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的作用,就很难说了,到底那些传法的禅师们有没有真正证悟,也不好说。我一直怀疑,如果没有外加行、内加行的基础,不知道禅宗修法的效果会怎么样。当然,古代的禅宗曾出现过很多卓然绝伦的禅师,藏文也有几百年前翻译的汉传佛教历史,其中就记载了很多汉地禅宗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们的修证的确是超凡入圣的,但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禅师就很难说了,所以我认为,如果不会修别的法门,就修净土法,既比较踏实,也比较神速。
从显宗《般若经》到密宗大圆满,其中所提到的与如来藏内涵相同的名字有十几个,都在表达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名词来描述、形容如来藏呢?因为,从世俗谛的视角而言,如来藏不是一个实体,所以没有办法演示给别人看。而进入佛门的人,又来自于不同教派,甚至包括外道都有,如果一下子说出一个与他原来的观点完全相左的名词,对方一下子就不能接受。传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观众生的根机,佛在这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全、周到,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迎合他们的喜好,使他们能欣然接受佛教,佛陀就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名词。
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西方有些宗教认为,人的本性是罪,人是来受罪的等等,但我认为,任何一个哲学,包括东方的、西方的在内,都没能清清楚楚地诠释物质的本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佛教认为,这些只是本性的一种产物而已,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还不是实在的东西。这些观点不但没有接触到如来藏智慧,而且还离得很远很远。
如来藏是内心最关键的、最终结的面目,禅宗讲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来藏,不会有第二个面目。如来藏的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在证悟的时候,是不是真正接触到了如来藏还很难断定,但最终的境界,就是如来藏。
倘若仔细分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粗大与细微的不同层面。比如说,物质最粗大的层面,是土、石头、木头之类的固体;然后再细微、再透明一点的,就是液体;比其更细微的,就是气体;再往下分析,就是最近才发现的能量。
其实,佛教早就发现了能量的存在,虽然没有称之为能量,但类似于能量的概念却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观之外的非常细微的物质。
在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三界当中,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由这些细微物质构成的。这些细微物质,类似于以前的人们,甚至包括科学家们都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近才被发现的暗物质与能量等东西。如今这些物质被逐渐发现以后,使科学的观点也开始逐步接近于佛教了。
六道众生的身心也有粗大与细致的差别:最粗糙的众生,是地狱的众生。地狱众生的身体、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痛苦等各方面都是最粗糙的;然后是旁生和饿鬼。旁生我们都看得见,一部分饿鬼我们偶尔也可以看到,很多附体就是饿鬼。有些时候我们会听见有人说,在什么地方看到鬼了云云,当然,其中有些不一定是准确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幻觉等等,但实际上鬼的确存在,我们也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
比旁生和饿鬼再细微一点的,就是人类。人的环境、身体、寿命等等,都没有三恶趣众生那么粗糙,相对来说精致一些;然后是天人,天人也要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三种,它们的身体、生命、环境、智慧等各方面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细微。
除了六道整体的差异以外,其中的每一道,也有粗糙、中等与细微的差别。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
再往里分析,精神也有很多层次:最粗糙的精神层面,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念头;再细微的,是人与天人的禅定;最细微的,就是如来藏。其实,佛的境界已经远离了细微和粗糙的边际,根本无法直接用我们的语言来描述,只有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感觉,如果能感受到,就叫做证悟。
佛教理论也有层次的差别,显宗四法印讲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等,是事物最表面的实质;而科学的研究结果,更是表面的表面,因为这只是对物质表面现象的一部分研究,更没有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是不周全、不完整的。
显宗会告诉你,“烦恼即菩提”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有贪、嗔、痴等烦恼,但是通过修行,就可以把贪、嗔、痴转化为智慧,而密宗却认为,在我们心里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嗔恨心的当下,这个嗔恨心的本体就是佛的智慧。
有人会提出反驳:本来嗔恨心是会让众生堕地狱的,如果嗔恨心都是佛的智慧,岂不成了是佛的智慧让我们堕地狱了吗?简直岂有此理!
密宗回答说,当没有证悟的时候,虽然烦恼也是佛的智慧,但是对你个人来说,那个时候表面上烦恼不是佛的智慧。就像上述比喻所讲的一样,对患先天性胆病的人而言,黄色不可能是白色。
再比如说,如果在物理学还不发达的几百年前,对一个没有学过佛教的普通人说,你现在看到的静止物实际上在运动,静止就是运动,运动也是静止,他绝对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如果那样,岂不成了黑色即白色,白色是黑色,人就是牛、牛即是人了吗?这样世界就没有章法、没有规律了,荒谬之至!”
