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
《纂要》一開頭,「釋此一品,亦有四門」,先介紹這一品的大意,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來意」。爲什麼經講到這個地方,有菩薩問明這一品經?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來意中,有通有別」,「通」是說「上來叁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
前面我們讀過「名號品」,名號品裏面是講佛的身、名差別不同。在叁業裏面來說,這是身業,也就是說,諸佛如來、菩薩聲聞應化在世間就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現的身形無量無邊。不僅是六道,九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衆生有感佛就有應。與佛感佛應,與菩薩感菩薩應,與聲聞緣覺感,聲聞緣覺就應,有感就應,感應道交。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明了,在本經只是用佛來表法。其次「四聖谛品」,四聖谛品是言語,語業,身語意叁業,語業,諸佛菩薩的言教周遍法界。前面一品「光明覺品」,光明覺品是意教,身語意,這是我們前面已經跟諸位同學在一起學習過了。
毗盧遮那如來爲我們示現,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的向佛學習。佛的身,佛的言語,佛的用心,光明覺是講佛意,意裏面用光明,光明是智慧。佛教導我們第一堂課就是叁皈依,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我們都要認識清楚;佛是覺義,法是正義,僧是淨義。所以佛法僧的內涵就是覺正淨,覺正淨都放光明。由此可知,光明覺從哪裏來的?光明覺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只是我們,這不僅是六道,九法界衆生迷失了本性。迷有淺深不同,所以苦樂也就不一樣,迷得深,叁途,那就苦!迷得淺,這四聖法界,我們非常羨慕他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稱爲天堂。他那個福報比諸天,我們講叁界二十八層天,比諸天還殊勝,諸天都不能跟他比,四聖法界。可以說是迷悟不同而有這些事。這叁品經答前面的答問裏面十句,這生解所依。
「此下正答生解因果」,好!這一會是十信菩薩會,是修行證果的基礎,你看你的信心依什麼?信心所依是前面名號、四谛、光明覺,這是你生解的所依。下面這叁品經給我們講生解的因果,所以「菩薩問明品」接著後面「淨行品」、「賢首品」,這個次第它一定要來。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有層次,有先後,真的是教導我們循序漸進。
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文,「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攬信成,將答所成,先辨能成」,這幾句話很重要。住是十住菩薩,到初住才算是真正的解脫,不但脫離了六道,同時是脫離了十法界。脫離六道不是真的解脫,古大德常講半個解脫,說什麼人?說阿羅漢,阿羅漢只證到半個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可是對我們來講那就很了不起。說他半個解脫,他在九法界裏面沒能超越,只超越六道超不出九法界,或者我們說十法界,都是一個意思。超越十法界,這才真正得到解脫,叁個都得到,佛家講的叁德秘藏,叁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都得到了。生解因中,先答十住。十住我們才算是成就。
過去中國禅宗裏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成佛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天臺大師所講的六即佛裏面的分證即佛,說明他不是假的,他是真的。雖然是真的,他是分證位不是圓滿位。這個話也不好懂,什麼叫分證?古大德有很好的比喻,古德用月亮,夜晚我們看月亮,天空當中的月亮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水裏面的月亮不是真的,所謂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是月亮的影子,不是真的。還有一種情形叫捏目所視,這《楞嚴經》上常講的,我們用一個手指把這眼睛,一個眼睛用力按下去,你就會看到兩個影子,你要看月亮的話,就看到兩個月亮。月亮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兩個?當然這兩個月亮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假的,這種現象我們好懂。所以古大德就用這個來做比喻,月比作佛。水中之月不是真佛,叫什麼?名字即佛,名字佛;按著眼睛看到那個月亮,叫相似即佛,它比水中月要真實一點;真正的月亮,那叫真佛。
好了,這真佛的意思我們懂得了。那爲什麼有究竟不究竟?我們晚上看月亮,如果初叁、初四你看那個月牙,它是真的,它絕對不是假的,是真月;到初八、初九你看到是半個月亮,也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到十五你看到滿月,那也是真的。古德用這個比喻好!究竟佛果就是指的滿月,圓滿佛,究竟圓滿佛。初二、初叁那個月牙也是真月不是假的,它不圓滿。在《華嚴經》上,什麼時候這個月亮露個月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一個月牙剛剛顯示出來,從二住光又亮一點、大一點了,叁住、四住到十住,十個位次,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個位次增高一層,這光明就大一層,到第四十二個位次才真正叫圓滿,第四十二個位次這叫滿月。第四十一這等覺菩薩,非常接近圓滿,不是真的圓滿,接近圓滿,不是真的;真的圓滿是妙覺位。
