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塔寺山顶修建了纪念塔。
能海法师抱着爱国的心情为国奔劳,死而后已。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严格。他的座右铭是这样写的:“厚福受享,道德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养身优厚,病难更多。顺境安适,般若无缘。”足见他严己的性格。我们要象他那样具有事业心,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建设四化而努力。
郑建邦
十五、纪念能海上师
能海上师是当代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今年是他一百十岁诞辰。本文谨作对他为祖国和佛教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的纪念。
上师俗姓龚,名学光。一八八六年腊月生于四川省绵竹县。家庭以摊贩为业。不数年,父母相继去世,姊弟二人相依为命。幼时就读于私塾,后值戊戌政变,决心离家救国。十四岁入商号,赖东主培养,遂通诸子,并博览时书;爱国之心,与日俱增。后坚意弃商从戎,以救华夏,乃考入陆军学校,一九○七年毕业,被派赴康定镇守使部任侦探大队长,旋升营长。一九○九年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时朱德总司令、川将杨森等均在该校肄业。结束后,任川北司令。
时佛源法师在成都讲经,师往听后,大为叹服,就此皈依了佛门。一九一五年赴日考察返京后,日行数十里,听北京大学张克诚讲佛教哲学,并相过从,对佛教义理,认识渐深。复观国之不治,多因当权者烦恼炽盛。自此,渐萌出家之念。商之于姊,以无后不许。乃在成都,创办少城佛学社,请刘洙源先生等讲学,自亦说法,常无虚席。一九二四年生子方四十天,即毅然割爱离亲,舍俗出家,礼佛源和尚为剃度师,法名能海。其刚果之行,震惊一时。旋赴宝光寺从贯一和尚,受具足戒,是年三十九岁。
出家后,约同戒数人,决意赴藏学法。先至打箭炉,从杂哇格西,学习藏文,依降巴格西,学习经、戒、密法。遇大勇法师等,共发大愿,不畏艰难,入藏求法。
一九二六年到那摩寺依止降阳青正格西,学习密法。格西盛赞拉萨佛法殊胜,并驰函康萨大师为之先容,师方决定速往。一九二八年六月起程,备历艰险,万苦莫辞,至九月方抵拉萨,亲近康萨大师,每晨背水供养,饱学显密法要。
一九三二年因感财力不足,取道印度回国,先后在上海、五台、太原等地译经、讲经。七七事变发生,讲法未竟,率众入川,于成都近慈寺创办护国金刚道场,一九三八年正式成立,以后逐年培修,殿宇重重,蔚为壮观,成为汉族首创之黄教根本道场。依佛戒律,精进办道,名扬中外。
一九四○年闻康公欲来内地,师即率数人,第二次进藏相迎。得康公四百多种灌顶及全部密乘宝藏,师边学边译。时康公已有疾,将一生弘宏法之衣钵法器,全部亲传给师。后以成都电催,辞别返川。至康公圆寂,悲痛之极。十一月藏文经书运至近慈寺,师即继续翻译,将藏地法宝介绍到内地来。以后又建立译经院,译出藏文经论五十余部,对交流汉藏佛教文
化,作出重大贡献。
上师于一九三七年在彭县发起重修龙兴塔,一九四八年建造了二十五米模型塔,一九八五年经弟子们结顶装藏开光。今已建成高三倍的大塔。一九四三年于绵竹创办西山云悟寺,作为专修之所。一九四七年成立重庆金刚道场,一九四八年同意赵朴初、黄涵之、方子藩等居士敦请,授意清定法师,于翌年成立上海金刚道场。清定法师曾于一九四二年在成都近慈寺依止能海上师学法,一九四七年初协助能海上师开办重庆金刚道场。上海金刚道场创办后,能海上师先后五次来沪,讲经释法传戒,影响甚大,其时金刚道场,成为藏传黄密在上海最兴盛之所。一九五三年师重上五台,建立清凉桥吉祥律院,讲授戒定慧三学。住僧七八十人,禅修之余,发展造林家畜事业,历受表扬,成为模范丛林。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宣布解散全山寺庙,遣返全部僧人。上师弘法大愿,遭受致命打击,乃于一九六七年元旦端坐宴化。世寿八十一,僧腊四十三。一九七八年三月五台山佛教协会召开追悼会,为师平反昭雪,国务院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等均有唁电。一九八一年建成舍利塔,赵朴初居士亲撰塔铭曰:“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
王。律履冰洁,智刃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顶巍巍,三峨苍苍,閟塔崇岳,德音无疆!”
