戒指。你要真正把這個意思體會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真如能隨一切萬物之緣,我們的比喻真的只有用物體,它還是有個體在。你說用黃金來比喻,黃金還是有個東西在,不像真如,真如不是物質,真如也不是精神,所以這個東西就難了。拿什麼東西來比喻?它能夠隨緣,隨十法界的緣,隨佛的緣現佛境界,隨菩薩緣現菩薩境界,隨人道的緣現人道境界,隨地獄衆生的緣現地獄境界。境界不相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