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劍閃爍:密乘是非分辨論▪P3

  ..續本文上一頁也只有法師教師才能傳法傳教,因爲廟中的泥菩薩是傳不了教的。

  因此.從彌勒.甦省一系傳到阿底峽、宗喀巴的顯宗修道體系《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稱親近師長爲人道之門;《密宗道次第》稱,尊師敬師爲第一戒,是成就的主要保證,釋迦牟尼也是名教師。信其教而不尊重傳教之師.不尊重釋迦牟尼,能算是真信仰。真皈依嗎

  曆史經驗證明,哪個教派尊師重教其法脈便昌盛。哪個教派不尊師重教,就會法脈衰敗.亂行邪說泛濫。把尊師重教的佛門美德,視爲缺點而亂加指責。不是什麼明智和高見而是自己信德缺陷的暴露。藏傳佛教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得以興隆不衰,因此尊師是藏傳佛教優良傳統.也是整個佛教的傳統。

  (叁)關于雙身修法把雙身修法視爲“壞戒行爲”,視爲“淫亂汙穢”的觀點,一是來自小乘和婆羅門禁欲至上主義,一是來自中國的傳統禮教。佛教中有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戒叁種,分別解脫戒是僧戒,菩薩戒、密戒是在家和出家第子的共同戒律。是否犯戒行爲,要從叁戒統盤考慮。

  比如僧人根墮戒,殺生、不予取、男女事、謊言等,對菩薩戒來說,在利衆事業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靈活開許,大乘僧都要受菩薩戒.不會不知道特殊情況下的開許.難道這種菩薩的方便行爲也可以當做“壞戒”和“穢行”而加以反對嗎

  在佛教中有禁欲之法,不禁欲之法,還有以欲爲道之法。大乘教的主要目的是斷所知障。不是煩惱障。——見彌勒《現觀莊嚴論》。漢地禅宗也有“煩惱即菩提”之說,四分律中也有一沙彌救出一跳河少婦,爲滿足少婦的要求,沙彌答應還俗,當時有些僧人紛紛議論,佛祖說:該沙彌做得對,因爲“救人事大,舍戒事小”。

  密法是一種針對上根銳智修行人的特殊方便法門,在無上密中有許多與人體的自然規律.生理特點相應的快速入定生慧證空方法.故稱“成佛捷徑”。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的那樣,金剛乘和般若乘在所證的空性方面沒有任何差別.只是在能證的主觀意識和證悟的方法上有許多善巧方便法門。叁乘顯教的修行核心是淨化心性,故以精神修養爲主,無上密(因爲下部密法不涉入此類問題),把人的意識和物質肉體看成了相互相依不離的辯證的統一體。

  我曾在《佛教理論框架》一書中說過:“如果說顯宗是純精神的一元論的話,那麼密宗就是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無上密認爲精神和物質色體,有形和無形,運動和靜止,人體的精和血,氣和脈,男身和女身,智慧和方便等等都是陰陽二極,相依不離的統一體。人類和一切生命的存在是陰陽平衡協調的結果,陰陽不平衡協調就會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影響,導致身心疾病,粗分的陰陽分離導致死亡,極細分的陰陽合體永不分離,是轉世和成佛的基因。

  由于人體的陰陽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關系,在身心淨化證悟方面也有了與顯宗截然不同的修證方法和道路,男女合體修法也是其中的一個方便法門。假若能利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某些特殊規律,能導致分別意識息滅的深定狀態,能引發物我與虛空融爲一體的法界體性直覺.這樣的殊勝方便法門.由于不符合某一方面的戒律和習慣,遭到某些人的非議和攻擊,並不奇怪。但把這種不符合戒律習慣的行爲斥爲“淫穢”、“鄙劣”,實在不符合精通佛理的善知識的身份。

  把男女之事視爲“穢行”,視爲“鄙劣”實源于外道婆羅門。婆羅門歧視女性,視婦女卑賤不潔,不讓婦女入教,進神廟,提倡禁欲獨身生活。佛教視衆生平等,也收在家出家的女弟子,允許帶欲修行。對婆羅門極端禁欲主義梵行起到了一些反抗的作用。

  但在小乘的思想中仍有許多婆羅門舊文化的思想殘余,如佛陀第一次給自己的姨母摩耶夫人和妻子耶蘇達拉剃度時,遭到一些大比丘的反對.並說剃度女弟子會減短佛法住世的期限.如說成佛必須先轉男身,佛陀出生時,從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淨土世界,無女性,羅漢,菩薩皆是男性等一系列男尊女卑的思想,到了中國,這種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傳統禮教中的男權主義相結合,對女性的歧視有了進一步滋長,在佛教四衆第子中女性弟子始終處于受歧視的地位。佛教上層,上至國師,教主.下至方丈主持,幾乎沒有女性僧尼的位置(當然尼姑庵除外)。這種情況與提倡衆生平等,視衆如母的大乘佛教思想形成了顯明的不協調。

  出家爲僧,過獨身禁欲生活,也非釋佛所創,是過去印度舊習俗的沿襲。如佛陀未出家前,出城郊遊,在都城東南西北四門,分別看到老者病夫和發喪人群,便感到人的生老病死之苦,在北門上見一比丘著壞色衣,剃除須發手持錫杖而行,現出世外之人逍遙自在之相,悉達多心生羨慕萌發出家的念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佛教視人世未火宅苦海,家庭當然是火宅苦海的組成部分,出家的原本意思是擺脫家庭的紛繁事務的束縛,一心投入戒定慧的修行,這是針對社會上極少數人規定的修行規則,社會上大多數人不會出家也不能出家,出家人一多不但影響人類的傳宗接代,也會因社會負擔的加重而産生宗教與世俗社會的矛盾,曆史上多次滅佛活動無不與此有關。