但如今即使只读过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我们所看到的静止物,实际上就是运动的。科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介绍佛教基础观点的方法。有一点物理头脑的现代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解读这些概念。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密宗度化众生的方法也非常特别。比如,密宗有很多特殊的愤怒金刚,这些愤怒金刚可以专门用来度化嗔恨心相当重,且有很多神通、神变的人,尤其是非人、罗刹、非天等鬼神的,在此方面,显宗除了菩提心、空性修法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特别的修法。密宗也有很多双身佛像,双身本尊的修法,可以专门度化贪心比较严重的人。
但显宗却没有这些修法。在遇到一个嗔恨心或贪心非常严重的对境,根本没有办法度化的时候,显宗唯一的办法,是能调服则调服,不能调服就发愿:但愿我将来有能力度化他!
密宗还有一些双身的愤怒像,是用以度化嗔恨心和贪心都很严重的对境的,以前很多凶恶、野蛮的国王,嗔恨心和贪心都很严重,为了调服他们,就要用愤怒金刚的双身像。
但显宗却没有这些方法。在遇到一个嗔恨心或贪心非常严重的对境,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调服的时候,显宗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愿:但愿我将来有能力度化他!
愤怒金刚虽然外表很恐怖,不像寂静本尊那样慈祥,但无论愤怒、寂静、单身、双身,实际上都是佛智的显现,在本体上没有差别,只是我们习惯不习惯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比较能接受寂静的像,看到很慈祥的面孔,就认为佛应该是这样,心里也会生起欢喜心,而愤怒金刚我们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有时甚至会生起一些邪见,但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
三、结语
简单地说,佛教显密观点的差异,这里很多都包含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观点,所以也会有不同的修法、行为与结果。综合上述差距,我们可以知道,密宗是非常了不起的。
显宗的成佛,最快也要三个无数大劫,梵文称之为“阿僧祗劫”,“阿僧祗”是一个天文数字,表示六十位数。六十位数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可以想想。“劫”是一个计量单位,如果用人间的年、月、日来计量,那是非常漫长的。至于三个无数大劫,那更是难以想象了,可见显宗的成佛是很艰难、很遥远的。
密宗的成佛就很快了,因为密宗认为众生本身就是佛。只是有了无明,才覆盖了本有的佛性,所以感觉不到自己是佛。当把无明推翻以后,本来面目就会显露出来,所以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一点上,密宗的确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动力和勇气。
当然,仅仅是理论上认可,知道密法很好,很了不起,遇到密法是很难得的机会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修行,但因为人的烦恼很深重,所以往往修行很难到位,要实际体证到这些境界就更难了。
最近网上有很多资料显示:在西方,密宗是所有佛教宗派里面最受欢迎的,在每年增长的佛教徒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藏传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南传佛教,百分之二十五是大乘显宗,当然,这个数字还不是很准确,实际上,学密的新增人数还不止百分之五十。
释迦牟尼佛度化的众生有种种各样的,每个众生的想法都千差万别,密宗可选择的方法很多,修行的路也很直接,这些都是密宗的优点。
虽然密宗非常殊胜,成就的速度也很快,但自己不修行也是不行的。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究竟适合哪一个法门也不好说。米拉日巴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第一个依止的上师,是宁玛巴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圆满成就者,但他在修持大圆满之后,却没有任何体会,所以才换成了嘎举派玛尔巴尊者的修法,最后才成就了。
可以设想,如果米拉日巴一直不修嘎举派的修法,而只修大圆满的话,即使他再精进,即使大圆满再殊胜,但想成就可能还是有点难,因为米拉日巴适应的法就是嘎举派的修法,与他具有宿世因缘的上师就是玛尔巴尊者,这就是根机、缘分的差别。但是,适应不适应是众生根机的问题,不是大圆满的问题,不是密宗的问题,更不是佛的问题。
具体的修法暂时不讲,此处只是简单介绍而已。我想,对我们来说,密宗续部的讲解还不是很重要,首先要修加行,先把出离心、菩提心培养出来以后,再修显宗的空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地了解一下心的本性——学习《宝性论》等既是显宗又是密宗的中间修法,当这些全都适应,并有一点体会的时候,根机就基本成熟,此时才可以修密法。在修密法之前,一定要灌顶。我曾经也讲过,灌顶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资格的标准金刚上师。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毫无意思、非常无聊的世界里,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修行。
《慧灯之光五 显密异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