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學術領域能不能有兩條並存不悖的真理的問題。

  在以上兩個問題上,我們之間的觀點截然不同,我不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既然以訓斥的口氣責問于我,我也只好講明自己的理由:

  第一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排他自立”性的存在。

  不但龍樹《中觀》,法稱《因明》堅持這個觀點,而且黑格爾在《小邏輯》中也談到這個觀點,也就是說一切抽象和具體的事物在排除一切別的事物的性相的關系中才能獨立,“人”的存在是排除一切“非人”的性相中的存在,柳樹的存在是排除非柳樹的一切其他的樹種和其他的事物性相中的存在。

  具體的事物是這樣,觀念性的東西也是這樣。人類認識事物也就是在“是此非彼”“是彼非此”這種排他自立中認識的。

  任何宗教、任何思想體系都離不開“排他自立”的性質,這在中觀稱爲相對的存在,在辯證哲學中稱爲對立的存在。

  佛教也和其他思想體系一樣,也是和一切非佛思想的對比、對立的鬥爭中産生發展起來的。

  釋迦牟尼和印度的六外道、十八外道鬥法,菩提樹下成道前和來犯的魔女、魔兵的鬥爭,都十分清楚地表明了這種思想鬥爭。釋迦牟尼講學術民主是對信教四衆弟子講的,對外道魔衆從來沒有讓步,他化現各種恐怖形象的金剛護法,對惡人、惡魔進行殺伐鎮壓,便是最好的例子。

  只講慈悲卻不分善惡的唐僧,吃了很多苦頭,最終孫悟空的金箍棒一路打來,才保唐僧到了西天“金猴奮起千鈞棒,宇域澄清萬裏埃”。曆代佛教中堅持真理的論師都是舉起智慧和辯才的“千鈞棒”,身陷魔陣,橫掃外道邪說的,他們的每一部不朽的著作都是證據。

  世親在《俱舍論》中說:

  “大師世眼久已閉,

  堪爲證者多散滅,

  不見真理無製人,

  由鄙尋思亂聖教”。

  “世無依怙喪衆德,

  無鈎製惑隨意轉”。

  因明論師法稱說:

  “除非論師法稱我,

  論辯陽光全熄滅,

  正法睡眠或死亡,

  否則邪說別想活。”

  他的《正理論大疏》全部用批邪顯正的手法闡述了佛教因明觀點,對強詞奪理的外道論師進行了辛辣地諷刺和批評。他說:“那些外道像在丈夫面前假裝貞潔,強詞奪理的賣淫蕩婦。”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

  “以慈悲著想,

  爲破諸邪見,

  說殊勝之法”。

  月稱在《入中論》中說:

  “分辯經義非好淨,

  爲解脫故顯真理,

  若爲解釋真實義,

  摧毀他宗無過錯

  克珠傑在《因明驅暗論》中開宗明義宣布:

  “爲燒亂論荊棘林,粉碎邪說石山峰,

  從我睿智密雲中,將發妙理雷萬鈞,

  飲邪食毒神恍惚,未睹佛論千萬卷,

  散布任心臆造言,此等劣智當知趣。”

  又如喜饒嘉措,詞峰如雪刃紛飛,使論敵無處藏身;

  魯迅先生喜笑怒罵,如镖槍飛刀,使敵人各個喪膽。

  毛澤東說:“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郭沫若作詩宣稱“唐僧該殺。”

  照王同志的觀點,上面這些佛門和哲人文豪的言行不但“不正常”,而且“罪該萬死了”。

  當今國內外抱著無知偏見,貶佛、壓佛、謗佛、反佛這類來自外部的逆流暫且不說,在佛教內部,包括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假冒“喇嘛”、“活佛”、“金剛師”、“氣功師”、神漢、巫婆,胡言亂語地假冒佛教“專家”、“學者”,就像糞坑裏的蒼蠅、蚊子,都看准了佛教這塊肥肉,紛紛飛來爭食,屙屎屙溺,把佛門淨地搞成了垃圾汙染之源。

  在這種情況下麻木不仁,說幾句冠冕堂皇的話,寫幾篇不痛不癢的文章,參修明哲保身的小乘禅,也許能獲得“清淨”。但作爲口念叁寶,心想菩提的人,利衆發心不應留在口頭,正見信念須見于實際行動,世間稀有寶藏遭到毀壞豈能袖手旁觀?

  對于這種情況,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有的說“正常”,有的說“不正常”,既使是不正常也是不正常的外境所産生的不正常之內情。“萬法唯心不是我中觀家的見地。”

  這裏還要提醒問難者,“不正常”的非我一人,就在您的這封信中說:“早在1996年初我曾向數個佛教刊物投稿,批判當時某活佛借氣功名義亂搞雙修和當時的*輪功,可惜我既無名氣,又無金錢開路,麻木不仁的佛教刊物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拒登我的稿子,淨土宗的法師們甚至抛開四法印的誹謗式說法;港臺的所謂禅師歪曲、毀謗大乘佛法……等等,使得真心向佛的學人欲訴無門,欲哭無淚。”

  在這段話裏表明,你也曾經金剛怒目式地打擊過歪門邪道,作了我“不正常”的同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二個問題,在信仰領域能不能有兩個“上帝”,在學術領域能不能有兩條並存不悖的真理的問題。

  您說:“不能說因爲印度出了一位聖人叫釋迦牟呢,別的國家就不允許有聖人賢人了”。

  此話差矣!自古至今,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無一例外地只承認一個至高無上的聖人,無論它的名稱叫做什麼,絕不承認本教門以外的聖人。這是全人類曆史所證明的無法改變的事實和顛撲不破的真理,所有的宗教曆史和思想都是這一問題的證據。

