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歡喜。
羅追僧格法王常往還于桑主頂和那塘寺之間,每次經過後來被稱爲“劄什倫布”之地時,指著說:“我心中,常感覺根敦主巴在這裏說法。”
根敦主巴依此因緣,知道這地方是建寺的吉兆,因此于明英宗十二年(1447),以藏臣窮結巴·班覺桑布爲施主,在羅追僧格法王所指的地方(日喀則附近),開始動工興建寺廟。正建大殿時,有一天早晨,又聽到空中有婦人對他說:“此寺,當名劄什倫布。”(這是解釋上一次空行語的密意)
根敦主巴因此在全寺竣工之後,依空行母之授記,將他取名爲“劄什倫布寺”。
有一天,根敦主巴在寺前的草地上,渡衆僧海出家。這時,根敦主巴正好面對寺門,無意間仰觀寺後的高山,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景象,與在響垛所夢見的一模一樣,因而了知劄什倫布寺,將來必定昌盛。
代宗元年(1450),嘎登寺派人禮請根敦主巴繼任嘎登墀巴,他婉謝說:“我不能去,這寺剛建好就離開,基礎恐怕不夠穩固。過去我所作的事業,都爲佛法著想,今後我仍然以弘揚大師的教法爲奮進目標,所以我還是以住持此寺爲妥當。克主傑之弟法幢大師,教證功德都極爲圓滿,是繼承法位的最佳人選,你們快去請他吧!”
根敦主巴遂辭退迎請,繼續住持該寺叁十八年,饒益後藏一切有情,造就不少弘法人才。
劄什倫布寺是黃教在後藏地區最大的寺院,它和拉薩叁大寺合稱爲黃教四大寺。該寺規模也很大。全寺起初設立有吉康、夏孜、妥桑林叁大院。後又由班禅喇嘛增設阿巴之密教院。僧衆定員爲四千四百人。該寺造就人才之衆,堪與前藏叁大寺媲美。
黃教最初以四大寺爲弘法的根本,後來寺院逐漸轉盛,許多其他教派的寺院,也紛紛轉依黃教。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因而漸次流布于蒙、藏等各地。
(2)第二任墀巴堪布:賢吉祥
(3)第叁任墀巴堪布:教理海
(4)第四任墀巴堪布:智頂
(5)第五任墀巴堪布:第二世達賴僧海
(6)第六任墀巴堪布:聖教日
(7)第七任墀巴堪布:慧幢
(8)第八任墀巴堪布:不空海
(9)第九任墀巴堪布:羅卓蕾桑
羅卓蕾桑著有許多論的注解,爲劄什倫布寺研習的教本。
(10)第十任墀巴堪布:法幢
(11)第十一任墀巴堪布:法祥海
(12)第十二任墀巴堪布:福幢
(13)第十叁任墀巴堪布:桑主拔桑
(14)第十四任墀巴堪布:正海增長
(15)第十五任墀巴堪布:天王慧
(16)第十六任墀巴堪布:第四世班禅善慧法幢
劄什倫布寺自此以後,以曆代轉世班禅喇嘛爲寺主。
(六)阿裏地區之弘法
西藏西自阿裏,東至西康,最初弘揚大師教法的人,是大師之高足上·喜饒桑布(stodses-rabbzan-pop)和下·喜饒桑布(smadses-bzanpo)兩位善知識。因爲他們兩個人的名字相同,又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所以一般人常在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前,冠以表示家鄉方位的上、下以示區別。