由此可知,真正我們講成佛,從初住到究竟都是真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初一是看不到,看不到月亮,初二就看到一點月牙,很細很細的月牙,那就像初住菩薩,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大乘圓教裏面所說的。通常我們在習慣上講,只把究竟,就是十五的月亮稱爲月亮,十四以前不叫月亮嗎?也叫月亮。但是我們一般在佛學裏面,我們只稱究竟圓滿的稱他作佛,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不稱他作佛,稱他作什麼?法身菩薩。諸位要知道,法身菩薩就是佛,不是圓滿佛,真的是佛。所以天臺大師講六即佛,法身菩薩是分證即佛,爲什麼叫分證?他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階級,上面是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個地方說到的就是要講到十住,十住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住,這個住講初住,初住從哪裏來的?清涼大師在這裏說得好,「住攬信成」。《金剛經》很多同修都念得很熟,《金剛經》裏面給我們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那就是初住,就入住,實相是真實智慧。所以住確確實實是從信成就的,信心圓滿成就,這就是初住位。所以這個信不簡單、不容易。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了信佛難,什麼人信佛?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才叫信佛,也就是說信心要生實相,那個信才叫圓滿;沒有生實相,不能叫成就、不能叫圓滿。
我也曾經跟諸位同學報告過多次,我出家受戒,我學佛七年出家,又過了兩年才去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受了戒之後,這是照一般的規矩,先去對老師致謝,我的老師是臺中李炳南老居士。受了戒之後,首先去看他,他一看到我,老遠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叫了好幾聲,聲音很洪亮。我走到他面前,他叫我坐下,我也感到非常茫然,怎麼會叫我信佛?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跟他學佛?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出家?怎麼會去受戒?他跟我說:信這個字不是那麼簡單的。直截了當告訴我,有很多出家的大德到老到死還不信佛,這個話我聽到,愈聽愈不明了。
他告訴我,這個信後面有解,解後頭有行,行後頭有證。信必定具足解行證才叫真信,缺少一條,信沒成就。要《金剛經》的標准,你信心不清淨,沒生實相,生實相是證。證什麼?證初住,就是宗門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裏面講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裏面講理一心不亂。你看各宗所用的名相不一樣,同一樁事情,都是初住這個位次,到這個地方才叫真信。所以李老師跟我講你要信佛,那個信的標准就是這個,用這個標准。當然我們自己要勉勵自己,要信!我們距離這個信的標准差得很遠。
所以學佛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你信了之後一定要解,信要是不解,那你就是迷信。現在社會大衆看到我們學佛的人都說我們迷信,有很多人看到這種狀況感覺得很沮喪來告訴我,我的回答是不必。爲什麼?他講得對,他沒有講錯,我們真的是迷信。爲什麼是迷信?我們對佛了解得不夠,甚至于還有很多對佛完全不了解。我們要認識佛,要了解佛,經書這麼多,從哪裏下手最好?你要想真正了解,最好下手的經典無過于《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話不是我說的,民國初年弘一大師說的,我在他《講演錄》裏面讀到的。他把佛法介紹給知識分子,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他介紹佛法,告訴大家最好從《華嚴》下手,同時介紹清涼大師的《疏鈔》,高等知識分子從這裏入門。弘一大師說得不錯,說得非常好。
但是在今天,今天時代變了,今天要從《華嚴經》下手不容易,爲什麼?弘一大師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有六、七十年了。六、七十年之前在中國的社會,中文的基礎還行,也就是說讀《華嚴經》、讀清涼大師的《疏鈔》還沒有問題。現在學校裏頭國文的水平,真正叫做一落千丈!現在《華嚴經》、清涼大師的注解看不懂!這都是事實。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收集書籍,民國初年、民國十幾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早年的時候收集了有六、七本,就是有中級的、有高級的。大概好象是每一套是叁冊,中級有叁冊,高級有叁冊。這麼多年來搬家搬的次數太多了,這書都搬不見了,現在還剩下兩本,我都當寶貝看待。高小的,高等小學的模範作文我還有兩冊,以前不過是十一、二歲小朋友念的,他們能夠寫得出這種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但寫不出,還看不懂,讀他們的文章還要去查字典,還要去查參考資料。這就是說明現在大學中文系的水平比不上七十年前小學,這是事實。所以那個時候的大學生,不要說是一般的中文基礎,文言文的基礎夠,弘一大師講的話行,沒有問題。
現在要問,我們現在學佛從哪裏入門?不能不聽講。從前講經不像我這麼麻煩,講解經教是點…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