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P14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戒品》、《上師五十法頌》、《密宗十四根本墮》等大乘戒。並且作了注釋,詳細闡明。

  《菩薩戒品》是《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的一品。它是顯教、密教一切大乘出家人,以及在家信徒所應遵行之戒。此戒總有叁品,名叁聚淨戒。叁聚淨戒者:(1)攝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

  (1)攝律儀戒

  攝律儀戒,就是止息戒。以廣義來講,凡是惡行所當止的,都叫攝律儀戒;若以狹義來講,即專指七衆別解脫戒。攝律儀戒不但是“攝善法戒”的根本,同時也是“饒益有情戒”的基礎。換句話說,修學者如果不善護律儀戒,就不可能生起“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所以修學者惹想受持任何戒律,必須先堅固護持“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

  修學者受戒後,所有一切爲趣入大菩提,由身口意所積集的各種善法,通通屬攝善法戒。由修學攝善法戒,能很快地圓滿一切佛法,成滿大智。

  (3)饒益有情戒

  修學者正受饒益有情戒,必須凡是于衆生有真實利益的事,絕不坐失機會,該折服者折服之,該攝受者攝受之,這樣能很快地成熟一切有情,成滿大悲。如果修學者無法真實利益別人,不能算是具足饒益有情戒;但雖不具足,並不犯戒,因爲在修學未成就之前,是無法真實廣作饒益的。

  雖然菩薩戒分爲叁品,但必須同時受持。受菩薩戒後而又能精勤修學的人,一定能圓滿無上大菩提。

  《上師五十法頌》(臺北佛教書局已有流通),是印度大班智達跋維谛瓦,遵照度母所囑咐,在佛陀所說的許多清淨經典中,把最重要的部分,以偈頌體集成的。它不僅是學金剛密乘的根本,同時對學顯教各宗的人來講,也是同樣的重要。如果學密法或作法的人,不把這些最重要的根本預備法學好,或放在心上,會使自己和別人都漂流在生死苦海中,甚至墮落金剛地獄。如果能按照此法謹慎修學,一定能得到快速成就。

  《密宗十四根本戒》,是修學一切密法所應共遵的主要戒律。它的梵語,叫做“尼授畢黎德叁昧耶”,義譯爲“根斷”或“根墮”戒。修學密宗的人,如果不遵守其中任何一條戒律,那麼他學密宗的根就斷了。斷了學密宗根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筝一樣,其不會有成就,是可想而知的。又破“密宗十四根本戒”的人,現生不但會有可怕的災難,死後還會墮入金剛地獄,所以也叫“根墮戒”。

  以上叁種大乘戒律,是世間出世間所有幸福和功德的基礎。大師有鑒于此,所以一生均致力提倡此戒律。如今西藏大乘戒律之所以盛行不滅者,全是大師的功績。

  (九)噶當派之根本道場──惹珍寺

  庚辰年秋天,結尊仁達瓦自達倉來拉薩,大師將他迎至噶瓦棟寺。秋季法會時,師徒兩人于此同爲450多位僧衆,廣轉*輪。

  噶瓦棟寺的附近,有一座古老寺院,名叫“惹珍寺”。寺院四周,林池相映,花木扶疏,環境極爲高雅,是噶當派初祖種敦仁波切(”brom-ston,1005-1064),在丙申年(1956,宋仁宗34年)興建的。這個地方,是阿底峽尊者在噶當雷邦中,時常稱贊和記莂的勝地。惹珍寺後來成爲噶當派教授的根本道場,有許多大善知識曾住過這裏。當時所教化的弟子,常辄數千人,極一時之盛。噶當派的教授,給當代和後世帶來的影響,非常遠大。西藏一切教派的學說,沒有不受其影響,而加以進化的。

  大師和結尊仁達瓦,一方面爲了朝谒聖迹,一方面由于喜歡住在幽靜的阿蘭若,因此帶領著無量叁藏法師,一起到惹珍寺來。

  冬季法會時,結尊仁達瓦爲大衆講《六十如理論》和《集密五次第》等經論。大師則爲大衆講《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集論》和《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諸大乘法。此外,大師又講解菩薩地等所說之修奢摩他法,令諸弟子修法修行,因而有許多弟子,得到甚深禅定。

  法會期間,大師爲結尊仁達瓦個別講《集密月稱釋》和《中觀論》。結尊仁達瓦則爲大師講《中觀月稱釋》之中觀見等深細修法。

  (十)重興比丘戒律之大法會

  辛巳年(1401,大師45歲)春天,大師應止公寺主卻吉結布法王(chos-kyirgyal-po)之約,赴止公寺講經,並從卻吉結布法王修學“那若六法”等密法。

  春末,大師回惹珍寺,偕同結尊仁達瓦赴囊孜頂(guam-rtse-sdeng,噶當派古寺,在惹珍寺附近),會晤賈喬貝桑法王,並與各寺前來此地的僧衆共作結夏安居。

  此時,大師、結尊仁達瓦、賈喬貝桑等叁位法王,看到當時西藏佛教界中,極爲混亂,逐漸脫離世尊所教示的比丘修學常軌。甚至有持大邪見的人,誤認爲修學密法,只要受金剛戒,就不必受比丘戒的規製。因此叁位法王一致認爲,若要振興佛教,一定要淘汰末法時代的無知、邪見、疑惑等汙垢,而大力弘揚清淨戒律,否則絕難奏效。

