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剛乘的人,更列爲四加行之一,其重要由此可見。
修曼陀羅供的方法,是先以左手握一些米(或用豆、小麥等),執持曼陀羅的底邊,再用右手抓一把米,依照儀軌撒在曼陀羅盤上,一邊撒,一邊誦贊,再以雙手捧舉曼陀羅,誦咒供養。然後將米倒掉,用右手腕部把曼陀羅盤擦幹淨,重新換米再修。
大師閉關時,以四方磐石作曼陀羅供。修持時,由于殷重至誠,勇猛精進,以致指尖全部破裂,腕部皮開肉綻,隱約可見白骨。本來曼陀羅盤上不清潔的地方,是用氈布等物擦拭的,但大師認爲,修行如想盡快消除罪障,圓滿資糧,當以極難苦行擦拭曼陀羅。因此大師開始修這個法時,先以腕部的前沿擦拭曼陀羅;磨破了,則用腕部的側面擦拭;腕側又磨破了,更以腕背擦拭。這樣,大師雖至兩腕全毀,痛苦椎心,卻仍精進修持,努國不辍。
由于大師這種修法,能獲得無量不可思義的功德,所以後來西藏不分那個教派,全部仿照大師的修法,以極難苦行,力修曼陀羅供。
(五)叁十五佛現全身
大師閉關專修時,又在一塊石板上,以大禮拜禮叁十五佛。
大禮拜是禮佛之最恭敬禮,它不同于一般屈膝蜷體的跪拜。修大禮拜時,膝蓋不彎,兩手先著地,然後平身向前推進,直到整個身體伏貼地面後,頭才碰地。修叁十五佛忏,是一邊禮拜,一邊誦叁十五佛名。因大師禮佛修忏不畏艱苦,一味精進,以致手足俱裂,並在石板上留下手腳膜拜的凹痕,和頭額的印紋。
大師禮拜叁十五佛時,常感叁十五佛現身加持。然而他每次所見到的叁十五佛,卻全部沒有頭部。他覺得很奇怪,因此就此事請問本尊。本尊回答說:因爲你所稱念的佛號不具全,意念佛的功德不圓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之圓滿相。以後你必須在佛號前面,加誦《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此方能見到全身的佛相。
大師自此以後,每次修忏時,教遵照本尊所教,如法念誦,果然每次都可看到叁十五佛的圓滿相,尊尊光明相好,莊嚴無比。于是大師依此,造叁十五佛忏的修觀儀軌。
在此之前,印度和西藏的修行人,所謂修叁十五佛忏,只能依菩薩墮忏的儀文,一邊誦佛,一邊禮佛,而無觀修之法。自從宗喀巴大師造修觀儀軌之後,修法才算圓滿,功德更爲殊勝。
(六)難行能行
大師常利用修持剩下來的時間,閱讀華嚴經。閱經以後,便以大菩提心,一一修習經中所說的大願大行。
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行,對象廣,願心深,境界大,理念達于最高境界。修學者若無極大的勇氣,與無比的擔當和廣闊的胸懷,是絕對不能發起大心,乃至做到這種無盡悲願的。大師最初修習時,雖然稍感困難,但他意樂猛決,勇悍無比,因此逐漸純熟,終至對諸菩薩的廣大心行,不加費力自然能修。縱使是一種最難思議,又最難行的事,也不生起怯弱之心,還感到猛利歡喜。
大師認爲,即身成佛這種大事,必須這樣猛利修學,否則是絕無法成就的。
(七)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大師求道心甚堅,閉關專修時,雖至疲憊不堪,仍不敢稍有懈怠,一意嚴謹苦行。所以他在這段專修期間(壬申年冬在阿喀,癸酉年冬移往達布dvags-po地區的門垅sman-lung),曾獲得許多佛菩薩的現身加持,和證無理不可思議的功德。
在阿喀時,大師曾見彌勒菩薩現高大身,全身純金色,于寶座上結跏趺坐。身上有種種寶物作爲莊嚴,兩手當心,各執持一莖烏巴拉花,作雙轉*輪印。此外,又見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身披黃色法衣;見無量壽如來宣說種種法音,無量海會聖衆菩薩層層圍繞;見彌勒菩薩賢善坐相,身披袈裟,手拿龍樹之花,花上有淨水寶瓶,及千幅輪。
在達布門垅時,大師見文殊菩薩現廣大身,威德巍巍,四周有無量海會聖衆圍繞。又見聖解脫母、聖尊勝母、聖光明母、聖白傘蓋佛母等一切本尊。更見龍樹、提婆、佛護、龍智、月稱等深觀派的一切宗師;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天王慧、蓮花戒等廣行派的一切大師。同時,還見到造箭等八十四位神通大成就者。
大師雖然獲得如此希有難得的境界,但他仍然認爲這些境象,全是意識所幻化,不可執實,因此時時以諸法如幻觀照自心,毫無留礙。
這時,文殊菩薩現身教導他說:這種境界非比尋常,而是諸佛菩薩攝受之相。你應該至心向他們懇禱,祈賜一切成就,如此自然能得到自他二種究竟的利益。"
