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現耶稣身,應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現阿訇身,哪個宗教都是,殊途同歸!這個說法說得好,真有智慧,所以我跟這位老和尚很談得來。
理、事我們都要通達,都要明了,于是宗教與宗教之間,再不會有矛盾,再不會有對立,再不會有誤會。宗教必定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敬,要互相學習,互助合作,落實經典的教誨,規範人心,身語行爲。這個世界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了,我們的依報環境,這個山河大地就變得像極樂世界一樣,像華藏世界一樣。爲什麼?境隨心轉。
末後一句,「當趣佛境,故爲此次」。上面這一段文將十甚深的次第跟我們說出來,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出來,能夠體會到,佛菩薩講經說法的真實智慧。言語有條不紊,把他的言語寫成文字是最好的文章,用科判一判就清楚,就明了。你多說幾句,累贅,少說一、兩句,文氣就斷了,就接不上,言語、文字做到了不增不減,這是第一流的好文章。下面一段說,「又此十種,亦可配于十信,但不次耳」。這個十甚深可以配在十信菩薩,不過沒有像前面講的那樣的次第,由此可知,十甚深是十信位菩薩主修的課程。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文,「文殊佛境即當信心」,信心是擺在第一,文殊確確實實是表的佛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學佛、學儒、學道,乃至世出世法,你要想成就,頭一個信心。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沒有信心你就決定不能成就,真的是「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沒有信心怎麼能成就?文殊菩薩主信,代表大乘的信心,文殊能信。「佛境即所信故」,我們要問什麼是佛境?我們現前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是佛境。只是我們凡夫迷了,不知道這是佛境,中峰禅師跟我們說出,我們還感到疑惑。他老人家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你說佛境在哪裏?當下就是!只可惜你不肯承認,這叫迷,迷而不覺。希望往下我們讀到經文,同修們在經文裏面有所體會,有所領悟,那是真實功德。
下面大師說,「約發心次第,信居其初」,初發心,「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這個裏頭我們能不能體會到,信這一法徹始徹終,太重要了。早年我追隨章嘉大師的時候,大師跟我講到這個問題,他說信,信就好比我們上火車,那個時候住臺灣,我們從臺北到高雄。信是什麼?信是這張車票。我買了這張車票,上車的時候要用它,一直在車上都要保持住,到終點站了,這個票還要收回。告訴我,信這一法,在菩薩道裏面,從初發心菩薩一直到圓滿的佛果,妙覺位,念念不能夠舍離。這個比喻說得好,比喻很淺,我們能理解。
從這個道理我們再觀察,在世法或者佛門裏面,有在家、有出家,學了沒幾年聽說退心了,有的人還俗了,有的人改信別的宗教,改信別的法門,這些事情在現代社會是時有所聞。我們讀了這個經就明白,他不會成就的,這個信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決定不能改變,他才能成就。中途常常改變,那你對佛法沒有信心,改變就是不相信,就是懷疑,你要真的相信,你怎麼可能改變?我們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大德,跟我們學的是不同的法門,不同的經教,他非常贊歎那個法門好,要我們把現前這個放下,跟他學習。這個人是不是善知識?跟諸位說,不是善知識!這個人過幾天再遇到一個法門,遇到一個比他高明的人,他的信心又動搖了。所以修學成就不容易,不容易不是別的,你沒有信根,你沒有信力,你的信心是水上的浮萍,隨著風吹兩面倒,你會有什麼成就!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後面幾句話說得好,說明從初發心到終極的佛果,十信位裏面這十甚深統統具足,但是不像前面那樣次第。前面的次第是一個接一個來,這個地方不是像前面次第,但是十個意思統統具足。文殊是第一,表智慧,四大菩薩之一,表如來果地上究竟的般若智慧,所以把他來代表信。他是七佛之師,他學生裏面有七個學生都已經成佛了,其實他自己,他自己早也成佛了。現在是以菩薩身分幫助釋迦牟尼佛,幫助毗盧遮那佛教化衆生,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自己內心建立清淨信心,絕不動搖。現在時間到了,下面我們還有一堂,我們接著再一起學習。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這一段文,「勤首即進心,財首爲念心,明四念故」。十首菩薩在此地要略爲介紹,我們都看到,第一位是文殊師利菩薩。十首裏面,我們看到的是勤首,首就是第一,我們看看十信位的菩薩。第一尊覺首,他這個地方排在我們這個本子上的倒數第二行,但是將來到經文裏面,你看到第一個是覺首。覺重要,叁皈依裏面頭一條「皈依佛」,佛的意思就是覺,所以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在十信,初信位的菩薩,覺首,到下面我們讀到的時候再介紹。這個地方先看勤首,總而言之,這十首菩薩的名字非常重要。