  修學佛法,不論是顯是密,若要斷煩惱、了生死,乃至成佛,全憑“清淨的戒行”。戒行一旦毀缺,就像修行人所憑藉的浮囊,突然在大海中走了氣一樣,不但無法到達彼岸,且有葬身海底的危險。所以世尊教誡末法中的比丘,要以“戒”爲師,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

  由于佛陀製定戒法,分位愈高,則其戒法就愈加嚴密。所以修習戒律,必須由粗至細,由淺入深,如此才能堅固圓滿。就以出家人來講,應由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金剛戒,漸次增上。這意思是說,受持沙彌戒,是趣入比丘戒的階梯與方便;受持比丘戒,是趣入菩薩戒、金剛戒的階梯與方便。若以戒法的內容來講,沙彌戒是比丘戒的根本,比丘戒是菩薩戒的根本,菩薩戒又是金剛戒的根本。更進一步的說,出家人如果不能受持清淨的沙彌戒,就無法進學比丘戒,不能受持清淨的比丘戒,就無法進學菩薩戒,乃至金剛戒。即使受持也徒具虛名罷了,根本毫無實際利益可言。

  戒律雖然有顯密和大小(乘)之分,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乃是比丘戒。比丘位居七衆之首,又是叁寶之一,因此比丘戒之殊勝,是不難明白的。比丘戒若與菩薩戒、金剛戒比較起來,猶獨具特色,實有不容或缺的重要性。因此比丘戒是佛法的綱維,由戒而攝受僧,由僧而使佛法永住于世,這是佛陀製定比丘戒的根本意趣。如佛經說:“什麼時候有佛的圓滿比丘戒律,那時就有佛法;在戒德沒有的時候,佛法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一切衆律中,戒經爲上最。”

  叁位法王爲了振興佛教,所以在無量海會中,爲大衆廣講比丘戒經。同時又將律儀中所說諸罪的名相,以及還淨的儀軌,都一一加以詳細的解說。

  又叁位法王說法時,由于言語懇摯而悲切,處處流露出護教的熱忱,因此參加法會的大衆,個個感動得痛哭流涕,莫不忏悔過去無知所犯的戒律。並同聲誓願,從此以後,一切舉止均依止戒律而行。

  在此之前,西藏各大叢林的出家衆,尚不知缽具等爲何物,持戒爲何事。此次弘揚戒律的大法會,使岌岌可危的西藏佛教,有如旭日東升,寶炬重光;佛陀的清淨儀軌,也因此而重現。如今西藏各大小道場,沒有不安住于清淨戒律的出家衆。他們叁衣缽杖常不離身,對于灑水、觸火等微小過失,偶而不慎有違犯時,也深生愧惶,謹依“出罪”律儀,立即還淨。

  西藏之出家衆,至今能夠這樣謹慎守護戒律,完全是宗喀巴大師和二位法王的功勞。

  這是宗喀巴大師,重倡比丘戒律之大法會。所有講錄,都存在大師的著作中。

  詩曰:

  “即身成就戒爲師,福薄慧無毀律儀;

  佛製毗尼十大益,住持聖教廣弘時。”

  十一、發揚聖教 著作廣論

  (一)阿底峽尊者現身加持

  辛巳年秋初,解夏後,結尊仁達瓦回後藏,大師和賈喬貝桑法王,以及許多徒衆,一起回惹珍寺。在惹珍寺,賈喬貝桑法王爲大衆宣講《中觀》等大論,大師則講授噶當派之《菩提道次第》。

  惹珍寺是噶當派的根本道場,寺內安奉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的聖像。聖像身量大約與人相等,塑造巧奪天工,慈顔如生,極爲莊嚴。大師因仰慕尊者巍巍的德業,所以特地前來瞻仰。

  大師在尊者聖像前,廣陳上妙供品,殷勤祈禱,並發願說:“惟願尊者垂加持,令顯密佛法日臻興隆,光顯如日,遍照一切大地,衆生悉脫苦海,證得無上菩提。”

  大師祈禱完畢,突然在空中,見上自釋迦如來,下至南喀堅參等一切噶當派之傳承祖師,現身說法,颔首慰問。

  此後更爲特別的是,這些傳承上師中,阿底峽尊者、種敦仁波切、博朵瓦、霞惹瓦等大師,現身達一個月之久,每天爲大師廣傳噶當派之無量教授教誡。

  法會圓滿當天,種敦、博朵瓦、霞惹瓦等大師,化爲一道虹光,攝入阿底峽尊者的身中。隨後,尊者爲大師摩頂加持,並安慰說:“賢慧!你不必爲此事而憂慮。今後你盡管爲聖教作廣大事業,修菩提行,饒益衆生。我會時時幫助你的。”

  尊者說完就不見了。

  這次法會中,由于噶當派諸位傳承上師的加持力,所以大師講述《菩提道次第》,比過去更爲淋漓盡致。法會大衆,莫不感到無比欣喜,個個了知《菩提道次第》教授最爲希有。它將一切經論教授,編成一貫之道次第,彙一切教典爲一致,只要修此一法,就等于遍修一切法門了。

  (二)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師因專意精修《菩提道次第》之教授,遂了達《現觀莊嚴論》裏面所诠釋的,是任何一位衆生,超凡入聖直到成佛的教授。此外,再觀察因明論、彌勒菩薩其余四部論、中觀諸論,以及四部密宗教典等,也無一不是修行的教授。因此,對菩提道修行的次第,生起不共勝解。

  這時,賈喬貝桑法王、卻吉結布法王,以及前後藏各大道場的一切善知識,殷勤勸請大師,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指所求的佛果…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師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