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岁为白衣时,即蒙法教,后上清凉受具,亲受薰陶十余年,然资质愚钝,莫测高深,更以年迁岁逝,谆谆慈诲,颇多忘失,爰就忆及片段若干,录而志之,以供为师谱传者参考耳,倘有谬误不详之处,祈昔桥上诸上座同学,不吝予以指正补充,是所至祷也。
侍者智敏于岁次巳未五月廿六日
五、复信一封
维泉居士丈室
十九日手书收到,读悉四大轻安远怀藉慰。承询大德及有关教义,自己亦懂得很少,兹就见闻所及,略述梗概如下:
一、关于海法师在拉萨学修情况,可以请问永光法师,由于海公进藏,我还在康定,我去藏时,海公又已回川宏法。根据我与海公同在康定时学经情况,觉得海法师是一位认真多闻勤修及努力宏法利生的上座,宜于受人信仰恭敬。
二、近代西藏德高望重的大善知识,首推帕绷喀(亦称颇章喀)仁波伽,当时有句众所周知的藏语称号为交杰朗巴拟,译成汉语,就是“两位大皈依处”。广大佛教徒对于二位大德的景仰,也就可想而知。
三、康萨仁波伽的显密传承,必然是从释迦如夹依次授受。海法师既从康萨仁波伽学法,当然是师资关系。
四、格鲁宗(黄教)的教理方面,从显教说,虽大小乘都学,然其主要,是注重对大般若经,现证庄严论,菩提道灯论及菩提道次第等经论而学修。
五、现证庄严论是弥勒菩萨依据大般若经而造的,它的见解,当然是中观见。
六、关于格鲁宗的修持方面,从显教说,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中观见及三学、六度、四摄等;从真言乘说,则提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都可以从金刚上师受灌顶后如法作闻思修。
七、海法师是否曾从康萨仁波伽学因明等五论,须问永光法师。
八、另有关于现证庄严论的两个问题中,(一)康萨仁波伽嘱海公请二部参考书的名目,我不知道,因为那时我还没有到拉萨。此事也可请问永光法师。(二)现证庄严论既是弥勒菩萨依据大般若经而造,当然是中观见,但依唯识宗义作注解也是有的。至于康萨仁波伽为海公讲现证庄严论时是依何派传承,我不知道,也未听人谈及此事。至于海公学现证庄
严论的成就如何,也未听说,但获益甚大是可以比知的。
九、康萨仁波伽对于宏法利生和精进修持是二者并行的。他老人家晚年从哲崩寺移住拉萨附近一个小兰若中掩关静修直至圆寂。其他长住深山专修之大德亦不乏人,例如,西康炉霍县有一位大德,青年时入藏,在哲崩寺按步就班学习显教五论,考得第一等第一名格西后,又入密宗院学习真言乘数年,后又至拉萨附近一山洞中静修,生活简朴。颇章喀仁波伽在阿兰若讲经时,他与我都参加了法会。后来,我曾到山洞中去礼谒这位大善知识。
十、宁玛(红教)、噶菊(白教)、噶当、格鲁(黄教)等宗之间都看法缘关系。各宗之中很多广学深修的,亦有不大注重学习或者疏于修持,这是难免的。不能笼统地说,何宗注重修持,何宗不注重修持。因为各宗教导都注重修持的,不注重修持只是一些人的作风。由于学习是为知道修持,欲修持就要好好学习。有学无修,等于“说食数宝”,只修不学,难免盲修瞎练,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嘉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于红教之优缺点究竟何在?大圆满与生圆二次第之关系如何,我未学红教典籍,无法答复。
十一、“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可能是惑、业、苦等断尽,即证涅槃之义、“生灭之中,有不生灭”者,谓生灭法中,有不生灭法性,此处“法性”、是指自性空义,无自性义。经云:“色即是空”,就是说:有为色法,是自性空的,也就是无自性义。简言云:色是无自性的。若谓色等法既有生灭,云何又无自性?答曰:色等法生灭,皆由缘起,缘具则生,缘尽则灭。若有自性,则色等法可以不待因缘,自然生起。实际不然,色等法须待四大等缘而有,故无自性。若谓既有不生灭者,云何而无自性?答曰:不生灭法,亦是待缘而起,不是自然而有,故无自性。例如,三乘涅槃等不生灭法皆由修习戒定慧三学之道而证得,若有自性,则不待修无漏道而证涅槃,实则不然,故无自性。由于水平所限,上面所谈,如有错误,即请示知,以便改正为荷。此复敬颂
道安
观空谨复
十一月二十五日
六、关于成都近慈寺和云悟寺的关系简介
一、近慈寺的创始:该寺的金刚道场,系能海老法师于廿六年所创立,地处成都南外石羊场。近慈寺开建密宗道场,密宗是汉地十大宗派之一,是趣入成佛之道最高、最有次第、最稳速的一种特殊的法要。显密在佛法之中,也是一体不二的。如人之五官与内部的五藏相属不二一样。比如有人敬你一杯水,必须你亲口尝试方知其味。故修密必经师传授,得其
