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四首看起:
【從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觀法性。普勸衆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
這首偈是講「深因」,前一首是講「遍因」,遍是普遍,這個廣,你看看佛菩薩修因廣大,這深遠,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一句『從初供佛意柔忍』,這句裏面講的是六波羅蜜裏面前面叁種,布施、持戒、忍辱。此地這個「初」是六度裏面的第一個,真的,也是入佛門最初下手之處,要學布施,此地沒有說布施,說「供佛」,這個意思比講布施更深,你看講「意柔忍」比忍辱的意思要深得多。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很好,他說「後一偈深因」,這就是第四首偈,我們念的,「故能速證」,證是證果,速是快速。「初二句六度自利」,就是前面兩句,第一句跟第二句。「謂供佛是檀」,檀是布施,「意柔兼戒」,意柔是忍辱,這裏面自自然然就包含著戒在其中。「從初至末,是進策也」,精進波羅蜜。
第叁句,這講「利他」,利他裏面講「兼方便等,二行既圓,則佛果朝夕」,這個朝夕就比喻快速,「故雲速成」。我們修行證果,你看看這首偈裏面把這修行的方法也都教給我們。我們怎樣學習?真正落實把修行跟生活結合在一起,生活就是修行,工作也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修行,這就快速了。起心動念、一切作爲無不是修行,這叫大乘圓教。
「從初供佛」,你看看大乘教裏面講布施,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只是這裏頭恭敬有差別,供養一定是十分誠敬,我們對佛供養、對父母供養、對尊長供養,都是非常虔誠恭敬。那對一般,尤其是對于貧窮、貧賤之人,我過去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還有乞丐,很多,對這些我們對一般都是布施,就不說供養,誠敬心生不起來,對他們跟對佛,真的是心態完全不一樣,什麼時候我們對他們也跟對佛一樣,我們的心平等了,那就把自己修持的功夫、境界大幅度的提升了。
你看看,世尊在經教裏面常常教導我們,十法界的因心,十法界的因果非常非常複雜,佛爲了教學方便起見,在複雜的因果當中舉出最重要的一個因。佛告訴我們成佛的因是平等心,這是第一因,你心不平等,你怎麼能成佛?心平等了,你的心跟虛空法界融合,你的身跟剎土衆生也圓融了,這就是證得清淨法身佛。所以一定要平等。只有佛才真正平等,菩薩修六度,這個地方是修六度,菩薩;緣覺修十二因緣,這第一因,聲聞修四谛。諸天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你要知道上品十善,慈悲喜舍,這生天。人道,五戒中品十善,畜生道愚癡,餓鬼道悭貪,地獄道瞋恚。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個業因告訴我們。
我們怎麼修法?我們自己要想一想,平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沒有離開貪瞋癡,那你就要曉得,我們所造的是叁惡道的業因,果報那就是你感得叁惡道的果報現前。人天的業因,真正能夠修的人不多了,我們看別人很會看,很容易看,看自己看不到。古大德教導我們,會修行的人,要懂得看別人,回光返照,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造叁惡道的業,立刻回來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會覺悟!看到別人修善行,修十善業,修四無量心,看看我有沒有,要沒有,趕快向他學習。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知道回光返照,不知道反省,在這一天就白過了。天天懵懵懂懂過日子,你這一年就空過了,十年空過了,這一輩子都空過了,可惜。
怎樣才能覺悟?沒有別的,懂得回光返照,看到別人好的,歡喜贊歎,認真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絕口不提,爲什麼?你要是說,你就造惡業、造口業,還要跟人結冤仇。不但口不能說,最好都不要放在心上。重要的是反省,我有沒有他的過失,這才叫會修行,這才叫真用功。一切衆生的不善,不是不清楚,不清楚你是糊塗、你愚癡。愚癡,畜生道的業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也不把過失放在口上,這叫積德。你要常常念別人的惡,你的心就變惡了,常常把別人的惡事挂在口上,你的德全部從這裏流掉,還跟人家結冤仇,冤冤相報,果報全是在地獄。這些事我們平常忽略了,不知道這些,「小毛病,沒有什麼」,不知道這個嚴重。這一次因爲「地獄變相圖」,我們才非常認真去查經,在《大藏經》裏面查到二十多種,世尊講地獄講得很詳細、很清楚,我們才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果報不可思議。過去認爲這是小事情,沒在意的,不知道一看經典的時候,佛說這果報都在地獄。
