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P15

  ..续本文上一页。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过程所经历的阶段,必须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越级。)

  大师觉得自身有菩萨的加持,外又有诸大善知识的劝请,如此内外缘合,正是造论之最好时机,于是在壬午年(1402,大师46岁),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和卓垅巴师徒所著之《圣教次第》为蓝本,并兼摄噶当派中教授派,和噶当派中教典派之菩提道次第法义,而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佛教大藏经第49册1页)。

  大师从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渐次往上造,直到写完奢摩他时,心想:“毗婆舍那(此云观,即正见)是那么艰深,即使我把它造成,也未必有益于众生,不如就此结束吧!”

  大师造论的欲乐,因而随稍退减。这时,文殊菩萨突然现身指导说:“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把毗婆舍那这部分写完。写完之后,众生会因这本书,得到中等利益。”

  (菩萨的意思是说,这本书完成之后,虽不能使一切众生都了解空义,和修毗婆舍那法,但还是能让多数的众生了解和修持,所以说得到中等利益。如果不写最后这部分,则连最下等的利益,也得不到。)

  大师听了文殊菩萨的教诫,遂继续写毗婆舍那这部分。他一边写,一边思惟空性,刹那间,空中现出《大般若经》中二十种空的字句,字色如银,字形宛如手写一般。

  某日,有许多护法善神和地方山神,现身向大师乞求说:“我们众人都是莲花生大士,和阿底峡尊者的近事,今后我们也愿意为大师的教法成办顺缘,请大师慈悲摄受我们。”

  大师很高兴的答应他们,并在造完此论的回向颂中,一并为他们回向。

  (三)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五种殊胜的地方:

  (1)所诠殊胜

  这本论著,是以文殊菩萨亲传宗喀巴大师之三种要道(即1、出离心。2、菩提心。3、清净见。)为基础,以阿底峡尊者所传之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为庄严。三士道次第,如果是整栋房屋的结构,三种要道就是房屋的栋梁。

  (2)能诠殊胜

  大师以清净正理,遣除种种歧途,安立正确的体性;有系统地说明,从初发心直到成佛,于其中间所经历的一切阶位,既不迂回,又有次第而无躐等之弊;论者前后所订大科细分的数目,恰到好处,不能增减。

  整部论,在解义和实际修持上,可以作为修学者循序渐进,直到成佛的坦途。

  (3)请者殊胜

  此部论,是由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与伦比的贾乔贝桑法王,和智慧教证功德庄严、拔济众生、长养圣教的却吉结布法王,以及无数的三藏大德,所频频劝请。

  (4)处所殊胜

  造此论的地方,是在噶当派的根本道场──惹珍寺。

  (5)眷属殊胜

  大师造此论时,始终由后来接任大师法位的大阿阇黎达玛仁勤,以及诸大弟子所随侍承事。

  《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概括显教全部教义,修学者如果能熟读此部论,就等于对整部大藏经(显教部分),有通盘的了解。如今西藏修学佛法的人,不分在家出家,均读过此书。

  克主杰曾对这本论著,大加赞叹说:“阿底峡尊者所传下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不管是教典派或是教授派,诸位大善知识的著述都非常丰富,也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最佳指针。但如果和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相比,那就逊色多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将一切经论摄为众生成佛的支分,道体圆满,数量决定,次第不乱,现前就可照着修持。因此这部论,诚属无上妙法,目前在西藏,还找不到第二部可以相提并论的。”

  (四)供酥灯的预兆

  癸未年(1403年,大师47岁)春天,贾乔贝桑法王获得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如同大商主入海取宝满载而归一样,欢天喜地回后藏去了。

  此时,大师仍住惹珍寺,继续为大众讲演《菩提道次第广论》,并将《现观庄严论》和《大般若经》的经文,合讲一遍。

  法会圆满那天,大师告诉大众说:“现在法会圆满了,你们各自准备供品供养吧!”

  (西藏地区,每遇法会或传法圆满后,为了对大师表示感谢,通常要准备供品供养。在各类供品中,最重视供酥油灯。以供酥油灯,代表愿得无上妙慧之故。)

  众弟子听了,纷纷向常住借灯盏,由于僧粥少,一下子就全被借光了。大阿阇黎达玛仁勤为了借灯盏,急得满头大汗,眼看别人已点燃了酥灯,自己的供品却还无着落。到最后时间实在来不及了,只好顺手拿一口铜锅,栽炷灌油,供养在上师面前。

  大师看了,很高兴的笑着说:“缘起(预兆)真好,来!来!来!你们把所有酥灯的油,全部倒进达玛仁勤的铜锅中。”