過了不久,大師又見到大威德金剛,身大威嚴,頭部和各個手臂,都圓滿無缺。又有一次,見文殊菩薩結跏趺坐,四周有無量不可思議的聖衆圍繞。菩薩心中,突然生出一口利劍,劍身逐漸增長,劍尖終至抵住大師的心窩。菩薩心中,又湧出黃色的甘露,順著閃閃發光的劍面,徐徐流入大師的體內。此時,大師頓然感到全身舒暢,充滿無漏妙樂。
詩曰:
四力業消忏悔根,修持禮拜福增源;
如來示現莊嚴相,成就菩提殊勝門。
九、作諸佛事 本尊授記
(一)重修彌勒菩薩殿
大師在專修時,本尊曾囑咐他,務必修複日漸頹壞之彌勒菩薩殿;菩薩殿若恢複舊觀,對于弘法事業和振興戒律,都有極密切的因緣。大師遂遵從教誡,于甲戌年(1394年,大師38歲)春天,前往阿喀。
阿喀精其(rdzing-phyi,精其在阿喀宗沿河往北十幾裏的地方)彌勒菩薩殿,于十世紀由噶爾米·雲丹永仲(gar
-miyoutangyung-drung,他是“集論”傳承人之一)所創建。當初殿宇巍峨,雕梁畫棟,極盡人工之妙,氣派十分雄偉。四周牆壁,安奉許多莊嚴的佛像,和絢麗的彩畫。彌勒菩薩相好具足,慈顔如生,身量約與人相等。此尊菩薩很靈異,有大加持力,如果能在聖像前至心祈禱,都能滿願。當時菩薩殿施供雲集,法筵不斷,寺院不乏碩學俊彥之士;可惜到了末世,正法衰微,因無人整理培修,如今殿堂已慢慢腐壞,四壁色彩淡褪,牆土剝落,佛像積滿厚厚的塵埃,和斑斑鳥糞。大師目睹如此凋零的景象,不禁悲從中來,潸潸淚下。
爲了修複菩薩殿,大師四處奔走,勸化集資。阿喀官家善根深厚,見大師之種種德儀,深心仰慕,因而協助大師,負責整修大殿之牆壁、屋頂和地基等。至于牆壁彩畫的部分,則由大師自己負責。
當時師徒十二人(在阿喀專修時,又多加叁名),把各人所擁有的資具聚集起來,連法器在內,總共才有銀子一兩二錢。這些數字,離預計費用尚差很遠,因此大師打算祈求財寶天王協助,奈何又缺乏燃燈的酥油。大家正感一籌莫展時,幸好遇上一位出家人,贈送他們一包酥油,才湊足了供財神的因緣。
供養時,大師至心向財寶天王祈禱,乞求鼎力協助修複菩薩殿,以利弘揚正法,饒益衆生。果然精誠所至,獲得了感應。第二天,四方前來供養的人,有如風起雲湧,在短短時間內,所供養的物品,就已堆積如山了。從此以後,一切費用,未嘗缺乏。
修建時,大師遠從雅垅請來畫師,擔任菩薩殿的彩畫工作。大師要求畫師們,于沐浴齋戒後,一律口誦真言,專心作畫。從旁協助的人,也必須一邊誦祈願偈,一邊工作,不准閉言雜語。
大師又遵照文殊師利菩薩的囑咐,以十方諸佛爲彌勒菩薩灌頂之事爲主,著述“寶光明炬”,稱贊彌勒菩薩之種種希有功德。同時,大師也作了一篇文字優美,詞意懇切的“極樂願文”。
由于十方諸佛的加被,龍天的護持,修複菩薩殿的工作,因而進行得非常順利。開工不久,就完成了“文殊菩薩嚴淨國土”圖。大師替這幅圖開光時,有很多人看見文殊菩薩進入圖中,與畫像合而爲一。這天夜晚,供的酥燈油量雖然很小,卻能燃到第二天中午。因此,衆人對這幅圖的加持力,心中都湧起無比的信敬。
畫叁十五佛圖像時,因畫師沒有畫稿可資參考,又不知諸佛的身色和手印,以致無法動筆。後來畫師將這件事禀告大師,大師聽了,立刻設供向諸佛至誠祈禱。刹那間,叁十五佛現殊妙身,全部住于虛空中。畫師親眼看到這樣不可思議的事,心中感到又驚又喜,于是以最恭敬之心,把這景象,一絲不苟的全描繪下來。這是西藏自古以來第一幅叁十五佛圖像。目前西藏佛教各教派所采用的叁十五佛圖像,都以此爲藍本(叁十五佛像,臺北佛教書局有流通)。
修複菩薩殿全部竣工之後,大師建立文殊師利秘密大曼陀羅,爲一切聖像作一次總開光。開光那天,跟平常的日子不一樣,時間顯得特別長,雖然當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很繁雜,但都能如期完成。這種無法解釋的瑞兆,至今仍爲人們所津津樂道,歎爲希有。
就在這個時候,南喀堅參仁波切(nam-mkha”rgyal-mtshan,1326-1402,義譯爲虛空幢)在羅劄(lho-brag,地區名,地在羊卓雍湖以南偏東),見虛空中有七尊佛,緩緩飄向北方。仁波切啓白諸佛說:“請問世尊,你們到哪裏啊
”諸佛回答說:“今天精其菩薩殿開光,我們應邀前去的。”
後來南喀堅參仁波切會見大師時,無意中談起這件事,才知道那一天,原來是大師在精其爲彌勒菩薩殿開光。
(二)互爲師徒
某日,一位白色女子告訴南喀堅參仁波切說:“有一位大德,心量廣大,德學深宏,外安住嚴淨律儀,內修二次第瑜伽,目前正在精其,爲彌勒聖像開光。他所證的功德,于至尊文殊師利菩薩沒有差別。前十五生中,你和他有極密切的因緣,即使是這一生,你倆也應該互爲師徒。今後,你應該把自己所請到的各種教授,毫無吝惜的全部傳授給他。同時也應該向他,請求各種修學的法要。”
仁波切知道這是本尊的記莂,因此心懷無限的喜悅,殷勤垂請大師能與他相見。
乙亥年(1395年,大師39歲)六月四日,大師應南…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