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歲爲白衣時,即蒙法教,後上清涼受具,親受薰陶十余年,然資質愚鈍,莫測高深,更以年遷歲逝,諄諄慈誨,頗多忘失,爰就憶及片段若幹,錄而志之,以供爲師譜傳者參考耳,倘有謬誤不詳之處,祈昔橋上諸上座同學,不吝予以指正補充,是所至禱也。
侍者智敏于歲次巳未五月廿六日
五、複信一封
維泉居士丈室
十九日手書收到,讀悉四大輕安遠懷藉慰。承詢大德及有關教義,自己亦懂得很少,茲就見聞所及,略述梗概如下:
一、關于海法師在拉薩學修情況,可以請問永光法師,由于海公進藏,我還在康定,我去藏時,海公又已回川宏法。根據我與海公同在康定時學經情況,覺得海法師是一位認真多聞勤修及努力宏法利生的上座,宜于受人信仰恭敬。
二、近代西藏德高望重的大善知識,首推帕繃喀(亦稱頗章喀)仁波伽,當時有句衆所周知的藏語稱號爲交傑朗巴擬,譯成漢語,就是“兩位大皈依處”。廣大佛教徒對于二位大德的景仰,也就可想而知。
叁、康薩仁波伽的顯密傳承,必然是從釋迦如夾依次授受。海法師既從康薩仁波伽學法,當然是師資關系。
四、格魯宗(黃教)的教理方面,從顯教說,雖大小乘都學,然其主要,是注重對大般若經,現證莊嚴論,菩提道燈論及菩提道次第等經論而學修。
五、現證莊嚴論是彌勒菩薩依據大般若經而造的,它的見解,當然是中觀見。
六、關于格魯宗的修持方面,從顯教說,就是修出離心、菩提心、中觀見及叁學、六度、四攝等;從真言乘說,則提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都可以從金剛上師受灌頂後如法作聞思修。
七、海法師是否曾從康薩仁波伽學因明等五論,須問永光法師。
八、另有關于現證莊嚴論的兩個問題中,(一)康薩仁波伽囑海公請二部參考書的名目,我不知道,因爲那時我還沒有到拉薩。此事也可請問永光法師。(二)現證莊嚴論既是彌勒菩薩依據大般若經而造,當然是中觀見,但依唯識宗義作注解也是有的。至于康薩仁波伽爲海公講現證莊嚴論時是依何派傳承,我不知道,也未聽人談及此事。至于海公學現證莊
嚴論的成就如何,也未聽說,但獲益甚大是可以比知的。
九、康薩仁波伽對于宏法利生和精進修持是二者並行的。他老人家晚年從哲崩寺移住拉薩附近一個小蘭若中掩關靜修直至圓寂。其他長住深山專修之大德亦不乏人,例如,西康爐霍縣有一位大德,青年時入藏,在哲崩寺按步就班學習顯教五論,考得第一等第一名格西後,又入密宗院學習真言乘數年,後又至拉薩附近一山洞中靜修,生活簡樸。頗章喀仁波伽在阿蘭若講經時,他與我都參加了法會。後來,我曾到山洞中去禮谒這位大善知識。
十、甯瑪(紅教)、噶菊(白教)、噶當、格魯(黃教)等宗之間都看法緣關系。各宗之中很多廣學深修的,亦有不大注重學習或者疏于修持,這是難免的。不能籠統地說,何宗注重修持,何宗不注重修持。因爲各宗教導都注重修持的,不注重修持只是一些人的作風。由于學習是爲知道修持,欲修持就要好好學習。有學無修,等于“說食數寶”,只修不學,難免盲修瞎練,語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嘉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于紅教之優缺點究竟何在?大圓滿與生圓二次第之關系如何,我未學紅教典籍,無法答複。
十一、“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者,可能是惑、業、苦等斷盡,即證涅槃之義、“生滅之中,有不生滅”者,謂生滅法中,有不生滅法性,此處“法性”、是指自性空義,無自性義。經雲:“色即是空”,就是說:有爲色法,是自性空的,也就是無自性義。簡言雲:色是無自性的。若謂色等法既有生滅,雲何又無自性?答曰:色等法生滅,皆由緣起,緣具則生,緣盡則滅。若有自性,則色等法可以不待因緣,自然生起。實際不然,色等法須待四大等緣而有,故無自性。若謂既有不生滅者,雲何而無自性?答曰:不生滅法,亦是待緣而起,不是自然而有,故無自性。例如,叁乘涅槃等不生滅法皆由修習戒定慧叁學之道而證得,若有自性,則不待修無漏道而證涅槃,實則不然,故無自性。由于水平所限,上面所談,如有錯誤,即請示知,以便改正爲荷。此複敬頌
道安
觀空謹複
十一月二十五日
六、關于成都近慈寺和雲悟寺的關系簡介
