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悟,有人在順境當中他會覺悟,大概來說,挫折當中磨煉人比較多一點,順境裏面成就的人比較少,不是沒有,有。
世間法亦複如是,你看曆史上,中國、外國,古往今來,英雄豪傑出身貧苦,受盡了磨難、折磨,他成就了。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舍棄榮華富貴,六年苦行,他成功了。所以,逆境造就人、成就人比例占多數。在小乘法裏面,大家尊敬的是迦葉,阿難、迦葉,迦葉修苦行的,真的要從苦行當中成就。可是大乘法不是這樣的,大乘法修行的代表是善財,善財生在富貴之家,真的是享盡榮華富貴,他不是個修苦行的,個人根性不相同。大乘比小乘高也高在此地,要知道富貴淘汰人比逆境淘汰人要深、要廣。往往英雄豪傑在榮華富貴裏面,這個生活一過,他的志氣就完了。在榮華富貴裏面,享受榮華富貴而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是真正英雄豪傑,難,這個太難!太難了!所以,小乘人始終保持苦行,它有這個道理在,那個淘汰太厲害了,有幾個人能禁得住?所以,大乘代表是善財,小乘代表是迦葉尊者。
大乘的見解同佛,斷證真難,那不是簡單的。我們學佛幾十年,我學佛五十叁年了,煩惱習氣有沒有斷?跟諸位說沒斷,伏住而已,伏住是石頭壓草。遇到淨宗法門很幸運,真正發願能往生,伏住煩惱就能往生,伏不住就不能往生。伏住煩惱,你就要想到智者大師給我們做的示範,隨緣,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就是無論在什麼樣境界裏頭,絕對沒有自己的意見,聽別人的。聽別人的,自己要有智慧抉擇,隨順他,他做的,對社會、對衆生有利益,沒有害,我們隨順他;如果對社會、對衆生有傷害,我們就不隨順他,守住這個原則就好。你們想做,我贊歎,我要有能力,協助,沒有能力,贊歎;你做的事情不如法,我不隨順,我對你很恭敬,但是我不會贊歎你的事。
可是你要懂得世間人情多變,變幻無常,原本是個好人,最後他就變成不是好人。什麼原因?最後或者是他得到名利,得到名利就起了貪心,貪瞋癡就生起來。最初沒有得到名利的時候,修行修得很不錯,很如法,名利現前之後,他馬上就墮落,人就變了,我這一生遇到的很多。最初,我還是做學生的時代,在臺灣,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我那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也在教學,也在講經。臺灣中部好象嘉義這個地方有個「禅林寺」,女衆道場,這裏面有幾個女衆過去曾經聽我講經,聽了很歡喜,來請我,那個寺廟剛剛建好,請我到那裏去講經。我一看到這個寺廟的名字叫禅林寺,我說好,我跟你們講《禅林寶訓》。《禅林寶訓》老師雖然沒教,但是老師很贊歎這部書,教我們應該要看要讀,都是祖師大德非常寶貴的教訓。我讀了以後很歡喜,我說好,我來跟你講。
好象是講了十幾次,一個星期去講一次,講了十幾次,寺廟裏面吵架,吵得很凶。爲什麼?爲了爭位置。住持當然沒有爭,住持是沒有話說,這個道場是他的徒弟出去化緣,二、叁年化緣建立的。有些人說我化得最多,我要做當家,那個說我化得也很多,我要做知客,彼此爭執不下,這個住持和尚也沒辦法,徒弟不聽話,師父做不了主。我把這種情形回去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告訴我: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說行嗎?東西沒有講完。可以,到此爲止。我從這個地方才了解,經不一定要講完,看緣分,道場裏面出了變化的時候,經可以中斷,哪裏有緣到哪裏去;這個道場修學不如法,我們趕快離開,李老師教的。
我這一生沒有離開老師的教誨,都是遵守老師的教導,處事待人接物、弘法利生,念念不忘老師,你們在十樓看到我老師的這些法相,供養在這邊。念念不忘經典的教誨,我們的修學才會有成就,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大家是依一心法,大乘是依一心法,《華嚴經》裏面所說的,特別在緣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真如門,識,生滅門,心識不二,就是真妄不二,真如跟生滅是一不是二。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述問意者」。述是敘述,文殊菩薩前面提問,這一句問我們千萬不要疏忽,文殊菩薩問的我們還沒讀到,前面只提了一句,「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在這裏先敘說一下菩薩問的意思,到下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個經文。「述問意者,謂明心性是一,雲何見有報類種種,若性隨事異,則失真谛,若事隨性一,則壞俗谛」,這種問題確確實實是現在人所講的尖銳的問題。世間尖銳問題不少,這叫出難題,文殊菩薩這個問題真是叫困難,他要問我們,我們怎麼解答,所以這個問意很深很深。
心性是一,在《起信論》上講得很清楚,確實是一心,但這一心裏頭有覺、有迷。覺是真如,現的是一真法界,華藏是真如現的,心現,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心現,沒有識變。爲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就是生滅門,六道是生滅門,六道外面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講十法界裏面的佛),沒離開生滅門。天臺家講叫藏教佛,佛門裏也稱爲藏頭佛,諸位要聽到這個名詞「藏頭佛」,藏佛就是藏教的佛。藏教的佛他的程度比《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還低,大概藏教佛的地位就是十信裏面的九信位的樣子,十信心滿就入住了。七信是阿羅漢,那麼菩薩應該是在八信,佛是在九信,位子並不是很高,習氣還沒有斷,所以斷習氣是真難。也就是說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沒有了,是斷了,分別還在;我執斷掉了,法執猶存,是這樣的境界。必須到法執也斷了,這才能夠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在此地講就是十信心滿,他入住了,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入華藏世界。