可靠的途径也。能海老法师,在佛教界中是德高望重的一位高僧。他对佛法的理解是有一定实学的。金刚道场修持的家风是依戒、定、慧三学为纲领,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1、学事堂,2、学戒堂,3、加行堂,4、金刚院。金刚院的地位必须对三学理论方面,有所心得,方可升入金刚院也。
二、与云悟寺的关系,因能海老法师,于卅二年回到绵竹到了该寺,在此安居。其安居二字是佛教界中,规戒制度制定的,对比丘僧修道是有一定重要因素的,凡寺庙僧团以及四邻比丘都要集中参加安居。因此能海老法师在云悟寺始建住山茅蓬。特为金刚院上座师,住山专修而设。也是为了专修成就之故。如大学毕业生,进入化验室,更加深造的意义。住
茅蓬是为了更进一步加深修养,达到悟入佛果的境地,继承如来的宗风。老法师并指定我们住山多则十年,少则三——五年的期限,否则不准下山。因此他老人家树立了这一威望,标帜著信徒们的渴仰。由此他老人家的声誉引起了汉藏各地僧人的注目和重视。
三、云悟寺开建的历史。该寺地处绵竹西山,其山屹立,直插云霄。常年紫雾围绕,因名云悟山也,山顶至山下各有一寺庙。最高者为“云悟寺”,仅靠下侧“上寺”(即上紫微),中则有“中寺”(即中紫微),下则有“下寺”(即下紫微)。山顶原有一茅庵子,为开山祖师修道场所,山顶有龙竹子,其竹能开花结籽。老僧采而食之,能资身养道,并可用此竹结芦而居。苦苦修练数十年后,得道下山创建云悟寺,故被称为云居祖师。该寺所传为宋末年间所修,这千年历史,后因年长时久,庙宇衰败,至清代嘉庆年间,有文霞老和尚重修、重建,其庙前有护法殿,中有云悟祖师殿,后有大雄宝殿,圣象庄严、气势雄伟。经能海老法师重修辉煌,后因十年浩劫,被“四人帮”一伙将该寺部分殿宇破坏,至今尚存护法殿三间,碑石绵绵,由于年长月久,字迹不明,刻有嘉庆文霞老和尚字迹,有关重修庙宇语言。实为西山佛法圣地之一也。卅二年能海老法师住云悟寺古迹,寺后有老虎墙,鹿池宇,为鹿游戏之地,寺左有龙方石,棋盘石,相传有一僧人在此石下棋,寺右有寺佛宕,望乡石,磨刀石等名胜古迹。僧兴法于卅二年来寺,日落西山时,常闻有虎豹之声,当时有邻近老人传说(今)至窝窝店处均属森林树山,无有人烟之处。后来经久开发,出现有汉旺老庙,今故有汉旺场之标也。
僧兴法 简介
一九八六年六月九日
七、一言之下、茅塞顿开
为纪念能海法师圆寂二十周年而作
一九二九年我十五岁,进北京拈花寺佛教学校求学,开始还按时上课,后来寺主请了位教师专教敲打唱念,学生们就没有心求学了。唱念学会之后,就为寺主应酬佛事,每天忙于奔波在北京四九城,慢慢名声传开,有时还到天津,可怜这一群年幼无知的“小和尚”。哪里经得起这样引诱,就被名闻利养所迷惑,以为当“和尚”也不过如此,给人家念念经,放
放焰口,这就是“和尚”,到了一九三二年正式受了戒,也不知合法不合法,只知学规矩,烧香疤、披上袈裟,认为受戒就是真正的“和尚”了。
一九三五年秋听说有一位从西藏回来的能海法师在华北居士林讲经,听到这个消息,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般热气,冲破当时那种闭关自守的禁锢,每天步行往返于北城到西城的路上,风雨无阻,不知疲倦。每次我都是在未开讲之前到场,总是听到法师寮里传出经声和钤声,知道法师在念经,一股钦敬之心油然而生。正当法师升座开讲,从来也没有听过法师自称名字,使人了解到人的名字只不过是假名而已。第一次听到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听得入神,越听越爱听,有一次听到法师引用古人的那句话:“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不觉毛骨悚然,始知和尚是要修行的,不修如何能度此身,修行先要明理,道理不明如何能
修。于是打听到宁波观宗寺有教理可学,因此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开始走上了求教学习的新征途,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听能海法师讲经,也不会有现在的我。跟我差不多同年龄的同学到现在一个也没有了。他们不听经不求学,只知赶经忏,作佛事,当一辈子哑巴、糊里糊涂的还以为会念经就是“和尚”,什么也没有得到,得到的是一身业障。袈裟角下失却人身,真是太冤枉了。
我真是衷心感谢能海法师流给我的法乳之恩,哺育我成长,使我走上了复活法身慧命之路。一言之下…
《能海上师永怀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