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不愉快地說:「我叮囑過你不得任意改動,你爲什麼不守諾言?」,外道巧辯說:「師是囑我論完成後不要改動,未囑我在說論時不要改動;而且請師仔細察看,我在論義上根本沒有改動。」,又說:「請師放心吧,以後決不會再改了,只要我本人在世,也決不讓任何人損毀此論。」,龍王聽了他的保證,同意他將論稿帶去。
那外道得到《僧佉論》後,真是趾高氣揚。他誇口說:「而今盛行于世的莫過于釋迦法了,可是如今我已得了《僧佉論》,可以叫他們讓位于我了!」。他躊躇滿志,來到了阿逾阇國王城,闖進論議堂,頭擊論議鼓,大聲地喊道:「我要與沙門弟子辯論,假使我輸于沙門,可以斬我腦袋,可是假使沙門輪我,亦須斬首。」。
國王召見見外道。外道說:「您是一國之主,應該心無偏向,對沙門與羅婆門一視同仁;對兩家所傳之法,要站在公正的立場,辯別一個高下。如今我要與沙門學子辯論,決一勝負,各須以頭爲誓,陛下須要公平作證。」,國王本來偏向沙門,見這外道這般傲慢,便認爲他不是沙門對手,當即同意。
那知著名的王親法師等恰好到外地去了,只有佛陀蜜多羅法師在國內。他雖然學識淵博,但年已老邁,智力遲鈍,不堪勝任辯論。老法師想:「我沙門建將都不在,而這外道又如此驕橫,只有我來應戰了。他奏明國王,國王也有些耽心,問道:「長老,你年邁了,能勝任嗎?」,老法師說:「不妨。」,于是定下日期,召集沙門外道于論議堂上,展開辯論。
那外道問:「老比丘,還是你先立義?還是先破我義?」,老法師說:「我佛法浩如煙海,無所不容,你外道獨如泥塊,入海便沈,隨你自己意吧。」,外道說:「別誇口了。是我挑戰的,讓你先立義,由我來破吧。」,老法師就立「無常」義說:「一切有爲法,剎那剎那滅你且破來。」,外道冷然一笑說:「這有何難!」,當即破之,接著便朗誦自己《僧佉論》,叫老法師破。長者沒有見過《僧佉論》,又前聽後忘,答不上來,結果負了。外道裝寬容地說:「你原是婆羅門種,我怎忍殺你頭。可是又誓約在先,不得不罰。這樣吧,你讓我鞭撻數下,權作表示一下吧。」,說罷舉鞭就打。打罷大笑而去。
那外道得此勝利,以爲折服了沙門,洋洋自得!怹來到頻阇河山,沒有找到龍王,就走進一個石窟內,用咒言召來夜叉神女,吩咐道:「我將身變岩石,永不毀壞,你給我將巨石封閉石窟吧。」,神女唯唯應命。那外道遂舍命變石。他爲什麼這樣做呢?原來他曾經向龍王表示過:「只要我身不壞,我所學得的《僧佉論》亦不讓毀壞。」。
不久,天親法師回到阿逾阇國,聞知此事,他將剛傳世的外道《僧佉論》閱了一遍,即派弟子到頻阇河山,尋找外道,准備再開辯論,挽回沙門影響,並雪長老受辱之恥。使者打聽到那外道已化成石頭,回來禀告。天親法師知道之後,就著手撰寫了《七十真實論》,專破外道的《僧佉論》,論著從到尾,把《僧佉論》的論點駁得體無完膚。著作完成,廣爲流傳,公開號召婆羅門與諸外道,大膽出來辯論;並聲明是學術上的爭辯,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賭賽。天親法師是當時沙門權威之一,諸外道見《僧佉論》已破,那傲慢的婆羅門又離去了,還有誰敢出來辯論!國王歡喜,賞天親法師叁萬金錢,法師就在國內起造叁寺,並將《僧佉論》及自己破之論著,刻印流傳。
接著,法師就在國內開始大弘正法。他先學習《毗婆沙論》,學通以後,便向大家講解《毗婆沙》義。每日一講,即造一偈,並將偈句刻在赤銅葉上,挂于每只象身,天天擊鼓宣令,另召各方學子出來破偈,有誰破得偈者,情願甘拜爲師。一共造了六百余偈,盡釋《毗婆沙》義理;自始至終,無一人能報名破偈,這就是天親法師所著的《俱舍論》。全論完成,法師又慎重地派人送到罽賓國去,請求各位毗婆沙法師指教。諸法師誦了皆大歡喜,謂我正法己得廣傳;但偈語玄太深,不能盡解,最好請法師再撰長論闡釋。天親法師同意,當即另撰新著,凡有玄奧難解之處,便以經部義理釋之。完著完成,名爲《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爲「對法藏」)完成後,就派人送到罽賓國去。
阿逾阇國王,原令太子就天親法師受戒,後王妃出家,亦爲法師弟子,太子登基以後,母親恭請聖師長住阿逾阇國,國王的妹夫是位婆羅門上師,善解《毗伽羅論》,他回到阿逾阇國,見到天親法師受到如此重視,心生妒忌,對天親法師說:「你雖然能破《僧佉論》,可是我看了你《俱舍論》的義理,遠遠還沒有超出我《毗伽羅論》,你若能破我此論,就顯出你們沙門的高超了。」,天親說:「佛法是當今最高超的哲理,我既能破《僧佉論》,自然也能破《毗伽羅論》,不然我這昔的婆羅門就不會歸依沙門了。」。自此,天親法師又造新論,把《毗伽羅論》叁十二品,從頭至尾破析得一無是處,令那婆羅門上師無法反駁。
這時無著法師已臨晚年,專事講經說法,宣揚大乘。他看到兄弟的作品,也聽到有關兄弟的事業,很佩服兄弟的才幹,只是對他不信大乘很感遺憾。他擔心自己故後,兄弟可 能會造論毀謗大乘,那時大乘學子會無人能戰勝他,因此想在生前能說服他改信大乘。他們兄弟之間感情甚笃,世親之放棄信仰婆羅門,亦是受兄長之影響,只是無著後來接近了彌勒,改宗了大乘,而其時世親已別國去了。無著考慮了很久,就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兄弟火速回來會一面,他覺得這是最好的辦法。