  所謂各種宗教的各種思想信仰的互不侵犯,和平相處,那只是好心的政治家們的崇高設想,但實際上永遠做不到。

  既使是在某個時代某些方面各種宗教和思想信仰之間的對立出現緩和和相互寬容,也只是表面現象?“有你無我”、“你死我活”才是對立事物的本質。

  佛陀一出世就宣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在真信佛教徒的心中,佛陀是獸中雄獅、鳥中大鵬、群星中的太陽、人類的唯一真正救星。

  他雖生在印度,佛教徒從來沒有把他當做“印度的聖人”,他是無國界、無時空界限、無人種和民族區別、無生死的叁界衆生的精神太陽,希望之星。

  他的慈悲人格和智慧出類拔萃,無與倫比。

  他不同于虛構的造物主,也不同于本教派利益的保護神更不同于超不出世俗之見的聖賢哲人,和他能相比的唯有他自己。

  慧遠大師聽道安講《般若經》,悟“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僧肇精于老、莊,但認爲比之佛教“猶未盡善”,這些出自任繼愈主編《佛教史》。

  這部佛教史介紹了曆史上佛道儒相斥和論戰。說佛教斥責道教爲“愚惑欺詐”,道教罵佛教是“夷狄”之教,慧遠分佛教爲“內道”,儒學爲“外道”,他說《周易》、《老子》都是世俗世界,不能和佛教的出世領域相比。

  尊道的周武帝罵佛教“非正法”,重儒的魏武帝斥佛教爲“西戎虛誕、妄生妖孽”。加上崇儒的唐武宗,從反佛走上了滅佛的極端,史稱“叁武滅佛”。

  兩千多年來,國家采取粗暴的行政手段消滅佛教的事件,除了“叁武”並不多見,但佛道儒之間的思想鬥爭從未停止過。

  在孔廟裏沒有佛陀之位,佛教寺廟裏也沒有孔子、老子的偶像。不僅是儒佛道,世上所有的宗教都是這樣,回教滅掉了印度和中亞的佛教取而代之,洋教士和洋槍洋炮一同進入中國,把儒釋道統統送進了曆史的博物館。

  這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宗教和一切思想信仰領域只允許有一個“上帝”,不允許有兩個或者多個“上帝”。

  就佛教自己的理論講,一教只能有一個教主即佛,正如一國不能有兩君一樣。

  由于這個原因,實際上早已成佛的文殊、觀音、普賢、地藏等八大佛降級而以八大菩薩的身份助佛弘教。

  這不是我的捏造,是有經論根據的。在叁寶皈依戒中規定,皈依佛,不允許信外道,皈依法,不允許信仰外道思想。這個信條佛教弟子都應該遵守。

  信仰猶若男女愛情,貴在專一,不能有“叁角”或多角戀愛,也不許有“兩個聖賢”。

  您作爲“叁寶弟子”竟然說出:“不能因爲印度出了一位聖人叫釋迦牟尼,別的國家就不允許有聖人賢人了嗎?”

  這樣的話,您不覺得這是對您自己的嘲笑和貶低嗎?您這位“叁寶弟子”的心目中釋迦牟尼僅僅是個和別的聖賢沒有什麼不同的“印度的聖賢”而已嗎?

  容許我再一次說句“踐踏他人”的話,憑這點你就沒有被稱爲“叁寶弟子”的資格!

  別說思想信仰,任何一種哲學和思想體系都有排他自立的特點,只承認按各自的標准認定的真理,若認定A是真理,就不可能同時認定B和C是真理,如唯物主義者認爲物質是第一性的真理,因此把不承認這個觀點的人統統視爲“唯心主義”。

  在唯物主義的殿堂中絕不允許有唯心主義者康德、黑格爾、貝克萊、休默的席位;

  而唯心主義者則認爲就連“物質”都是“觀念性的存在”。未被認識的東西,怎能斷定其存在與不存在?

  承認馬克思是聖賢的人們,難道承認孔老、佛陀也是聖賢嗎?

  在思想裏面只有“是”和“非”,它的存在邏輯是“排中律”,沒有中間狀態。

  所以講佛學的時候,觸及到問題時,只須顯揚佛教的真理,不能用兩種思想標准同時肯定非佛教的東西。這也不是佛教一家的規矩,任何宗教、任何哲學思想都是這樣。

  有個名叫龔天民的牧師寫了一本《基督教與佛教》的書,他的所謂“比較”,也只是把基督教當作“正確”,把佛教當做“錯誤”來做比較的,在他的書裏也只有耶和華是“聖賢”,別的都是笨蛋;

  在《古蘭經》的講堂裏,不可能聽到“中國聖賢”的聲音;

  在道教的經典中佛陀也只是一個被老子教化過的野蠻的“胡人”;

  馬列主義的宣傳媒介只許講“無神論”,不許講別的聖賢的理論;

  基督教電臺全天講的是《聖經》,也不講佛經。

  您爲什麼不問一問:“只有你們的聖賢是聖賢,別的聖賢就不是聖賢了嗎?”您對這些問題不至于無知到如此程度吧?

  我的書是爲那些愛好和信仰佛教的人寫的佛教理論知識,不是給教外之人看的,我不是“調味的廚師”,從來沒有想過如何適應教外之人的口味。

  我抨擊一些不正之風,也非無的放矢,您覺得我的說法有問題,您爲什麼不看看那些佛不像佛、道不像道、馬不像馬、…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