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戒品》、《上师五十法颂》、《密宗十四根本堕》等大乘戒。并且作了注释,详细阐明。
《菩萨戒品》是《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的一品。它是显教、密教一切大乘出家人,以及在家信徒所应遵行之戒。此戒总有三品,名三聚净戒。三聚净戒者:(1)摄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
(1)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就是止息戒。以广义来讲,凡是恶行所当止的,都叫摄律仪戒;若以狭义来讲,即专指七众别解脱戒。摄律仪戒不但是“摄善法戒”的根本,同时也是“饶益有情戒”的基础。换句话说,修学者如果不善护律仪戒,就不可能生起“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所以修学者惹想受持任何戒律,必须先坚固护持“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
修学者受戒后,所有一切为趣入大菩提,由身口意所积集的各种善法,通通属摄善法戒。由修学摄善法戒,能很快地圆满一切佛法,成满大智。
(3)饶益有情戒
修学者正受饶益有情戒,必须凡是于众生有真实利益的事,绝不坐失机会,该折服者折服之,该摄受者摄受之,这样能很快地成熟一切有情,成满大悲。如果修学者无法真实利益别人,不能算是具足饶益有情戒;但虽不具足,并不犯戒,因为在修学未成就之前,是无法真实广作饶益的。
虽然菩萨戒分为三品,但必须同时受持。受菩萨戒后而又能精勤修学的人,一定能圆满无上大菩提。
《上师五十法颂》(台北佛教书局已有流通),是印度大班智达跋维谛瓦,遵照度母所嘱咐,在佛陀所说的许多清净经典中,把最重要的部分,以偈颂体集成的。它不仅是学金刚密乘的根本,同时对学显教各宗的人来讲,也是同样的重要。如果学密法或作法的人,不把这些最重要的根本预备法学好,或放在心上,会使自己和别人都漂流在生死苦海中,甚至堕落金刚地狱。如果能按照此法谨慎修学,一定能得到快速成就。
《密宗十四根本戒》,是修学一切密法所应共遵的主要戒律。它的梵语,叫做“尼授毕黎德三昧耶”,义译为“根断”或“根堕”戒。修学密宗的人,如果不遵守其中任何一条戒律,那么他学密宗的根就断了。断了学密宗根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其不会有成就,是可想而知的。又破“密宗十四根本戒”的人,现生不但会有可怕的灾难,死后还会堕入金刚地狱,所以也叫“根堕戒”。
以上三种大乘戒律,是世间出世间所有幸福和功德的基础。大师有鉴于此,所以一生均致力提倡此戒律。如今西藏大乘戒律之所以盛行不灭者,全是大师的功绩。
(九)噶当派之根本道场──惹珍寺
庚辰年秋天,结尊仁达瓦自达仓来拉萨,大师将他迎至噶瓦栋寺。秋季法会时,师徒两人于此同为450多位僧众,广转*轮。
噶瓦栋寺的附近,有一座古老寺院,名叫“惹珍寺”。寺院四周,林池相映,花木扶疏,环境极为高雅,是噶当派初祖种敦仁波切(”brom-ston,1005-1064),在丙申年(1956,宋仁宗34年)兴建的。这个地方,是阿底峡尊者在噶当雷邦中,时常称赞和记莂的胜地。惹珍寺后来成为噶当派教授的根本道场,有许多大善知识曾住过这里。当时所教化的弟子,常辄数千人,极一时之盛。噶当派的教授,给当代和后世带来的影响,非常远大。西藏一切教派的学说,没有不受其影响,而加以进化的。
大师和结尊仁达瓦,一方面为了朝谒圣迹,一方面由于喜欢住在幽静的阿兰若,因此带领着无量三藏法师,一起到惹珍寺来。
冬季法会时,结尊仁达瓦为大众讲《六十如理论》和《集密五次第》等经论。大师则为大众讲《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集论》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诸大乘法。此外,大师又讲解菩萨地等所说之修奢摩他法,令诸弟子修法修行,因而有许多弟子,得到甚深禅定。
法会期间,大师为结尊仁达瓦个别讲《集密月称释》和《中观论》。结尊仁达瓦则为大师讲《中观月称释》之中观见等深细修法。
(十)重兴比丘戒律之大法会
辛巳年(1401,大师45岁)春天,大师应止公寺主却吉结布法王(chos-kyirgyal-po)之约,赴止公寺讲经,并从却吉结布法王修学“那若六法”等密法。
春末,大师回惹珍寺,偕同结尊仁达瓦赴囊孜顶(guam-rtse-sdeng,噶当派古寺,在惹珍寺附近),会晤贾乔贝桑法王,并与各寺前来此地的僧众共作结夏安居。
此时,大师、结尊仁达瓦、贾乔贝桑等三位法王,看到当时西藏佛教界中,极为混乱,逐渐脱离世尊所教示的比丘修学常轨。甚至有持大邪见的人,误认为修学密法,只要受金刚戒,就不必受比丘戒的规制。因此三位法王一致认为,若要振兴佛教,一定要淘汰末法时代的无知、邪见、疑惑等污垢,而大力弘扬清净戒律,否则绝难奏效。