一、近慈寺的創始:該寺的金剛道場,系能海老法師于廿六年所創立,地處成都南外石羊場。近慈寺開建密宗道場,密宗是漢地十大宗派之一,是趣入成佛之道最高、最有次第、最穩速的一種特殊的法要。顯密在佛法之中,也是一體不二的。如人之五官與內部的五藏相屬不二一樣。比如有人敬你一杯水,必須你親口嘗試方知其味。故修密必經師傳授,得其
可靠的途徑也。能海老法師,在佛教界中是德高望重的一位高僧。他對佛法的理解是有一定實學的。金剛道場修持的家風是依戒、定、慧叁學爲綱領,劃分爲四個組成部分:1、學事堂,2、學戒堂,3、加行堂,4、金剛院。金剛院的地位必須對叁學理論方面,有所心得,方可升入金剛院也。
二、與雲悟寺的關系,因能海老法師,于卅二年回到綿竹到了該寺,在此安居。其安居二字是佛教界中,規戒製度製定的,對比丘僧修道是有一定重要因素的,凡寺廟僧團以及四鄰比丘都要集中參加安居。因此能海老法師在雲悟寺始建住山茅蓬。特爲金剛院上座師,住山專修而設。也是爲了專修成就之故。如大學畢業生,進入化驗室,更加深造的意義。住
茅蓬是爲了更進一步加深修養,達到悟入佛果的境地,繼承如來的宗風。老法師並指定我們住山多則十年,少則叁——五年的期限,否則不准下山。因此他老人家樹立了這一威望,標幟著信徒們的渴仰。由此他老人家的聲譽引起了漢藏各地僧人的注目和重視。
叁、雲悟寺開建的曆史。該寺地處綿竹西山,其山屹立,直插雲霄。常年紫霧圍繞,因名雲悟山也,山頂至山下各有一寺廟。最高者爲“雲悟寺”,僅靠下側“上寺”(即上紫微),中則有“中寺”(即中紫微),下則有“下寺”(即下紫微)。山頂原有一茅庵子,爲開山祖師修道場所,山頂有龍竹子,其竹能開花結籽。老僧采而食之,能資身養道,並可用此竹結蘆而居。苦苦修練數十年後,得道下山創建雲悟寺,故被稱爲雲居祖師。該寺所傳爲宋末年間所修,這千年曆史,後因年長時久,廟宇衰敗,至清代嘉慶年間,有文霞老和尚重修、重建,其廟前有護法殿,中有雲悟祖師殿,後有大雄寶殿,聖象莊嚴、氣勢雄偉。經能海老法師重修輝煌,後因十年浩劫,被“四人幫”一夥將該寺部分殿宇破壞,至今尚存護法殿叁間,碑石綿綿,由于年長月久,字迹不明,刻有嘉慶文霞老和尚字迹,有關重修廟宇語言。實爲西山佛法聖地之一也。卅二年能海老法師住雲悟寺古迹,寺後有老虎牆,鹿池宇,爲鹿遊戲之地,寺左有龍方石,棋盤石,相傳有一僧人在此石下棋,寺右有寺佛宕,望鄉石,磨刀石等名勝古迹。僧興法于卅二年來寺,日落西山時,常聞有虎豹之聲,當時有鄰近老人傳說(今)至窩窩店處均屬森林樹山,無有人煙之處。後來經久開發,出現有漢旺老廟,今故有漢旺場之標也。
僧興法 簡介
一九八六年六月九日
七、一言之下、茅塞頓開
爲紀念能海法師圓寂二十周年而作
一九二九年我十五歲,進北京拈花寺佛教學校求學,開始還按時上課,後來寺主請了位教師專教敲打唱念,學生們就沒有心求學了。唱念學會之後,就爲寺主應酬佛事,每天忙于奔波在北京四九城,慢慢名聲傳開,有時還到天津,可憐這一群年幼無知的“小和尚”。哪裏經得起這樣引誘,就被名聞利養所迷惑,以爲當“和尚”也不過如此,給人家念念經,放
放焰口,這就是“和尚”,到了一九叁二年正式受了戒,也不知合法不合法,只知學規矩,燒香疤、披上袈裟,認爲受戒就是真正的“和尚”了。
一九叁五年秋聽說有一位從西藏回來的能海法師在華北居士林講經,聽到這個消息,不知從哪裏來的一般熱氣,沖破當時那種閉關自守的禁锢,每天步行往返于北城到西城的路上,風雨無阻,不知疲倦。每次我都是在未開講之前到場,總是聽到法師寮裏傳出經聲和钤聲,知道法師在念經,一股欽敬之心油然而生。正當法師升座開講,從來也沒有聽過法師自稱名字,使人了解到人的名字只不過是假名而已。第一次聽到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聽得入神,越聽越愛聽,有一次聽到法師引用古人的那句話:“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不覺毛骨悚然,始知和尚是要修行的,不修如何能度此身,修行先要明理,道理不明如何能
修。于是打聽到甯波觀宗寺有教理可學,因此從來也沒有出過遠門的我,開始走上了求教學習的新征途,回想起來如果當時不聽能海法師講經,也不會有現在的我。跟我差不多同年齡的同學到現在一個也沒有了。他們不聽經不求學,只知趕經忏,作佛事,當一輩子啞巴、糊裏糊塗的還以爲會念經就是“和尚”,什麼也沒有得到,得到的是一身業障。袈裟角下失卻人身,真是太冤枉了。
我真是衷心感謝能海法師流給我的法乳之恩,哺育我成長,使我走上了複活法身慧命之路。一言之下…
《能海上師永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