我們有一個心,這心爲什不記別人的好處?偏偏記別人的不善處,大錯特錯。心好比是個容器,爲什麼不把一切衆生善東西裝在我這裏頭?我的心就善了;你把別人一些不善裝在這裏,我們的心就變成一切衆生不善的垃圾桶了。這是什麼?這愚癡,這就是畜生的業因,怎麼糊塗到這種地步?你看看,中國古人常講的良心,這個名字好!我們的心要善良,把所有一切善良裝在我們這個心裏頭,我們這個心是良心。現在我們裝的是什麼東西?都是垃圾,都是一切衆生的罪過,所以現在這個心是黑心、惡心。心沒有善惡,你裏頭裝的東西都是惡的東西,錯了。與人說善言,不要惡口,不可以再造口業了。
布施,善言是布施,所以布施不要花錢,和顔愛語對待一切衆生,人家看到生歡喜心,這不是布施是什麼?供佛的意思很深,我們修布施對待一切衆生都跟像對待佛一樣,這就對了。「意柔忍」這叁個字裏面,有持戒、有忍辱。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佛教給我們的規矩,我們要遵守,學佛的同學都知道持戒很重要,持戒從哪裏持起?從十善業持起。十善業還不是戒,是持戒的前方便,也就是學習戒律之前的預修課程,預備,預備持戒修學,先修這個課程: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持戒的基礎,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了,什麼戒律你都不要談,連五戒、十戒決定做不到。先從十善業下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墮地獄是拔舌地獄。何必造這個業?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從這裏下手。你要是真正這樣做,這個做法就是布施供養佛,布施一切衆生,供養諸佛如來,法供養、法布施,我這樣做,做給社會大衆看,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樣子,讓他們看到,逐漸感動來學習。所以,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
我們初學的人,面對社會廣大群衆一切衆生,叁種施都要學,要非常認真努力,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去修。財施隨分隨力,不要勉強,有多少施舍多少,各個都是圓滿功德,只要盡心盡力,這就圓滿了,不在乎多少。每個人福報不一樣,有大財富的人,他布施供養的財可以多一點;貧窮的小民,自己生活都非常艱苦,從艱苦生活裏頭節省一點點,那個布施供養都非常寶貴,很受人感動。從國內來的同修,我們看到他對道場的供養,真正是多少年來省吃儉用,總想多攢積一點錢來供養叁寶,錢雖然不多,那一分供養的心、那一分願能感動佛菩薩。從黑龍江坐火車,坐硬板凳的火車,爲了省一點錢不怕辛苦,把這個省下來的錢供養常住、供養叁寶。
所以我跟常住大家講,十方的供養要懂得節儉,決定不能浪費,浪費怎麼對得起人?果報,我們暫且不說,你怎麼能對得起人。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到,浪費常住、糟蹋常住的財物,《地藏經》上說得很好,五逆十惡的罪,佛還能救;這種也叫做盜常住,你不愛惜常住,隨便的亂用跟偷盜沒有兩樣,這個罪墮地獄,佛不能救。我們細心冷靜去思惟觀察,佛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話,不是來嚇唬人的。你要認爲佛經上這些話是嚇唬人的,你錯了。
在我們這個道場,幾乎每天都有從各個方面來到這個地方參學的同學們,我們要至誠恭敬接待,在這個地方時間雖然不長,照顧要周到。你能照顧別人,將來你在其他道場會有人照顧你,你輕慢別人,你將來到別人道場,也會遭受別人輕慢,因果報應,法爾如是。所以道場真的好修行,容易培福,問題你會不會。你會的,天天在此地積功累德;你不會,天天在這裏造作罪業。
所以持戒就是守規矩,擴大就是守法,政府法令規章,國家的法律,佛弟子絕對沒有犯法、犯規的;犯法、犯規,你就犯了重戒,你不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爲都要想想,我這個作法,佛同不同意,佛准不准許。佛雖然不在我們面前,經典擺在我們面前,經典裏面沒有這個文字,有沒有這個意思,四依法裏頭「依義不依語」。所以戒律裏頭有講叁聚淨戒。叁聚淨戒,律儀戒是有明文規定的,善法戒就沒有明文規定,它講原則的,對社會、對衆生有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做;沒有利益的或者是有損害的,決定不可以做,這講原則,活的,不是死的。後頭還有一條,饒益有情戒,饒是豐饒,也就是對一切衆生有大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做;有大妨礙的,這事情不可以做。佛說法說得活活潑潑,你只把些原理、原則掌握到,你就懂得了,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現在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刻不容緩的我們要去做,那是什麼大事?因果教育。現在你跟人講高深的道理,沒人懂,人家也不願意聽。我們實在講沒這個智慧,虧得印光大師提醒我們,我們看到大師一生的行誼,非常感動人,慈悲到極處,真想挽救現前的劫難,他用什麼方法?因果。因果,他也選了叁本教科書,第一個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教我們認識因果,裏面真的說明了因果的理論與事實真相,了凡先生做出來給我們看。第二種書《感應篇彙編》,這書是道教的,《彙編》是注解,每一條引了許許多多的例證,引用那些…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