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塔寺山頂修建了紀念塔。
能海法師抱著愛國的心情爲國奔勞,死而後已。他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嚴格。他的座右銘是這樣寫的:“厚福受享,道德墮落。名譽光榮,我慢加等。養身優厚,病難更多。順境安適,般若無緣。”足見他嚴己的性格。我們要象他那樣具有事業心,熱愛我們的祖國爲建設四化而努力。
鄭建邦
十五、紀念能海上師
能海上師是當代一位愛國愛教的高僧。今年是他一百十歲誕辰。本文謹作對他爲祖國和佛教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的紀念。
上師俗姓龔,名學光。一八八六年臘月生于四川省綿竹縣。家庭以攤販爲業。不數年,父母相繼去世,姊弟二人相依爲命。幼時就讀于私塾,後值戊戌政變,決心離家救國。十四歲入商號,賴東主培養,遂通諸子,並博覽時書;愛國之心,與日俱增。後堅意棄商從戎,以救華夏,乃考入陸軍學校,一九○七年畢業,被派赴康定鎮守使部任偵探大隊長,旋升營長。一九○九年任雲南講武堂教官,時朱德總司令、川將楊森等均在該校肄業。結束後,任川北司令。
時佛源法師在成都講經,師往聽後,大爲歎服,就此皈依了佛門。一九一五年赴日考察返京後,日行數十裏,聽北京大學張克誠講佛教哲學,並相過從,對佛教義理,認識漸深。複觀國之不治,多因當權者煩惱熾盛。自此,漸萌出家之念。商之于姊,以無後不許。乃在成都,創辦少城佛學社,請劉洙源先生等講學,自亦說法,常無虛席。一九二四年生子方四十天,即毅然割愛離親,舍俗出家,禮佛源和尚爲剃度師,法名能海。其剛果之行,震驚一時。旋赴寶光寺從貫一和尚,受具足戒,是年叁十九歲。
出家後,約同戒數人,決意赴藏學法。先至打箭爐,從雜哇格西,學習藏文,依降巴格西,學習經、戒、密法。遇大勇法師等,共發大願,不畏艱難,入藏求法。
一九二六年到那摩寺依止降陽青正格西,學習密法。格西盛贊拉薩佛法殊勝,並馳函康薩大師爲之先容,師方決定速往。一九二八年六月起程,備曆艱險,萬苦莫辭,至九月方抵拉薩,親近康薩大師,每晨背水供養,飽學顯密法要。
一九叁二年因感財力不足,取道印度回國,先後在上海、五臺、太原等地譯經、講經。七七事變發生,講法未竟,率衆入川,于成都近慈寺創辦護國金剛道場,一九叁八年正式成立,以後逐年培修,殿宇重重,蔚爲壯觀,成爲漢族首創之黃教根本道場。依佛戒律,精進辦道,名揚中外。
一九四○年聞康公欲來內地,師即率數人,第二次進藏相迎。得康公四百多種灌頂及全部密乘寶藏,師邊學邊譯。時康公已有疾,將一生弘宏法之衣缽法器,全部親傳給師。後以成都電催,辭別返川。至康公圓寂,悲痛之極。十一月藏文經書運至近慈寺,師即繼續翻譯,將藏地法寶介紹到內地來。以後又建立譯經院,譯出藏文經論五十余部,對交流漢藏佛教文
化,作出重大貢獻。
上師于一九叁七年在彭縣發起重修龍興塔,一九四八年建造了二十五米模型塔,一九八五年經弟子們結頂裝藏開光。今已建成高叁倍的大塔。一九四叁年于綿竹創辦西山雲悟寺,作爲專修之所。一九四七年成立重慶金剛道場,一九四八年同意趙樸初、黃涵之、方子藩等居士敦請,授意清定法師,于翌年成立上海金剛道場。清定法師曾于一九四二年在成都近慈寺依止能海上師學法,一九四七年初協助能海上師開辦重慶金剛道場。上海金剛道場創辦後,能海上師先後五次來滬,講經釋法傳戒,影響甚大,其時金剛道場,成爲藏傳黃密在上海最興盛之所。一九五叁年師重上五臺,建立清涼橋吉祥律院,講授戒定慧叁學。住僧七八十人,禅修之余,發展造林家畜事業,曆受表揚,成爲模範叢林。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宣布解散全山寺廟,遣返全部僧人。上師弘法大願,遭受致命打擊,乃于一九六七年元旦端坐宴化。世壽八十一,僧臘四十叁。一九七八年叁月五臺山佛教協會召開追悼會,爲師平反昭雪,國務院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等均有唁電。一九八一年建成舍利塔,趙樸初居士親撰塔銘曰:“承文殊教,振錫清涼,顯密雙弘,遙遵法
王。律履冰潔,智刃金剛,作和平使,爲釋宗光。五頂巍巍,叁峨蒼蒼,閟塔崇嶽,德音無疆!”
