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 顯密異同▪P4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作用,就很難說了,到底那些傳法的禅師們有沒有真正證悟,也不好說。我一直懷疑,如果沒有外加行、內加行的基礎,不知道禅宗修法的效果會怎麼樣。當然,古代的禅宗曾出現過很多卓然絕倫的禅師,藏文也有幾百年前翻譯的漢傳佛教曆史,其中就記載了很多漢地禅宗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們的修證的確是超凡入聖的,但現在有沒有這樣的禅師就很難說了,所以我認爲,如果不會修別的法門,就修淨土法,既比較踏實,也比較神速。

   從顯宗《般若經》到密宗大圓滿,其中所提到的與如來藏內涵相同的名字有十幾個,都在表達同樣的內容。爲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名詞來描述、形容如來藏呢?因爲,從世俗谛的視角而言,如來藏不是一個實體,所以沒有辦法演示給別人看。而進入佛門的人,又來自于不同教派,甚至包括外道都有,如果一下子說出一個與他原來的觀點完全相左的名詞,對方一下子就不能接受。傳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觀衆生的根機,佛在這方面考慮得非常周全、周到,爲了適應衆生的根機,迎合他們的喜好,使他們能欣然接受佛教,佛陀就爲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名詞。

   中國古代的儒家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西方有些宗教認爲,人的本性是罪,人是來受罪的等等,但我認爲,任何一個哲學,包括東方的、西方的在內,都沒能清清楚楚地诠釋物質的本體,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佛教認爲,這些只是本性的一種産物而已,是一種外在的現象,還不是實在的東西。這些觀點不但沒有接觸到如來藏智慧,而且還離得很遠很遠。

   如來藏是內心最關鍵的、最終結的面目,禅宗講的本來面目,也是如來藏,不會有第二個面目。如來藏的證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在證悟的時候,是不是真正接觸到了如來藏還很難斷定,但最終的境界,就是如來藏。

   倘若仔細分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粗大與細微的不同層面。比如說,物質最粗大的層面,是土、石頭、木頭之類的固體;然後再細微、再透明一點的,就是液體;比其更細微的,就是氣體;再往下分析,就是最近才發現的能量。

   其實,佛教早就發現了能量的存在,雖然沒有稱之爲能量,但類似于能量的概念卻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于我們的感觀之外的非常細微的物質。

   在欲界、色界與無色界叁界當中,色界衆生的身體,就是由這些細微物質構成的。這些細微物質,類似于以前的人們,甚至包括科學家們都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新近才被發現的暗物質與能量等東西。如今這些物質被逐漸發現以後,使科學的觀點也開始逐步接近于佛教了。

   六道衆生的身心也有粗大與細致的差別:最粗糙的衆生,是地獄的衆生。地獄衆生的身體、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的痛苦等各方面都是最粗糙的;然後是旁生和餓鬼。旁生我們都看得見,一部分餓鬼我們偶爾也可以看到,很多附體就是餓鬼。有些時候我們會聽見有人說,在什麼地方看到鬼了雲雲,當然,其中有些不一定是准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幻覺等等,但實際上鬼的確存在,我們也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

   比旁生和餓鬼再細微一點的,就是人類。人的環境、身體、壽命等等,都沒有叁惡趣衆生那麼粗糙,相對來說精致一些;然後是天人,天人也要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與無色界天人叁種,它們的身體、生命、環境、智慧等各方面是越來越精致,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細微。

   除了六道整體的差異以外,其中的每一道,也有粗糙、中等與細微的差別。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

   再往裏分析,精神也有很多層次:最粗糙的精神層面,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念頭;再細微的,是人與天人的禅定;最細微的,就是如來藏。其實,佛的境界已經遠離了細微和粗糙的邊際,根本無法直接用我們的語言來描述,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去感覺,如果能感受到,就叫做證悟。

   佛教理論也有層次的差別,顯宗四法印講的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等,是事物最表面的實質;而科學的研究結果,更是表面的表面,因爲這只是對物質表面現象的一部分研究,更沒有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是不周全、不完整的。

   顯宗會告訴你,“煩惱即菩提”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有貪、嗔、癡等煩惱,但是通過修行,就可以把貪、嗔、癡轉化爲智慧,而密宗卻認爲,在我們心裏産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嗔恨心的當下,這個嗔恨心的本體就是佛的智慧。

   有人會提出反駁:本來嗔恨心是會讓衆生墮地獄的,如果嗔恨心都是佛的智慧,豈不成了是佛的智慧讓我們墮地獄了嗎?簡直豈有此理!

   密宗回答說,當沒有證悟的時候,雖然煩惱也是佛的智慧,但是對你個人來說,那個時候表面上煩惱不是佛的智慧。就像上述比喻所講的一樣,對患先天性膽病的人而言,黃色不可能是白色。

   再比如說,如果在物理學還不發達的幾百年前,對一個沒有學過佛教的普通人說,你現在看到的靜止物實際上在運動,靜止就是運動,運動也是靜止,他絕對會認爲是無稽之談:“如果那樣,豈不成了黑色即白色,白色是黑色,人就是牛、牛即是人了嗎?這樣世界就沒有章法、沒有規律了,荒謬之至!”