  当众弟子把所有的灯油倒入铜锅后,油刚好满满的,而不溢出,灯光异常明亮,胜过平常好几倍。

  又这次法会中,大师所讲的《现观庄严论》,文义精髓,尽出大师心得之奥府,和过去大师所造的《金鬘论》,有很多地方不一样。(《金蔓论》所诠释的义理,完全依照过去先贤的正理而造,文义虽然没有错误,但文句范围没有大师独特的创见。)所以众弟子要求大师,重新再造现观庄严论的解释。大师因而对达玛仁勤说:“你把我这次讲的要点,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为这部论造释。”(表面看起来,这是大师开许达玛仁勤造释。实际上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嘱咐他传授法义。)

  大阿阇黎达玛仁勤,遵照大师所嘱咐,造一部现观庄严论之广释,书名叫《心藏经严论》。目前西藏讲《现观庄严论》,就是以这一部作为依止的根本。

  (五)宣演释量论

  甲申年(1404年,大师48岁)正月,大师在惹珍寺举行供养祈愿法会(内容与前在精其所举行的一样)。会后移住拉萨之雷朴寺(Lhas-phu),为无量大善知识,广转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

  《释量论》虽是解释陈那菩萨的《集量论》,但它并不拘泥于陈那菩萨的论意,而是另有发展、另有批判的。这部释论,是法称论师最主要的因明著作,它使整个因明学说,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其最伟大的贡献,却在它以因明正理,成立有业果相续和成佛的可能;并详论佛陀现证四谛的各种相状,以及很明白的显示出解脱和得到一切智的途径。简单的说,就是这部因明,具备有修道次第的意义。

  当初法称论师造成这部《释量论》时,曾亲自动手作第一品“自比量”的注释。其余三品,则叫弟子天王慧作注疏。天王慧按照论中的文句直接解释文义,写成之后呈给法称论师。论师看了,发现他完全不明白论中的奥义,于是很气忿的将他所写的稿子扔到水里,叫他重新再写一次。天王慧第二次作注疏,仍然在字义的表面作文章,因此论师用火烧掉他的稿子,叫他再写。天王慧自知善根浅薄,无法窥见上师论著的真义,于是在第三次写好时,在注疏的后面加上一颂:“众数无善根,时复不可待,为自修习故,略造此师难。”然后很恭敬的呈给论师。论师勉强看了一遍,叹气说:“唉!他连续写三次,始终未深入探索论中的奥旨,如此仅能算是疏通文义罢了。”

  论师因而无可奈何地把它收下来。(天王慧这种注释的方法,就是后代所谓的训诂派。)

  论师顾念因明义理深奥,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在《释量论》的卷首,补上一颂:

  “众生多著庸俗论,由其无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诸善说,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长乐习善说,故于此论生欢喜。”

  这偈颂是说:一般人多半喜爱陈言猥谈之庸常俗论,由于缺乏分辨善恶的慧力,因此自己不但不肯探抉精微,反而对别人抉择甚深义理的论著,心怀嫉妒加以恶恚的批评。所以我法称写这部论,并没有怀着一定能利益别人的期望。然而写这本书,我心中却感到无限的满足,因为我生平最喜爱追求幽深的真理,透过这本书,我的夙愿得以畅遂了。

  论中最后一段的偈颂,也有此意,即:

  “彼诸慧能无劣弱,亦无通达甚深性,

  彼诸增上精进者,亦无能见最胜性。

  诸众生中我相等,继持善说不可得,

  如众河流归入海,吾论隐没于自身。”

  这一偈的意思是:我这一部论,在此世界上,将很难找到一位不感困难,就能把握其中深义的人。看起来,它只会被我自身所吸收,在我自身中消失,就像河川里的水,最后还是汇归于大海一样。纵使有一些天赋智力并不寻常的人,也无法通达二谛的甚深法性;纵使有一些精进用功勤于思惟的人,也不能窥见其最高真理。

  由以上简单的描述,就可知道想正确地了解这本释论,是多么的难了。法会中,大师以过人的智慧,一再阐发这部论的玄义,并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中幽隐的究竟旨趣。因此大众听了,都非常高兴,对《释量论》之精密理路,莫不叹为希有。

  大阿阇黎达玛仁勤,把大师所讲的要点全部记载下来,并造论释,现存在大师的著作中(第十四、十五函)。

  (六)造建立次第释

  藏王扎巴坚参,最是尊贤礼士,因敬仰大师深宏的德学,特派大臣专程前来迎请。大师见他如此殷勤,遂于甲申年夏天,自惹珍赴闻地,住第钦顶寺(sde-chen-steng),与数百名精通三藏教理的僧众,共作结夏安居。

  法会中,大师为他们讲演“中观”、“因明”等论,并传授“菩提道次第”等甚深教授。法会中一切费用,都由王庭供养。

  秋初,大师赴阿喀,住绛巴领寺(byang-pagling),为大众广讲自己著述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二种次第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冬天,师徒停止一切对外活动,闭关专修密法。有一天,本尊告诉他说:“现在你应当依照我(文殊菩萨)所讲的教授,著述《建立次第释》(讲密宗的一部书),如此对弘扬…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师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