入華藏不錯了,但是華藏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到妙覺,要修多長的時間?在經上常講叁大阿僧祇劫,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叁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叁大阿僧祇劫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說的,初住菩薩修到十地,就是法雲地菩薩,這個時間是叁個阿僧祇劫。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叁十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愈往上愈艱難,修七個位次,這七個位次是初地到七地;第叁個阿僧祇劫修叁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叁大阿僧祇劫修滿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修滿之後他就是等覺。等覺再要成爲妙覺,佛沒有說要多少時間,我們看這種情形,你看看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叁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第叁個阿僧祇劫修叁個位次,等覺到妙覺這一個位次,我相信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愈往上愈不容易。
然後你才曉得,爲什麼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華藏世界的有緣人,統統引導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快!你是圓教初住菩薩,你在華藏世界修,你看看我們算至少是四個阿僧祇劫,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太快了,半個阿僧祇劫都不需要。諸位要是念《觀無量壽佛經》你就了解,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便宜占大了!這樣的機會,開經偈上講得好,「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你說這多難得,多麼可貴。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修,請坐。我們接著來看「述問意者」這一段。它的意思是說「謂明心性是一」,這就是說明心性是一,心性既然是一,「雲何見有報類種種」。爲什麼?這個「見」古時候這個字跟現在的「現」有同樣的意思,也能讀現,現就是示現、顯現,顯現報類。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不同,這個種種就是太多太多。爲什麼心性是一,會現種種差別不同的報類?像佛、菩薩跟叁惡道,這就懸殊太大了,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下面問了兩個問題,「若性隨事異,則失真谛」,種種報類是事,是事相,如果性要隨事相,那佛講真谛的意思就講不通了。真谛是什麼?永恒不變;真谛就講不通。「若事隨性一,則壞俗谛」,事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要隨著性,性是永恒不變,那俗谛就講不通。俗谛是變幻無常,真谛是永恒不變,這個問題怎麼解答?現象說出來沒錯,確實是這個樣子。底下這些文很重要,我們不能夠輕易的疏忽。
「設彼救言」,這是假設,假設答複的人要回答,把這問題怎麼樣把它圓融起來。他說「報類差別,自由業等熏識變現」,這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由于業力、因緣、果報不同,這些東西熏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出來的,「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這是一個說法,我們聽聽這個說法好象也有道理,說得也很圓。宇宙之間,無量無邊的這些事理因果,他說得很有道理。
「爲遮此救,故重難雲」,遮是遮止,他前面說的是有道理,可是問的人聽了這種答複並不滿意。爲遮此救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個答複我不滿意,所以再難他,接著再提出問題。「業不知心等」,這下面到經文諸位就看到了,文殊菩薩說了十句,經文說「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這怎麼答複?這個現象如何能夠自圓其說?實在說,這些問題我們問不出來。爲什麼問不出來?想不到!所以,我們讀了這些問題,才知道世間人所謂尖端問題,真正不容易答複的問題。文殊菩薩問的,這會問!覺首菩薩他正好是修這門課程,這是他所學的,由他來解答。
他們雖然斷證,煩惱習氣沒斷盡,不如初住以上菩薩,人家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信位沒有。十信位我們知道,六信位,從初信到六信沒出六道,七信到十信沒有出十法界,沒出十法界是凡夫。雖然是凡夫,我們也稱他爲聖人,爲什麼?他走的是聖人道路,雖然現在沒有超越,肯定他超越,這是我們決定不懷疑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