   但如今即使只讀過中學的學生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靜止物,實際上就是運動的。科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介紹佛教基礎觀點的方法。有一點物理頭腦的現代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解讀這些概念。

   除了上述區別之外,密宗度化衆生的方法也非常特別。比如,密宗有很多特殊的憤怒金剛,這些憤怒金剛可以專門用來度化嗔恨心相當重,且有很多神通、神變的人,尤其是非人、羅刹、非天等鬼神的,在此方面,顯宗除了菩提心、空性修法以外,就再沒有其他特別的修法。密宗也有很多雙身佛像,雙身本尊的修法,可以專門度化貪心比較嚴重的人。

   但顯宗卻沒有這些修法。在遇到一個嗔恨心或貪心非常嚴重的對境,根本沒有辦法度化的時候,顯宗唯一的辦法,是能調服則調服,不能調服就發願:但願我將來有能力度化他!

   密宗還有一些雙身的憤怒像,是用以度化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的對境的,以前很多凶惡、野蠻的國王,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爲了調服他們,就要用憤怒金剛的雙身像。

   但顯宗卻沒有這些方法。在遇到一個嗔恨心或貪心非常嚴重的對境,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調服的時候,顯宗唯一的辦法,就是發願:但願我將來有能力度化他!

  憤怒金剛雖然外表很恐怖,不像寂靜本尊那樣慈祥,但無論憤怒、寂靜、單身、雙身,實際上都是佛智的顯現,在本體上沒有差別,只是我們習慣不習慣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能接受寂靜的像,看到很慈祥的面孔,就認爲佛應該是這樣,心裏也會生起歡喜心,而憤怒金剛我們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有時甚至會生起一些邪見,但這只是我們的分別念而已。

  叁、結語

   簡單地說,佛教顯密觀點的差異,這裏很多都包含了,正因爲有了這些不同的觀點,所以也會有不同的修法、行爲與結果。綜合上述差距,我們可以知道,密宗是非常了不起的。

   顯宗的成佛,最快也要叁個無數大劫,梵文稱之爲“阿僧祗劫”,“阿僧祗”是一個天文數字,表示六十位數。六十位數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大家可以想想。“劫”是一個計量單位,如果用人間的年、月、日來計量,那是非常漫長的。至于叁個無數大劫,那更是難以想象了,可見顯宗的成佛是很艱難、很遙遠的。

   密宗的成佛就很快了,因爲密宗認爲衆生本身就是佛。只是有了無明,才覆蓋了本有的佛性,所以感覺不到自己是佛。當把無明推翻以後,本來面目就會顯露出來,所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密宗的確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動力和勇氣。

   當然,僅僅是理論上認可,知道密法很好,很了不起,遇到密法是很難得的機會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修行,但因爲人的煩惱很深重,所以往往修行很難到位,要實際體證到這些境界就更難了。

   最近網上有很多資料顯示:在西方,密宗是所有佛教宗派裏面最受歡迎的,在每年增長的佛教徒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藏傳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南傳佛教,百分之二十五是大乘顯宗,當然,這個數字還不是很准確,實際上,學密的新增人數還不止百分之五十。

   釋迦牟尼佛度化的衆生有種種各樣的,每個衆生的想法都千差萬別,密宗可選擇的方法很多,修行的路也很直接,這些都是密宗的優點。

   雖然密宗非常殊勝,成就的速度也很快,但自己不修行也是不行的。對每個人來說,自己究竟適合哪一個法門也不好說。米拉日巴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他第一個依止的上師,是甯瑪巴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圓滿成就者,但他在修持大圓滿之後,卻沒有任何體會,所以才換成了嘎舉派瑪爾巴尊者的修法,最後才成就了。

   可以設想,如果米拉日巴一直不修嘎舉派的修法,而只修大圓滿的話,即使他再精進,即使大圓滿再殊勝,但想成就可能還是有點難,因爲米拉日巴適應的法就是嘎舉派的修法,與他具有宿世因緣的上師就是瑪爾巴尊者,這就是根機、緣分的差別。但是,適應不適應是衆生根機的問題,不是大圓滿的問題,不是密宗的問題,更不是佛的問題。

   具體的修法暫時不講,此處只是簡單介紹而已。我想,對我們來說,密宗續部的講解還不是很重要,首先要修加行,先把出離心、菩提心培養出來以後,再修顯宗的空性,然後在此基礎上,適當地了解一下心的本性——學習《寶性論》等既是顯宗又是密宗的中間修法,當這些全都適應,並有一點體會的時候,根機就基本成熟,此時才可以修密法。在修密法之前,一定要灌頂。我曾經也講過,灌頂一定要找一個真正有資格的標准金剛上師。

   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毫無意思、非常無聊的世界裏,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就是修行。

  

  

《慧燈之光五 顯密異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