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指趣證佛果所必須經曆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過程所經曆的階段,必須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紊亂或越級。)
大師覺得自身有菩薩的加持,外又有諸大善知識的勸請,如此內外緣合,正是造論之最好時機,于是在壬午年(1402,大師46歲),以大譯師(具慧般若)和卓垅巴師徒所著之《聖教次第》爲藍本,並兼攝噶當派中教授派,和噶當派中教典派之菩提道次第法義,而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佛教大藏經第49冊1頁)。
大師從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漸次往上造,直到寫完奢摩他時,心想:“毗婆舍那(此雲觀,即正見)是那麼艱深,即使我把它造成,也未必有益于衆生,不如就此結束吧!”
大師造論的欲樂,因而隨稍退減。這時,文殊菩薩突然現身指導說:“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毗婆舍那這部分寫完。寫完之後,衆生會因這本書,得到中等利益。”
(菩薩的意思是說,這本書完成之後,雖不能使一切衆生都了解空義,和修毗婆舍那法,但還是能讓多數的衆生了解和修持,所以說得到中等利益。如果不寫最後這部分,則連最下等的利益,也得不到。)
大師聽了文殊菩薩的教誡,遂繼續寫毗婆舍那這部分。他一邊寫,一邊思惟空性,刹那間,空中現出《大般若經》中二十種空的字句,字色如銀,字形宛如手寫一般。
某日,有許多護法善神和地方山神,現身向大師乞求說:“我們衆人都是蓮花生大士,和阿底峽尊者的近事,今後我們也願意爲大師的教法成辦順緣,請大師慈悲攝受我們。”
大師很高興的答應他們,並在造完此論的回向頌中,一並爲他們回向。
(叁)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五種殊勝的地方:
(1)所诠殊勝
這本論著,是以文殊菩薩親傳宗喀巴大師之叁種要道(即1、出離心。2、菩提心。3、清淨見。)爲基礎,以阿底峽尊者所傳之叁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爲莊嚴。叁士道次第,如果是整棟房屋的結構,叁種要道就是房屋的棟梁。
(2)能诠殊勝
大師以清淨正理,遣除種種歧途,安立正確的體性;有系統地說明,從初發心直到成佛,于其中間所經曆的一切階位,既不迂回,又有次第而無躐等之弊;論者前後所訂大科細分的數目,恰到好處,不能增減。
整部論,在解義和實際修持上,可以作爲修學者循序漸進,直到成佛的坦途。
(3)請者殊勝
此部論,是由精善顯密衆典、珍愛叁學、荷擔聖教無與倫比的賈喬貝桑法王,和智慧教證功德莊嚴、拔濟衆生、長養聖教的卻吉結布法王,以及無數的叁藏大德,所頻頻勸請。
(4)處所殊勝
造此論的地方,是在噶當派的根本道場──惹珍寺。
(5)眷屬殊勝
大師造此論時,始終由後來接任大師法位的大阿阇黎達瑪仁勤,以及諸大弟子所隨侍承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概括顯教全部教義,修學者如果能熟讀此部論,就等于對整部大藏經(顯教部分),有通盤的了解。如今西藏修學佛法的人,不分在家出家,均讀過此書。
克主傑曾對這本論著,大加贊歎說:“阿底峽尊者所傳下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不管是教典派或是教授派,諸位大善知識的著述都非常豐富,也都是引導衆生成佛的最佳指針。但如果和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相比,那就遜色多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將一切經論攝爲衆生成佛的支分,道體圓滿,數量決定,次第不亂,現前就可照著修持。因此這部論,誠屬無上妙法,目前在西藏,還找不到第二部可以相提並論的。”
(四)供酥燈的預兆
癸未年(1403年,大師47歲)春天,賈喬貝桑法王獲得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如同大商主入海取寶滿載而歸一樣,歡天喜地回後藏去了。
此時,大師仍住惹珍寺,繼續爲大衆講演《菩提道次第廣論》,並將《現觀莊嚴論》和《大般若經》的經文,合講一遍。
法會圓滿那天,大師告訴大衆說:“現在法會圓滿了,你們各自准備供品供養吧!”