世親聞知兄長病笃,日夜兼程趕回本國。世乎意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爲大衆說法。他想:「兄長一嘛要把我叫回來呢?」,他知道無著改信了大乘,現在他既在講經,讓我就在窗外聽一會吧。今天無著講是《瑜伽師地論》,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谛聽,越聽越覺大乘學說有道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佛陀精神,大乘的不少般若妙義己在過去是沒有聽過的,已感到自己確實對大乘存有偏見了。
無著講畢,兄弟相見。世說:「哥哥不是身體很好嗎?」,無著說:「是呀,今 天還不差,可是我已老了,畢竟在世時間不長了。」,世親問:「那麼你過早要我回來做什麼呢?」,無著說:「我們都是沙門弟子,可是你偏執一面,不信大乘,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剛開始講解《瑜伽師地論》,你先聽聽,是否有意義?如果你認爲大乘學說沒有價值,我再請你立論批駁好嗎?」。
世親已初學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講堂,聽兄講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請兄長開示。世親是絕頂聰明之人,越聽越領悟,不等兄講完,已是大乘學說的信徒了。
一天,他很悔恨地對哥哥說:「哥哥,怪我過去太固執,治學態度不嚴,以致沒有認真研究大乘,又多次毀謗了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頭所造的,我願割去舌頭來贖我罪。」,無著說:「兄弟,你錯了,即使割掉你一千個舌頭也無用處。你既知毀謗大乘罪由舌頭所造,而今你認識錯誤了,你不會仍用你的舌頭,去努力地宣揚大乘學說嗎?」。
自此,世親便成了弘傳大乘學說的傑出繼承人。他的著作比無著更豐富,有《金剛經論釋》、《習定論釋》、《 地經論》、《唯識論》、《法華經釋》、《俱舍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佛性論》及《大乘成業論等钜著》,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對推進中期大乘學說起了極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學者均以他們兄弟二人的著述作爲藍本,連當時的外道對他們二人亦無不敬畏。
福德根源
「叁德和尚」寂天祖師
大善知識寂天祖師生于公元687年的西印度一個皇族之中,其父爲铠甲王,其母被尊爲金剛瑜伽母的化身。大師出生時命名爲「寂铠甲」太子。
自幼年起,大師即對宗教思想生起極大的志向及表現出非凡的理想解能力;在年甫七歲時,大師已對宗教思想有甚深之認識。當時大師依止一位已與文殊利相應之貝智瑜伽士。在大師幼年時,曾作精進閉關,于關中得見文殊師利及證得多吉祥征兆。
在天王駕後,位居太子的大師本將繼承王位,但在舉行加冕大典之前一晚,文殊師利于大師夢中向他說:「你應當放棄國土而成爲一位僧人!」。在夢醒後,大師便以無比的出離心離開了他的宮殿,走入森林中修持。在這段日子中,大師再一次親見文殊利授予一把木劍,在手接木劍時,大師頓證八種圓悟境。在此之後,大師往曆史上聞名的那蘭陀佛教大學受戒,依止那蘭陀的方丈勝天大師(Jayadeva),得法名「寂天」(Shantideva)。
在進行那蘭陀修學後,大師之修持果境一日千裏,尤其在密法上之修持更加有殊勝成就。大師的修持都秘密地在夜間進行,在 日間卻表現得得懶散。故此,寺僧對他十分反感,諷刺地稱大師爲「叁德和尚」,意思是說大師只懂吃飯、睡覺及如廁而除此以外不作一事。有一天,其它寺僧忍不住了,大家都認爲寂天大師把那蘭陀佛教大學的校風及名聲敗壞了,故此便計劃令他出洋相,以迫大師因愧而自動離寺。他們的計劃是延請大師登座開示,因爲他們都以大師完全不懂佛法,所以肯定會無地自容地悄然離開。
在登上法座後,大師問集合在一起預備看他出醜的寺僧:「您們想聽我開示以往大師之論著呢,還是想聽我所著的論作呢?」,大衆恥笑著答:「說說你的論著吧!」,大師便開始作佛法開示。在大師開始講說時,大衆都嚇傻了,因爲他們從未聽過如此正確、清晰而深入精辟的法語甘露。在大師說至般若教法中之偈句「一切如虛空....」時,他的身體竟然騰空飛起!由這個時候至說論的結束,大師的身驅是在天空高處的,寺僧只聽到大師之聲音,卻看不到他的身體。
在這座開示結束後,大師自覺與那蘭陀佛教大學已緣盡,便沒有由空中降下來,反而以神通去到了南印度。這時候,那蘭陀寺僧已被大師之神通及智能折服得深…
《福德根源--印度曆代上師生平史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