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不愉快地说:「我叮嘱过你不得任意改动,你为什么不守诺言?」,外道巧辩说:「师是嘱我论完成后不要改动,未嘱我在说论时不要改动;而且请师仔细察看,我在论义上根本没有改动。」,又说:「请师放心吧,以后决不会再改了,只要我本人在世,也决不让任何人损毁此论。」,龙王听了他的保证,同意他将论稿带去。
那外道得到《僧佉论》后,真是趾高气扬。他夸口说:「而今盛行于世的莫过于释迦法了,可是如今我已得了《僧佉论》,可以叫他们让位于我了!」。他踌躇满志,来到了阿逾阇国王城,闯进论议堂,头击论议鼓,大声地喊道:「我要与沙门弟子辩论,假使我输于沙门,可以斩我脑袋,可是假使沙门轮我,亦须斩首。」。
国王召见见外道。外道说:「您是一国之主,应该心无偏向,对沙门与罗婆门一视同仁;对两家所传之法,要站在公正的立场,辩别一个高下。如今我要与沙门学子辩论,决一胜负,各须以头为誓,陛下须要公平作证。」,国王本来偏向沙门,见这外道这般傲慢,便认为他不是沙门对手,当即同意。
那知著名的王亲法师等恰好到外地去了,只有佛陀蜜多罗法师在国内。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年已老迈,智力迟钝,不堪胜任辩论。老法师想:「我沙门建将都不在,而这外道又如此骄横,只有我来应战了。他奏明国王,国王也有些耽心,问道:「长老,你年迈了,能胜任吗?」,老法师说:「不妨。」,于是定下日期,召集沙门外道于论议堂上,展开辩论。
那外道问:「老比丘,还是你先立义?还是先破我义?」,老法师说:「我佛法浩如烟海,无所不容,你外道独如泥块,入海便沉,随你自己意吧。」,外道说:「别夸口了。是我挑战的,让你先立义,由我来破吧。」,老法师就立「无常」义说:「一切有为法,剎那剎那灭你且破来。」,外道冷然一笑说:「这有何难!」,当即破之,接着便朗诵自己《僧佉论》,叫老法师破。长者没有见过《僧佉论》,又前听后忘,答不上来,结果负了。外道装宽容地说:「你原是婆罗门种,我怎忍杀你头。可是又誓约在先,不得不罚。这样吧,你让我鞭挞数下,权作表示一下吧。」,说罢举鞭就打。打罢大笑而去。
那外道得此胜利,以为折服了沙门,洋洋自得!怹来到频阇河山,没有找到龙王,就走进一个石窟内,用咒言召来夜叉神女,吩咐道:「我将身变岩石,永不毁坏,你给我将巨石封闭石窟吧。」,神女唯唯应命。那外道遂舍命变石。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他曾经向龙王表示过:「只要我身不坏,我所学得的《僧佉论》亦不让毁坏。」。
不久,天亲法师回到阿逾阇国,闻知此事,他将刚传世的外道《僧佉论》阅了一遍,即派弟子到频阇河山,寻找外道,准备再开辩论,挽回沙门影响,并雪长老受辱之耻。使者打听到那外道已化成石头,回来禀告。天亲法师知道之后,就着手撰写了《七十真实论》,专破外道的《僧佉论》,论着从到尾,把《僧佉论》的论点驳得体无完肤。著作完成,广为流传,公开号召婆罗门与诸外道,大胆出来辩论;并声明是学术上的争辩,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赌赛。天亲法师是当时沙门权威之一,诸外道见《僧佉论》已破,那傲慢的婆罗门又离去了,还有谁敢出来辩论!国王欢喜,赏天亲法师三万金钱,法师就在国内起造三寺,并将《僧佉论》及自己破之论着,刻印流传。
接着,法师就在国内开始大弘正法。他先学习《毗婆沙论》,学通以后,便向大家讲解《毗婆沙》义。每日一讲,即造一偈,并将偈句刻在赤铜叶上,挂于每只象身,天天击鼓宣令,另召各方学子出来破偈,有谁破得偈者,情愿甘拜为师。一共造了六百余偈,尽释《毗婆沙》义理;自始至终,无一人能报名破偈,这就是天亲法师所着的《俱舍论》。全论完成,法师又慎重地派人送到罽宾国去,请求各位毗婆沙法师指教。诸法师诵了皆大欢喜,谓我正法己得广传;但偈语玄太深,不能尽解,最好请法师再撰长论阐释。天亲法师同意,当即另撰新着,凡有玄奥难解之处,便以经部义理释之。完着完成,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译为「对法藏」)完成后,就派人送到罽宾国去。
阿逾阇国王,原令太子就天亲法师受戒,后王妃出家,亦为法师弟子,太子登基以后,母亲恭请圣师长住阿逾阇国,国王的妹夫是位婆罗门上师,善解《毗伽罗论》,他回到阿逾阇国,见到天亲法师受到如此重视,心生妒忌,对天亲法师说:「你虽然能破《僧佉论》,可是我看了你《俱舍论》的义理,远远还没有超出我《毗伽罗论》,你若能破我此论,就显出你们沙门的高超了。」,天亲说:「佛法是当今最高超的哲理,我既能破《僧佉论》,自然也能破《毗伽罗论》,不然我这昔的婆罗门就不会归依沙门了。」。自此,天亲法师又造新论,把《毗伽罗论》三十二品,从头至尾破析得一无是处,令那婆罗门上师无法反驳。
这时无着法师已临晚年,专事讲经说法,宣扬大乘。他看到兄弟的作品,也听到有关兄弟的事业,很佩服兄弟的才干,只是对他不信大乘很感遗憾。他担心自己故后,兄弟可 能会造论毁谤大乘,那时大乘学子会无人能战胜他,因此想在生前能说服他改信大乘。他们兄弟之间感情甚笃,世亲之放弃信仰婆罗门,亦是受兄长之影响,只是无着后来接近了弥勒,改宗了大乘,而其时世亲已别国去了。无着考虑了很久,就推说病危,派人去请兄弟火速回来会一面,他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