上師生前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曾曆任第一、二、叁屆全國人大代表,兩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爲維護和平而奔走。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親筆來函,邀請赴美宏揚佛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上師參與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龍興寺起義,爲和平解放成都作出貢獻。解放前夕,保釋一批共産黨員,並超薦八位烈士。新中國成立後,動員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使教徒中湧現不少先進人物。上師對祖國對佛教厥功至偉,值得世人的敬仰和學習。
一九八六年弟子倪維泉拜述九六年修正
十六、紀念 海公上師百歲誕辰
海公上師當代法門之龍象也。志行高潔、德才兼備,壯歲出家,悲願宏深,爲使正法久住,普利群生,曾不畏艱險,二次入藏求法,顯密諸乘,靡不該習。歸來後,廣轉*輪,建立道場,攝持僧團,道風所被,四衆歸心。一九叁九年,因日本侵華,戰事蔓延,師在重慶主持護國息災法會,雖遭日機轟炸,師誦經講法,領衆修持,巍然不動、略無懼色。法會期間,並授皈戒,余蒙攝受,幸得參與焉。夫師之爲學也,融貫顯密大小乘諸法,凡所修學,皆彙歸般若,融理于事,即事顯理。蓋師內證實相外照諸法,體用如如,自在無礙。嘗教學人曰:“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又日:“般若無相,寓于六度萬行。”又曰:“空與緣生,有則俱有,無則俱無,不可以言說擬議,惟可由八正道顯現也。”此理事不二、空有圓融之大義,非深契實相般若者,能如是乎!師之說話也,則如瓶傾壺瀉,辯才滔滔,法喻交顯,深入淺出,蓋皆自性叁昧之所流露,聞者無不心身踴躍,法喜充滿。綜師一生秉性諄厚,辦道精勤,悲智雙運,著譯等身,愛國愛教,爲法爲人,剛毅果敢,鞠躬盡瘁,洵當代之高僧也。值師百歲誕辰,緬懷碩德,略抒所感。爰爲頌曰:
釋尊降世 普利群蒙 應病與藥 共出牢籠
因緣時至 大法漸東 高僧輩出 正法昌隆
偉哉吾師 剛毅持躬 求法弘教 悲願靡窮
戒德嚴淨 定慧雙融 學貫叁藏 顯密圓通
法幢高懸 佛子雲從 愛國愛教 德業彌豐
化緣事畢 涅槃從容 猗欤吾師 法門象龍
時值抗戰 從業蜀中 授我皈戒 勉追芳蹤
嘉言懿行 振聩發聾 慧命不斷 雨露恩重
百歲誕辰 緬懷高風 功德巍巍 贊莫能窮
謹獻刍言 聊伸愚哀 願師再來 廣濟迷懵
丙寅夏月皈依弟子定真敬撰
十七、我望見了叁寶門前一根金色的桅杆
我墊起腳,遠遠地望見叁寶門前一根金色的桅杆。“當”……
這是那裏來的鍾聲?它又是多麼地沈重啊!……
在樹木濃密的成都少城公園內,一層層蒼翠欲滴的林蔭,籠罩著蔥翠龐大的園林,透映著清涼的橙黃色秋光。格外襯出了自然的幽美和淡定。穿過一座很多小石山堆疊成的瓶型的碑,沈重的鍾聲又破空一響。更顯得景色的幽靜。一座雄偉巍峨的洋房,如象巨人般聳著肩膀矗立著。那門口兩邊有書法家余沙園(余舒)所寫的特別蒼勁古雅的對聯。裏面好象是學校的課堂似的,正坐滿了聽講的人。正中大黑板前,踞坐著一位披金紅袈裟的瘦高個子,約在中年的和尚、他正在那裏爲大家講經。鍾聲雖然散蕩得多麼悠揚,並沒有打斷他們聽講的情趣。人生究竟爲什麼?在此都開始多少得到一點消息。仿佛一切煩惱痛苦,到此也安息了!多麼靜穆和美啊!
那裏就是成都少城公園內的佛學社。講經堂旁矮矮的一排古老紅色木構小屋,窗格外的花木扶疏,——是佛經流通處。五十多年前是一個培養佛教信衆的地方。我,就是在那裏“發蒙”的,常去翻閱佛教書報。
時間是一九二八年左右,那麼講經的和尚是誰呢?能海法師。聽說他是才從西藏回來的。風塵仆仆的樣子,他講完經時,天色已是傍晚了。率領一些聽經比丘,折好了衣單,匆匆忙忙地去了。據說還要出城,趕回草堂寺去投宿。
我一連聽到他講完經,經過一個多月,天天去,沒有缺過一次。講的那經典是《華嚴經十地品》。
後來,他又在東門大慈寺(這是佛教的古迹,唐朝玄奘叁藏法師出家受戒的地方)講龍樹菩薩造的《勸王頌》。在那很沈靜的古寺觀堂,早晨的微風吹醒人的余夢。大家很有味地聽著法師詳詳細細地發揮,對于無常、生死等概念,多麼深刻!根據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的範疇講說,很詳盡的。我當時常念無常、生死苦,一心皈依叁寶。
叁個特征
說到法師幾十年來的弘法功德,自然一時說不完。概括起來,這裏可以說他的特點有叁:
(一)有次第、有基礎。他,這位法師就是在有次第的方式中講經,從來不唱高調,不談玄妙。如象修高樓大廈一樣,先要打好深固的地基,他是爲我們打地基的工程師。其實他是最注重宗喀巴叁士道次第的實踐者。上面說過他講過“勸王頌”,講了一個多月,講得很精湛。每每開講一本經典,總是先把佛教的全部教理列成科判表,印出科判散發給聽衆,他
那些表是花了不少腦力的,記得最早有《菩提道次第表解》很多張,一九叁二年我…
《能海上師永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