修学佛法,不论是显是密,若要断烦恼、了生死,乃至成佛,全凭“清净的戒行”。戒行一旦毁缺,就像修行人所凭藉的浮囊,突然在大海中走了气一样,不但无法到达彼岸,且有葬身海底的危险。所以世尊教诫末法中的比丘,要以“戒”为师,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
由于佛陀制定戒法,分位愈高,则其戒法就愈加严密。所以修习戒律,必须由粗至细,由浅入深,如此才能坚固圆满。就以出家人来讲,应由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金刚戒,渐次增上。这意思是说,受持沙弥戒,是趣入比丘戒的阶梯与方便;受持比丘戒,是趣入菩萨戒、金刚戒的阶梯与方便。若以戒法的内容来讲,沙弥戒是比丘戒的根本,比丘戒是菩萨戒的根本,菩萨戒又是金刚戒的根本。更进一步的说,出家人如果不能受持清净的沙弥戒,就无法进学比丘戒,不能受持清净的比丘戒,就无法进学菩萨戒,乃至金刚戒。即使受持也徒具虚名罢了,根本毫无实际利益可言。
戒律虽然有显密和大小(乘)之分,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乃是比丘戒。比丘位居七众之首,又是三宝之一,因此比丘戒之殊胜,是不难明白的。比丘戒若与菩萨戒、金刚戒比较起来,犹独具特色,实有不容或缺的重要性。因此比丘戒是佛法的纲维,由戒而摄受僧,由僧而使佛法永住于世,这是佛陀制定比丘戒的根本意趣。如佛经说:“什么时候有佛的圆满比丘戒律,那时就有佛法;在戒德没有的时候,佛法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
三位法王为了振兴佛教,所以在无量海会中,为大众广讲比丘戒经。同时又将律仪中所说诸罪的名相,以及还净的仪轨,都一一加以详细的解说。
又三位法王说法时,由于言语恳挚而悲切,处处流露出护教的热忱,因此参加法会的大众,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莫不忏悔过去无知所犯的戒律。并同声誓愿,从此以后,一切举止均依止戒律而行。
在此之前,西藏各大丛林的出家众,尚不知钵具等为何物,持戒为何事。此次弘扬戒律的大法会,使岌岌可危的西藏佛教,有如旭日东升,宝炬重光;佛陀的清净仪轨,也因此而重现。如今西藏各大小道场,没有不安住于清净戒律的出家众。他们三衣钵杖常不离身,对于洒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而不慎有违犯时,也深生愧惶,谨依“出罪”律仪,立即还净。
西藏之出家众,至今能够这样谨慎守护戒律,完全是宗喀巴大师和二位法王的功劳。
这是宗喀巴大师,重倡比丘戒律之大法会。所有讲录,都存在大师的著作中。
诗曰:
“即身成就戒为师,福薄慧无毁律仪;
佛制毗尼十大益,住持圣教广弘时。”
十一、发扬圣教 著作广论
(一)阿底峡尊者现身加持
辛巳年秋初,解夏后,结尊仁达瓦回后藏,大师和贾乔贝桑法王,以及许多徒众,一起回惹珍寺。在惹珍寺,贾乔贝桑法王为大众宣讲《中观》等大论,大师则讲授噶当派之《菩提道次第》。
惹珍寺是噶当派的根本道场,寺内安奉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的圣像。圣像身量大约与人相等,塑造巧夺天工,慈颜如生,极为庄严。大师因仰慕尊者巍巍的德业,所以特地前来瞻仰。
大师在尊者圣像前,广陈上妙供品,殷勤祈祷,并发愿说:“惟愿尊者垂加持,令显密佛法日臻兴隆,光显如日,遍照一切大地,众生悉脱苦海,证得无上菩提。”
大师祈祷完毕,突然在空中,见上自释迦如来,下至南喀坚参等一切噶当派之传承祖师,现身说法,颔首慰问。
此后更为特别的是,这些传承上师中,阿底峡尊者、种敦仁波切、博朵瓦、霞惹瓦等大师,现身达一个月之久,每天为大师广传噶当派之无量教授教诫。
法会圆满当天,种敦、博朵瓦、霞惹瓦等大师,化为一道虹光,摄入阿底峡尊者的身中。随后,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说:“贤慧!你不必为此事而忧虑。今后你尽管为圣教作广大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我会时时帮助你的。”
尊者说完就不见了。
这次法会中,由于噶当派诸位传承上师的加持力,所以大师讲述《菩提道次第》,比过去更为淋漓尽致。法会大众,莫不感到无比欣喜,个个了知《菩提道次第》教授最为希有。它将一切经论教授,编成一贯之道次第,汇一切教典为一致,只要修此一法,就等于遍修一切法门了。
(二)著述菩提道次第广论
大师因专意精修《菩提道次第》之教授,遂了达《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诠释的,是任何一位众生,超凡入圣直到成佛的教授。此外,再观察因明论、弥勒菩萨其余四部论、中观诸论,以及四部密宗教典等,也无一不是修行的教授。因此,对菩提道修行的次第,生起不共胜解。
这时,贾乔贝桑法王、却吉结布法王,以及前后藏各大道场的一切善知识,殷勤劝请大师,著述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指所求的佛果…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