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所講的內容,大多數是顯宗方面的,只有少量與密宗相關的知識,今天我簡單地說一下顯宗和密宗的差別。
雖然我曾經也講過顯宗和密宗的異同,但今天的內容有所不同,是根據甯瑪派的成就者——榮森班智達的觀點來講的。他講的不是很多,但都是很關鍵的問題。
這雖然不是一個修法,但也是修行人必須懂得的常識。我以前也講過,不一定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學五部大論、密宗續部等很多東西,因爲有些知識對我們的修行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只是多了一些知識而已,但作爲一個修行人,最少也要懂得與自己修法相關的知識。
其實,顯宗和密宗的基、道、果,或者是見解、修法、行爲叁個方面都有差別,只是最後的果位——成佛,沒有什麼差別。雖然印度和藏地的有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認爲:顯宗的佛還沒有到達佛的真正境界,只是十地菩薩的一部分。不過,這些說法都是方便之說,實際上,顯宗與密宗在果位上完全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是過程有所差別而已。
一、相同點
(一)在勝義谛或空性方面,顯宗和密宗的見解沒有太多的區別。也就是說,龍樹菩薩、月稱菩薩在《中論》、《入中論》等顯宗中觀論著裏面所講的諸法空性、遠離一切戲論等觀點,與密宗所講的空性是完全一致的。
此處所謂的戲論,是指衆生的執著,也即分別念範圍中的所有概念,包括好壞、長短、高低等一切對立與不對立的東西。
( 二)從世俗的角度來說,顯宗與密宗所提到的諸法如幻如夢,比較簡單地說,也是沒有差別的。當然,在榮森班智達的《黑蛇總義》中可以了知,真正能非常透徹地證悟、通達如夢如幻的,只有大圓滿。
(叁)密宗的世俗谛觀點與唯識宗的比較接近。唯識宗認爲,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衆生的心以外,沒有物質,密宗也基本上這樣認爲。當然,這與唯心主義者所講的沒有物質,只有心或意識的見解是不同的。唯識宗與密宗都承認有物質,但這個物質是意識創造出來的,物質的創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衆生的意識。在衆生的意識裏,能儲存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佛教稱之爲習氣。當習氣的能量釋放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顯現外面的世界、衆生等景象,所以,外在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我們的內心。
(四)就是顯宗和密宗的成佛沒有任何差別,這個剛剛我也提到過。
以上講的,都是從見解的角度而言的。
(五)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密都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其他加行的修法,這些沒有任何差別。
二、不同點
(一)世俗谛和勝義谛的一異
一般顯宗的世俗谛和勝義谛分得泾渭分明、一清二楚,勝義谛不是世俗谛,世俗谛不是勝義谛。顯宗認爲,我們所看到的如幻如夢的山河大地叫世俗谛;勝義谛就是這一切的空性本性。空性是物質的本體,除了這個本體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虛假的幻覺。勝義谛是真的,世俗谛是假的。世俗谛與勝義谛有真假的截然差別,成佛的時候,就只有勝義谛而沒有世俗谛,勝義谛是佛的境界。
密宗認爲,世俗谛和勝義谛是無二無別的,勝義谛即是世俗谛,世俗谛也就是勝義谛。密宗的世俗谛,是指我們所感知到的外在與內在的現象;而勝義谛,則是指如來藏光明。
現象分爲兩種:一種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另外一種,就是佛的壇城。也即類似于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佛的刹土等清淨的現象。
在兩種現象當中,衆生所感知的現象是幻覺,是與勝義谛迥然有別的;而清淨的現象卻是與空性一般無別的。空性永遠也不會離開清淨的現象,清淨的現象也永遠不會離開空性。當成佛的時候,並不是沒有任何東西,而是有這些清淨的現象,這叫做世俗谛和勝義谛的無二無別。
(二)諸法是佛的壇城
顯宗認爲,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幻覺,本身就是不清淨的現象,但是密宗卻認爲,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本身,實際上就是清淨的現象——佛的壇城。
上次我們提到過,雖然顯宗已經默認了這一點,卻不是很強調。顯宗認爲,在獲得八地的時候,八地菩薩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清淨的,但這並不是一直都清淨,而是過去不清淨,後來通過修行,將不清淨的東西轉化爲清淨的東西了。
密宗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所看到的清淨現象,並不是把過去不清淨的現象轉化爲清淨,而是自來就清淨,始終都清淨的,只是因爲我們以前有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有無明,所以不能感知到清淨的佛的壇城,但實際上佛的壇城始終存在,永遠清淨。到了八地的時候,因爲心裏的無明差不多清淨了,所以就能開始接觸到世界的真相,在此之前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真相而是假相。
密宗修法不是像魔術師一樣,通過一些技巧,把有的東西變成沒有,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等等,也不是外在物體本身的一種變化。