(西藏地區,每遇法會或傳法圓滿後,爲了對大師表示感謝,通常要准備供品供養。在各類供品中,最重視供酥油燈。以供酥油燈,代表願得無上妙慧之故。)
衆弟子聽了,紛紛向常住借燈盞,由于僧粥少,一下子就全被借光了。大阿阇黎達瑪仁勤爲了借燈盞,急得滿頭大汗,眼看別人已點燃了酥燈,自己的供品卻還無著落。到最後時間實在來不及了,只好順手拿一口銅鍋,栽炷灌油,供養在上師面前。
大師看了,很高興的笑著說:“緣起(預兆)真好,來!來!來!你們把所有酥燈的油,全部倒進達瑪仁勤的銅鍋中。”
當衆弟子把所有的燈油倒入銅鍋後,油剛好滿滿的,而不溢出,燈光異常明亮,勝過平常好幾倍。
又這次法會中,大師所講的《現觀莊嚴論》,文義精髓,盡出大師心得之奧府,和過去大師所造的《金鬘論》,有很多地方不一樣。(《金蔓論》所诠釋的義理,完全依照過去先賢的正理而造,文義雖然沒有錯誤,但文句範圍沒有大師獨特的創見。)所以衆弟子要求大師,重新再造現觀莊嚴論的解釋。大師因而對達瑪仁勤說:“你把我這次講的要點,全部記錄下來,然後再爲這部論造釋。”(表面看起來,這是大師開許達瑪仁勤造釋。實際上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囑咐他傳授法義。)
大阿阇黎達瑪仁勤,遵照大師所囑咐,造一部現觀莊嚴論之廣釋,書名叫《心藏經嚴論》。目前西藏講《現觀莊嚴論》,就是以這一部作爲依止的根本。
(五)宣演釋量論
甲申年(1404年,大師48歲)正月,大師在惹珍寺舉行供養祈願法會(內容與前在精其所舉行的一樣)。會後移住拉薩之雷樸寺(Lhas-phu),爲無量大善知識,廣轉法稱論師所造的《釋量論》。
《釋量論》雖是解釋陳那菩薩的《集量論》,但它並不拘泥于陳那菩薩的論意,而是另有發展、另有批判的。這部釋論,是法稱論師最主要的因明著作,它使整個因明學說,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其最偉大的貢獻,卻在它以因明正理,成立有業果相續和成佛的可能;並詳論佛陀現證四谛的各種相狀,以及很明白的顯示出解脫和得到一切智的途徑。簡單的說,就是這部因明,具備有修道次第的意義。
當初法稱論師造成這部《釋量論》時,曾親自動手作第一品“自比量”的注釋。其余叁品,則叫弟子天王慧作注疏。天王慧按照論中的文句直接解釋文義,寫成之後呈給法稱論師。論師看了,發現他完全不明白論中的奧義,于是很氣忿的將他所寫的稿子扔到水裏,叫他重新再寫一次。天王慧第二次作注疏,仍然在字義的表面作文章,因此論師用火燒掉他的稿子,叫他再寫。天王慧自知善根淺薄,無法窺見上師論著的真義,于是在第叁次寫好時,在注疏的後面加上一頌:“衆數無善根,時複不可待,爲自修習故,略造此師難。”然後很恭敬的呈給論師。論師勉強看了一遍,歎氣說:“唉!他連續寫叁次,始終未深入探索論中的奧旨,如此僅能算是疏通文義罷了。”
論師因而無可奈何地把它收下來。(天王慧這種注釋的方法,就是後代所謂的訓诂派。)
論師顧念因明義理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在《釋量論》的卷首,補上一頌:
“衆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諸善說,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長樂習善說,故于此論生歡喜。”
這偈頌是說:一般人多半喜愛陳言猥談之庸常俗論,由于缺乏分辨善惡的慧力,因此自己不但不肯探抉精微,反而對別人抉擇甚深義理的論著,心懷嫉妒加以惡恚的批評。所以我法稱寫這部論,並沒有懷著一定能利益別人的期望。然而寫這本書,我心中卻感到無限的滿足,因爲我生平最喜愛追求幽深的真理,透過這本書,我的夙願得以暢遂了。
論中最後一段的偈頌,也有此意,即:
“彼諸慧能無劣弱,亦無通達甚深性,
彼諸增上精進者,亦無能見最勝性。
諸衆生中我相等,繼持善說不可得,
如衆河流歸入海,吾論隱沒于自身。”
這一偈的意思是:我這一部論,在此世界上,將很難找到一位不感困難,就能把握其中深義的人。看起來,它只會被我自身所吸收,在我自身中消失,就像河川裏的水,最後還是彙歸于大海一樣。縱使有一些天賦智力並不尋常的人,也無法通達二谛的甚深法性;縱使有一些精進用功勤于思惟的人,也不能窺見其最高真理。
由以上簡單的描述,就可知道想正確地了解這本釋論,是多麼的難了。法會中,大師以過人的智慧,一再闡發這部論的玄義,並深入淺出地剖析其中幽隱的究竟旨趣。因此大衆聽了,都非常高興,對《釋量論》之精密理路,莫不歎爲希有。
大阿阇黎達瑪仁勤,把大師所講的要點全部記載下來,並造論釋,現存在大師的著作中(第十四、十五函)。
(六)造建立次第釋
藏王紮巴堅參,最是尊賢禮士,因敬仰大師深宏的德學,特派大臣專程前來迎請。大師見他如此殷勤,遂于甲申年夏天,自惹珍赴聞地,住第欽頂寺(sde-chen-steng),與數百名精通叁藏教理的僧衆,共作結夏安居。
法會中,大師爲他們講演“中觀”、“因明”等論,並傳授“菩提道次第”等甚深教授。法會中一切費用,都由王庭供養。
秋初,大師赴阿喀,住绛巴領寺(byang-pagling),爲大衆廣講自己著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二種次第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冬天,師徒停止一切對外活動,閉關專修密法。有一天,本尊告訴他說:“現在你應當依照我(文殊菩薩)所講的教授,著述《建立次第釋》(講密宗的一部書),如此對弘揚…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