上师生前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曾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为维护和平而奔走。美国罗斯福总统曾亲笔来函,邀请赴美宏扬佛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上师参与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龙兴寺起义,为和平解放成都作出贡献。解放前夕,保释一批共产党员,并超荐八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动员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使教徒中涌现不少先进人物。上师对祖国对佛教厥功至伟,值得世人的敬仰和学习。
一九八六年弟子倪维泉拜述九六年修正
十六、纪念 海公上师百岁诞辰
海公上师当代法门之龙象也。志行高洁、德才兼备,壮岁出家,悲愿宏深,为使正法久住,普利群生,曾不畏艰险,二次入藏求法,显密诸乘,靡不该习。归来后,广转*轮,建立道场,摄持僧团,道风所被,四众归心。一九三九年,因日本侵华,战事蔓延,师在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虽遭日机轰炸,师诵经讲法,领众修持,巍然不动、略无惧色。法会期间,并授皈戒,余蒙摄受,幸得参与焉。夫师之为学也,融贯显密大小乘诸法,凡所修学,皆汇归般若,融理于事,即事显理。盖师内证实相外照诸法,体用如如,自在无碍。尝教学人曰:“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又日:“般若无相,寓于六度万行。”又曰:“空与缘生,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不可以言说拟议,惟可由八正道显现也。”此理事不二、空有圆融之大义,非深契实相般若者,能如是乎!师之说话也,则如瓶倾壶泻,辩才滔滔,法喻交显,深入浅出,盖皆自性三昧之所流露,闻者无不心身踊跃,法喜充满。综师一生秉性谆厚,办道精勤,悲智双运,著译等身,爱国爱教,为法为人,刚毅果敢,鞠躬尽瘁,洵当代之高僧也。值师百岁诞辰,缅怀硕德,略抒所感。爰为颂曰:
释尊降世 普利群蒙 应病与药 共出牢笼
因缘时至 大法渐东 高僧辈出 正法昌隆
伟哉吾师 刚毅持躬 求法弘教 悲愿靡穷
戒德严净 定慧双融 学贯三藏 显密圆通
法幢高悬 佛子云从 爱国爱教 德业弥丰
化缘事毕 涅槃从容 猗欤吾师 法门象龙
时值抗战 从业蜀中 授我皈戒 勉追芳踪
嘉言懿行 振聩发聋 慧命不断 雨露恩重
百岁诞辰 缅怀高风 功德巍巍 赞莫能穷
谨献刍言 聊伸愚哀 愿师再来 广济迷懵
丙寅夏月皈依弟子定真敬撰
十七、我望见了三宝门前一根金色的桅杆
我垫起脚,远远地望见三宝门前一根金色的桅杆。“当”……
这是那里来的钟声?它又是多么地沉重啊!……
在树木浓密的成都少城公园内,一层层苍翠欲滴的林荫,笼罩着葱翠庞大的园林,透映着清凉的橙黄色秋光。格外衬出了自然的幽美和淡定。穿过一座很多小石山堆叠成的瓶型的碑,沉重的钟声又破空一响。更显得景色的幽静。一座雄伟巍峨的洋房,如象巨人般耸着肩膀矗立着。那门口两边有书法家余沙园(余舒)所写的特别苍劲古雅的对联。里面好象是学校的课堂似的,正坐满了听讲的人。正中大黑板前,踞坐着一位披金红袈裟的瘦高个子,约在中年的和尚、他正在那里为大家讲经。钟声虽然散荡得多么悠扬,并没有打断他们听讲的情趣。人生究竟为什么?在此都开始多少得到一点消息。仿佛一切烦恼痛苦,到此也安息了!多么静穆和美啊!
那里就是成都少城公园内的佛学社。讲经堂旁矮矮的一排古老红色木构小屋,窗格外的花木扶疏,——是佛经流通处。五十多年前是一个培养佛教信众的地方。我,就是在那里“发蒙”的,常去翻阅佛教书报。
时间是一九二八年左右,那么讲经的和尚是谁呢?能海法师。听说他是才从西藏回来的。风尘仆仆的样子,他讲完经时,天色已是傍晚了。率领一些听经比丘,折好了衣单,匆匆忙忙地去了。据说还要出城,赶回草堂寺去投宿。
我一连听到他讲完经,经过一个多月,天天去,没有缺过一次。讲的那经典是《华严经十地品》。
后来,他又在东门大慈寺(这是佛教的古迹,唐朝玄奘三藏法师出家受戒的地方)讲龙树菩萨造的《劝王颂》。在那很沉静的古寺观堂,早晨的微风吹醒人的余梦。大家很有味地听着法师详详细细地发挥,对于无常、生死等概念,多么深刻!根据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的范畴讲说,很详尽的。我当时常念无常、生死苦,一心皈依三宝。
三个特征
说到法师几十年来的弘法功德,自然一时说不完。概括起来,这里可以说他的特点有三:
(一)有次第、有基础。他,这位法师就是在有次第的方式中讲经,从来不唱高调,不谈玄妙。如象修高楼大厦一样,先要打好深固的地基,他是为我们打地基的工程师。其实他是最注重宗喀巴三士道次第的实践者。上面说过他讲过“劝王颂”,讲了一个多月,讲得很精湛。每每开讲一本经典,总是先把佛教的全部教理列成科判表,印出科判散发给听众,他
那些表是花了不少脑力的,记得最早有《菩提道次第表解》很多张,一九三二年我…
《能海上师永怀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