世亲闻知兄长病笃,日夜兼程赶回本国。世乎意外,只见兄长精神甚好,正在讲堂上为大众说法。他想:「兄长一嘛要把我叫回来呢?」,他知道无着改信了大乘,现在他既在讲经,让我就在窗外听一会吧。今天无着讲是《瑜伽师地论》,世亲没有听过。他细心谛听,越听越觉大乘学说有道理,其义理完全没有脱离佛陀精神,大乘的不少般若妙义己在过去是没有听过的,已感到自己确实对大乘存有偏见了。
无着讲毕,兄弟相见。世说:「哥哥不是身体很好吗?」,无着说:「是呀,今 天还不差,可是我已老了,毕竟在世时间不长了。」,世亲问:「那么你过早要我回来做什么呢?」,无着说:「我们都是沙门弟子,可是你偏执一面,不信大乘,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刚开始讲解《瑜伽师地论》,你先听听,是否有意义?如果你认为大乘学说没有价值,我再请你立论批驳好吗?」。
世亲已初学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讲堂,听兄讲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请兄长开示。世亲是绝顶聪明之人,越听越领悟,不等兄讲完,已是大乘学说的信徒了。
一天,他很悔恨地对哥哥说:「哥哥,怪我过去太固执,治学态度不严,以致没有认真研究大乘,又多次毁谤了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头所造的,我愿割去舌头来赎我罪。」,无着说:「兄弟,你错了,即使割掉你一千个舌头也无用处。你既知毁谤大乘罪由舌头所造,而今你认识错误了,你不会仍用你的舌头,去努力地宣扬大乘学说吗?」。
自此,世亲便成了弘传大乘学说的杰出继承人。他的著作比无着更丰富,有《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 地经论》、《唯识论》、《法华经释》、《俱舍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释》、《佛性论》及《大乘成业论等钜着》,有「千部论主」的美称,对推进中期大乘学说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者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无不敬畏。
福德根源
「三德和尚」寂天祖师
大善知识寂天祖师生于公元687年的西印度一个皇族之中,其父为铠甲王,其母被尊为金刚瑜伽母的化身。大师出生时命名为「寂铠甲」太子。
自幼年起,大师即对宗教思想生起极大的志向及表现出非凡的理想解能力;在年甫七岁时,大师已对宗教思想有甚深之认识。当时大师依止一位已与文殊利相应之贝智瑜伽士。在大师幼年时,曾作精进闭关,于关中得见文殊师利及证得多吉祥征兆。
在天王驾后,位居太子的大师本将继承王位,但在举行加冕大典之前一晚,文殊师利于大师梦中向他说:「你应当放弃国土而成为一位僧人!」。在梦醒后,大师便以无比的出离心离开了他的宫殿,走入森林中修持。在这段日子中,大师再一次亲见文殊利授予一把木剑,在手接木剑时,大师顿证八种圆悟境。在此之后,大师往历史上闻名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受戒,依止那兰陀的方丈胜天大师(Jayadeva),得法名「寂天」(Shantideva)。
在进行那兰陀修学后,大师之修持果境一日千里,尤其在密法上之修持更加有殊胜成就。大师的修持都秘密地在夜间进行,在 日间却表现得得懒散。故此,寺僧对他十分反感,讽刺地称大师为「三德和尚」,意思是说大师只懂吃饭、睡觉及如厕而除此以外不作一事。有一天,其它寺僧忍不住了,大家都认为寂天大师把那兰陀佛教大学的校风及名声败坏了,故此便计划令他出洋相,以迫大师因愧而自动离寺。他们的计划是延请大师登座开示,因为他们都以大师完全不懂佛法,所以肯定会无地自容地悄然离开。
在登上法座后,大师问集合在一起预备看他出丑的寺僧:「您们想听我开示以往大师之论着呢,还是想听我所着的论作呢?」,大众耻笑着答:「说说你的论着吧!」,大师便开始作佛法开示。在大师开始讲说时,大众都吓傻了,因为他们从未听过如此正确、清晰而深入精辟的法语甘露。在大师说至般若教法中之偈句「一切如虚空....」时,他的身体竟然腾空飞起!由这个时候至说论的结束,大师的身驱是在天空高处的,寺僧只听到大师之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体。
在这座开示结束后,大师自觉与那兰陀佛教大学已缘尽,便没有由空中降下来,反而以神通去到了南印度。这时候,那兰陀寺僧已被大师之神通及智能折服得深…
《福德根源--印度历代上师生平史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