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修禅定的時候,不要說世間的事情,就算出世間方面的講經、說法、磕頭等任何其他事情,都會變成禅定的違緣,所以都不能做,而必須專心專意修持。
可以設想,如果法布施變成了修行的違緣,第一個條件就不具備了;假使聽法的人中雖然有人在聽,卻沒有一個真正對佛法有興趣或者是希求解脫的人,就算講了法對他們也沒有多大利益,第二個條件也不具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絕不能做法布施。
4、雖然講經說法對自己的禅定沒有影響,但是第二個條件卻不具備,也就是聽者雖然在聽,卻不但對佛法沒有興致,沒有信心,反而會在聽法以後製造各種各樣的違緣,甚至故意無中生有地找尋這個法或者某個論典的缺點,以達到觀過誹謗的動機,雖然佛法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缺陷與漏洞,但此時我們也應選擇不做法布施。
更重要的,是雖然自己不懂佛法,卻爲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懂裝懂地講法,這非但不是法布施,對自他沒有利益,反而有非常嚴重的過失;假如自己有能力講法,卻因爲對法有吝啬心,不希望別人了解修法的竅訣而不願意講,也有很大的過失;或盡管沒有如此罪惡的動機,卻因爲懶惰而隨隨便便不講,錯過了許多講法機會,也有很大過失。
如果在自他兩方面條件都具備,且杜絕了上述過失的情況下做法布施,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4、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範圍比較廣,不僅僅是放生。大乘修行人如果有能力做無畏布施,應該毫不猶豫、盡己所能。
首先,如果無畏布施對自己和其他衆生沒有造成傷害,即使自己能力很小,仍然要盡力去作可憐衆生的怙主!
如果作無畏布施,自己會受到傷害,雖然原則上可以選擇不做,但也要觀察利害輕重:雖然自己有能力做無畏布施,但對衆生沒有太大的利益,而對自己卻有很大傷害,也可以不做;如果對衆生有很大利益,即使自己受到一些傷害,也一定要做;如果自己的傷害和衆生的利益輕重同等,大乘修行人還是要義不容辭地去做。
(八)第八個觀察,是觀察衆生的根機。
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不可思議,但歸納起來,有八種不同的根機:第一種,對下一世的解脫或者人天福報沒有任何興趣。如今社會上有許多這種人,他們只管眼前的現實生活,除此之外從不希求解脫,也不希求下世的人天福報,小乘佛教稱這種人爲斷根人,大乘佛教不認爲其爲徹底斷根的人,而只是臨時斷根的人——臨時阻斷了解脫的種子,臨時斷絕了慧根與福根;第二種,雖然不希求解脫,但是希求人天福報;第叁種,希求聲聞的自我解脫果位;第四種,希求緣覺的自我解脫果位;第五種,希求菩薩道;第六種,希求大乘密宗法門;第七種,希求無上大圓滿訣竅或類似于無上大圓滿的教言;第八種,無定根機。就是根機不確定,遇到大乘的善知識,就可能成爲大乘修行人;遇到小乘善知識,也可能趨向小乘的人。
其中除了第一個斷根人和第八個不定根機的人以外,對其他的人,都應因材施教,對大乘根機人傳授大乘佛法,對小乘根機人傳講小乘佛法,千萬不能混亂、不能強迫。
比如說,我們不能勉強那些對大乘佛法沒有興趣,一心一意修小乘佛法的人去學大乘佛法,如果很勉強、很無可奈何地被迫學習,最終還是有可能會退轉,因此佛認爲,衆生屬于哪一種根機,就修哪一種法,不合適的法不能強加于人。
從原則上來講,只允許向上引導,不允許往下引導。換句話說,在自願不勉強的情況下,如果其他條件都允許的話,我們可以向小乘根機的衆生介紹大乘佛法的特點,諸如菩提心的功德等等,令其趣入大乘,但絕對不允許勸導修大乘佛法的人轉趣小乘;對于不定根機的人,一定要講大乘佛法,因爲對方可能會因此轉變,進而修學大乘佛法。一般而言,對斷根人講經說法暫時沒有用處,大乘顯宗所采用的辦法,就是爲他們發願、回向——願我將來有機會度化他們、利益他們,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九)第九個觀察,是觀察自己聞思修的增長或減少。這是九觀察中最重要的一條,可分爲叁個選擇。
1、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饒益衆生之事,雖然當下對衆生有一定利益,但如果對自己的聞思修會帶來很大違緣,則任何事情都可以暫時不做。
我前面講過的幾個觀察,基本上都強調過初學者要保護自己,原因就是,作爲一名大乘修行人,其所有的聞思修,都是爲了度化衆生,如果聞思修叁方面不受到任何違緣,自己能如理如法地修行,則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利益更多的衆生。如今自己不僅不具備饒益衆生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自己還會受到一些傷害,雖然饒益衆生的發心純正,但一遇到挫折,聞思修就會受到影響,那樣損失就相當大了。
在面臨上述抉擇的時候,雖然暫時選擇逃避,會對衆生帶來一些損失,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通過自己的精進修行,自己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當中就會成就,就會具有相當大的饒益衆生的能力,到那時,以成熟的因緣,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雖然時間上晚了一點,但也是值得的。如果現在就急于去利益衆生,不僅當下不會成功,即便將來也難以成辦饒益衆生的大利,因此,觀察輕重十分關鍵。
2、如果某件事對衆生有一定利益,同時對自己的聞思修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則任何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做。
當然,普通凡夫利益衆生,肯定不會像佛陀傳法一般,當下會讓成百上千的人受益——有人發心了,有人登地了,有人證悟阿羅漢果位了等等,但如果仍有很多衆生受到不同層次的利益,就一定要去做。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觀察二者的輕重:如果對自己的聞思修有一些影響,但是卻能讓衆生得到較大的利益,還是應該選擇去做;如果自己的聞思修受到比較嚴重的傷害,而衆生的利益並不大,則可以選擇暫時放棄,暫時回避,但並不是徹底放棄,而應發願:當自己各方面條件成熟之時,一定要饒益衆生!
3、如果某件事對自己的聞思修行所造成的傷害,與對衆生的利益是同等的,就應該犧牲自己的聞思修,去做饒益衆生之事。
到此,九個觀察全部講完了。
《慧燈之光五 饒益有情九觀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