  佛教的教化對象不只是出家僧衆.而是面對全人類,一切衆生。因此,佛教的戒律法規不只是僧戒僧規,所以面對全人類的大乘佛教中.就有了適應出家在家各民族人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各個階層、各類人、各種習性的個人和群體的方便法門.方便戒律法規。這種情況不符合小乘戒律和教義的尺度,但它卻是目光遠大,見識高深,它雖然不合小乘之理,卻合乎度化無量衆生之大乘教理。

  又,將男女之愛,床帏之事,視爲“穢行”,視爲“鄙劣”,視爲“淫穢”也是違背佛教觀點的。在《心經》中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在《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變叁毒爲戒定慧”,佛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隨其心淨就佛土淨”。“淨穢無自性,乃一心所見,自性淨,則一切淨,自性不淨,就一切不清淨”。“自心清淨穢土是佛國,自心不清淨,佛國也如穢土”。

  該法師所見密法如此“淫穢”.“鄙劣”是密法之過也

  還是法師自性不清淨的過也

  既然禅宗有“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之見,有“變叁毒(貪、嗔、癡)爲戒定慧”之法,密乘“化欲爲道之法”,爲什麼就變成魔道,外道了呢

  難道禅宗說了就是“正法”,“密宗”說了就是“邪法”嗎

  還有把女性看做鄙劣穢物的人,不知道法IJ幣你有沒有母親

  你是不是也從母親的“右肋出生”的呢

  此人若是胎生而不是化生。則難免有從汙穢中出生的“不潔”經曆,此法師死後肯定會往生西方淨土的蓮花中了.如果,心不淨而再轉人世的話,又在女性的“不潔之物”中待上九個月,若非破腹産,又難免從“汙穢門”中通過一回了,想起來真有點悖論結果。

  密法生自般若智慧,不執人我法相,視萬物法性平等,無淨垢和美醜的執著,沒有男尊女卑的分別見和世俗文化造成的偏見。完全是一種通達無礙的境界。故把人身的五蘊視爲“五方佛”,四大視爲“四明妃”,精血等物視爲“五甘露”。佛中有男佛女佛,菩薩有男女菩薩,明王有男女明王,有以男本尊法爲主的父續部,也有以女本尊法爲主的母續部,男性女性完全平等,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也同樣可以成佛,沒有成佛必須是男身的說法。

  人生時無衣,死時也帶不走衣服,故將裸體淨身視爲人與佛的原本自然狀態,是真實的美。顯宗的佛是離欲僧人像.佛律規定僧人不能穿華貴的衣服,不能戴珠寶裝飾品.但密宗佛菩薩都是天人像、國王貴族、將軍、武士像,以五欲爲供,衣著手飾雍容華貴.享受天人之樂。在佛菩薩中不但有文靜美麗的天人相,也有青面獠牙的夜叉將軍武士像,不但有人面佛菩薩,還有夜叉、羅刹、牛頭、馬頭、豬頭、鳥頭等千奇百怪面形的佛菩薩,膚色也有白、黃、藍、綠、紅及雜色.法器服飾中也有人皮、虎皮、象皮、人頭珠子、骷髅冠、人骨纓絡等。

  在相貌膚色法器服飾方面除了法理的象征外,也有反世俗道德習慣,改變美醜觀念,摧破虛妄執著的含義。有相而不執相,破相而見真——這才是佛教的最高智慧境界。

  那些對密法懷有偏見的人,永遠也不會理解其中的奧妙。

  (四)關于佛身觀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判別大乘顯密二道的標准,不是發利衆菩提心,不是通達諸法實相之正見,不是六度行,不是根器之利鈍,不是離欲不離欲,也不是佛果的差別,因爲在這些方面大乘顯密二道是沒有差別的,其主要差別是金剛乘(無上密)有許多般若乘所沒有的修證方便法門。其中最主要的是“本尊佛身瑜伽”。

  有人說,有實相正見就可以成佛,何必修佛身瑜伽呢

  此話差矣,實相智或空慧可以破我執法執.不能成就報化色身,色身之成因是福德資糧,悟在一刹那,悟後需經過長時間的積德修福(叁個阿僧祗劫)才能修成莊嚴佛身。智慧是叁乘共因,無此智慧,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見實相。但小乘羅漢求入寂滅,不求現身說法,故可以不修色身的福德資糧。但佛卻不同,說法利衆,離不開可見色身。故成佛必須同修色法二身的成因福慧資糧。

  顯宗菩薩道在七地前修無量功德,在八地時,形成外貌上與佛相似、具相好莊嚴意生身。此意生身經過八、九、十地的繼續修練,十一地成佛時就化爲真實圓滿報身。

  無上密根據成佛規律得出成佛的快慢不在證空性與否,而在色身成就的修證方法上,而佛身瑜伽正是快速成就的最佳方法。如《金剛幕牆續》雲:“若空即方便。 則不能成佛”“爲遮我執故,諸佛宣說空.故曼陀羅輪,方便安樂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遙遠”。聖嚴說:“若言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質之佛,則尚有考察之余地。”這充分說明該法師只見過下部密的殘缺不全的資料,沒有見過完整嚴密的無上密根道果理論。

  我可以告…

《慧劍閃爍:密乘是非分辨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