我們初入佛門,這是大乘,十信位,所以要覺、要勤。勤就是勇猛精進,決定不能夠懈怠懶散,懈怠懶散是大障礙,大乘教裏頭常講的業障。懈怠懶散是嚴重的業障,障礙你于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不精進,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中國古時候,你看蘇秦、張儀讀書,懸梁刺股。這是什麼?這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助道。他懶惰,晚上讀書打瞌睡,怎麼辦?在從前人都有頭發,把頭發吊在屋梁上,頭要一低的時候,頭發就拉住你了,不讓你休息。用這個方法驅除自己的睡魔,勇猛精進,那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都用這些方法。今天我們這是學道,不勤奮怎麼能成就?我們是笨一點,笨不怕,勤能補拙,所謂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像讀書,人家一遍就能背,我念十遍,人家十遍能背,我念一百遍,只要自己勤奮,一定有成就。這個要有勇氣、有毅力,把自己懶散這個毛病徹底改除,我們才能成就。所以,他是精進心。
財首是念心,明四念故,都是最初修學的綱目。財首,財是功德法財,不是世間的財富,是講你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從哪裏來的?從念心來的。所以,四念處是智慧,這個我們講「叁十七道品」講得很詳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要深入去觀察,才能夠成就你自己的功德法財,財首菩薩做代表。
「德首定心,心性無念爲上定故」。《華嚴經》裏面講修定,不是一般所說的盤腿面壁,不是的。《華嚴》的定很別致,它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也就是說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怎麼說法?心性無念就是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這是慧;正在接觸的時候,如如不動,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大定,這叫自性本定。當然這種功夫不是我們凡夫能學得來的,我們凡夫盤腿面壁在打妄想,哪裏是在修定?妄念紛飛,這個要知道。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修定。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諸位要曉得持名念佛的意義、目的,《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目標。然後你再看看《維摩诘經》裏面所講的,「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得清淨,就跟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這裏面障礙沒有了,什麼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也許諸位要問,這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有這麼樣的自在?功夫,上中下叁輩都不障礙。隨意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緣你真放得下,這個消息就通了,什麼時候去沒問題。有許多人告訴我們,學佛學了多少年,連消息都沒有,還有出家的老法師跟我講,這講真話。爲什麼沒有消息?沒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牽腸挂肚的事情很多,沒完全放下,原因在這裏;果然真放下,決定是感應道交。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宋朝瑩珂法師,破戒的一個出家人,他是畏懼地獄苦,真正勇猛精進,一句佛號念了叁天叁夜沒休息,真的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叁天就往生。這都是給我們做模範,把自在往生的訊息傳遞給我們,沒有別的,放下!
下面一位,智首,「智首即慧心,慧爲上首,兼己莊嚴,故有十度」。《華嚴經》上統統用十表法,大乘教裏面佛教菩薩六度,《華嚴》統統用十,所以《華嚴》有十度。十度怎麼來的?後面的四度是般若波羅蜜裏頭開出來的,般若是實智,後面四條是權智,不離般若。前面六條諸位很清楚,後面四條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最後是智波羅蜜。所以,學佛一定要知道,學佛就是學智慧,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決定不是從外面來的。不但智慧是本具的,佛跟我們講,德能也是本具的,相好也是本具的,本來具足,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在《華嚴》裏面,讀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裏面,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那你要曉得,我們自己自性依正莊嚴跟阿彌陀佛、跟毗盧遮那沒有兩樣,平等平等。
現在我們的智慧到哪裏去了?我們的德能到哪裏去了?我們的相好到哪裏去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這叁樣東西造成嚴重障礙,使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裏頭打滾,苦不堪言,要不是如來出世,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得人身,幸遇如來出世,雖然不是跟佛同時,佛的遺教還在世間。遺教是經典,我們依照經典裏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去學習,肯定能成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注解裏面講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做到,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這就是佛的好弟子、好學生,你一定能得叁寶威神加持,這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