煩惱也一樣。顯宗,特別是唯識宗經典都承認有八識。在獲得八地果位時,除了阿賴耶識沒有轉換以外,其他的七識都已經轉換了。過去不清淨的煩惱,基本上已經通過修行而轉化成了清淨的現象——佛的智慧。
密宗告訴我們:通過修行,最後我們的意識可以變成清淨的佛智,這一點沒有爭論,是肯定的,但實際上,在我們有煩惱、有無明的時候,煩惱本身就是清淨的,那時就已經是佛的智慧、如來藏了,但那個時候因爲我們有煩惱、有無明,修行不到位,所以我們感覺不到。
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當人患膽病的時候,會將周邊白色的東西,比如紙、白色的牆壁等等,全都看成是黃色的。假如所有的人都得了這種病,則所有人所看到的牆壁都是黃色的,任何一個人都看不出是白色的牆壁。但實際上牆壁是不是黃色的呢?肯定不是。只是因爲大家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將白色的牆壁看成是黃色的。在通過服藥慢慢治療使病好轉以後,大家就會慢慢看到牆壁的真相,當大家的眼病完全康複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知道,牆壁是白色的,在牆壁上面根本沒有黃色的成分。
顯宗就是這樣,意識不到修行者自身的變化,而認爲是外在事物的變化。也即像比喻中所說的,認爲是牆壁在變——牆壁原來是黃色的,後來慢慢地變成了白色。
密宗認爲,不是外在事物的變化,外在事物本身就是原本清淨的。就像比喻中所說的一樣,是我們的眼睛發生了變化。
從這個比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顯宗的見解本身,是不夠究竟的。顯宗的證據,就是因爲我們現在的心裏有煩惱,通過修行以後,就變得清淨而沒有煩惱了,所以僅僅依靠這一點來證明,事物本身是不清淨的,後來才變成清淨的,這個說法沒有什麼說服力。
而密宗的說法卻很有說服力,認爲一切萬法本來就是清淨的。
其實,在顯宗極少數的經典裏面也提過,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清淨的,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任何一個顯宗經典和論典裏面,都根本沒有講到,應該如何修行,使一切顯現爲清淨,而只是教了菩提心與空性的修法。通過長期而艱難地修習,當修到八地的時候,清淨的現象自然而然會顯現出來。
類似的情況在佛教裏面還有很多,比如,大乘修法裏面的忍辱、布施、菩提心還有佛的一些不共境界,在小乘的經典裏面也講了,但小乘經典裏面沒有提及具體的修法,只是像講故事一樣描述了一下: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的時候,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修持六度而已。同樣,雖然在顯宗經典裏面,也描述了世界的本性清淨,但也沒有宣講具體的修法。當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雖然出現了清淨的現象,但卻不是以專門針對轉不淨爲清淨的某個修法而修成的,而是通過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在減少無明以後,清淨現象水到渠成地顯現出來的。
其實,八地菩薩事先也沒有修這些清淨現象的修法,因爲顯宗經典裏沒有這樣的修法,只是後來無意間便功到自然成了。
密宗卻與此不同,密宗經典告訴我們,這一切本來清淨,萬事萬物原來就是這樣。密宗學得比較好的人,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他的眼、耳、鼻、舌還是能感覺到不清淨的現象,但在他的意識中,卻並沒有不清淨的觀念,因爲他知道一切都是本來清淨的。
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就是專門針對這一目的而修的。借助于生起次第的修法,首先不需要等那麼久,其次凡夫也可以修成,當修到最高境界以後,就能看到周圍全都是佛的現象,沒有任何不清淨的現象。即使是沒有證悟一地的凡夫,都可以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在淨化現象方面,密宗有一些特有的快捷法門。
既有信心,在修法上也很規範的上等根機,如果專心專意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最快六個月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境界。不僅如此,光是生起次第,也有很多種修法可以選擇,這些修法最後都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當然,修生起次第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加行修得很標准,如果沒有修加行,不要說六個月,永遠都修不好。
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機呢?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就是根據對法的信心來界定。比如說,大圓滿的上等根機,就是對大圓滿法有上等信心的人;對大圓滿有中等信心的人,就是大圓滿的中等根機;沒有信心的人,就是沒有根機。
雖然釋迦牟尼佛自己,不會去分什麼上等和下等的弟子,但人的根機就是這樣,這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不同根機的人提供的修法也不一樣,觀點也有差異。
盡管生起次第相對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修法,但其中也有一些彎路。我們也知道,生起次第修法也無法直接進入佛的壇城,而是…
《慧燈之光五 顯密異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