上·喜饒桑布,阿裏人,他從宗喀巴大師學習佛法,完成之後,返回後藏阿裏一帶,在芒域(man-yul)興建達摩(stag-mo)等寺,他的侄子喜饒巴(ses-rab-pa),在阿裏修建敕色寺。自此以後,阿裏地區一些過去“上路弘法”時遺留下來的老寺,如桑噶寺、高騰金殿寺、枳敦寺、羅東寺等,均陸續改成格魯巴道場,致力弘揚大師的教法。這些寺,至今仍舊非常興盛。當時阿裏一帶的官長,都禮上·喜饒桑布爲上師。
克主傑有一位高足,名叫天王慧。他來到阿裏以後,又修營原有之北圖寺,新建巴加和立根兩寺。此後,黃教寺院或是新建或由舊寺改建,數目逐漸增多,大師的教法遂遍布于阿裏一帶。
(七)昌都慈氏洲
下·喜饒桑布,西康人,起初在色惹寺學習宗喀巴大師的教法。當盛廣賢繼任住持時,他升爲該寺的副講阿阇黎。
當時,各大寺中的無量僧衆,都依照大師的教規,嚴持淨戒,解行並重,如實修行,因此西藏一切道俗,無不歸仰贊歎。有一天,喜饒桑布因有感而發,自忖道:“我回西康之後,也應當以淨戒爲基礎,弘揚這種無垢正見和清淨的教法,以利益安樂一切衆生。”這時,菩提億大師以神通力照知喜饒桑布的心願,因此請他到自己住的房間,奉以上妙供養,並賜[纟普][纟魯]一匹,黃帽一頂。告訴他說:“今天我請你來,並沒有其他的事,只因你將急速回西康,特地向你送行。日後康地之正法,將由你來住持。”喜饒桑布聽了感到很奇怪,心中暗想:“我並沒有說“將急速回西康”這句話,爲什麼他這樣指導我
難道我不該在此久住嗎
無論如何,我應向賈曹傑禀明一切,或許他會挽留我。”
于是他疾疾趕往嘎登寺,朝谒賈曹傑,並向他說明一切。不料賈曹傑非但不留,還授記說:“如今你回西康,緣起非常好。西康有座山,名叫日窩,在那附近有你所應渡化的衆生,將來事業會很廣大。”賈曹傑說完,賜給他很多禮物,叫他急速回去。
喜饒桑布回西康昌都後,于1437年,建立慈氏洲寺(前宗喀巴大師在昌都住宿時,嘛哈嘎拉授記的地方),聚衆叁千多人,講授五部大論,饒益無邊有情。這時他才知道,原來菩提億大師之送行,是以神通力先了知也。
喜饒桑布後代又有許多徒衆,多是弘法之良材,分別在西康各地建寺弘法,大師之教法于是遍滿西康矣!
(八)阿多地區之弘法
阿多,位于西甯附近,即今甘肅、青海一帶。這裏本是一片荒漠,後來經由許多大德建寺弘揚,遂成爲堪與前藏各大寺媲美的大叢林。
(1)塔爾寺(古本寺)
塔爾寺是格魯巴六大叢林之一(所謂六大叢林,即哲繃寺、色惹寺、嘎登寺、劄什倫布寺、拉蔔楞寺、塔爾寺),座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法爾鎮。距西甯市西南二十五公裏。
塔爾寺是大師誕生時,他母親埋胎衣的地方。由于大師入藏後始終沒有回來,大師的母親本著愛子之心,遂在這裏建一座小塔。後人爲了追悼大師對整個西藏佛教的貢獻,又在小塔的基礎上建立一座十一米高的大銀塔。這座大銀塔就成了塔爾寺名稱的由來。
明嘉靖叁十九年(1560),仁欽宗哲堅參在塔前建一座小寺,取名爲“古本嘉巴林”。萬曆五年(1577)他又建立一座彌勒殿。萬曆十一年,第叁世達賴福海,因蒙古王之迎請,途經該地時,命寺院主持人宗哲堅參桑布和施主們擴充寺院。寺院僧人各建住所,並于每年正月建祈願供養法會。
塔爾寺傳承數代之後,又建講經院、密教院、醫學院和天文院,遂成爲有四大院的大叢林。
(2)慈氏洲寺
第四世達賴功德海,曾派不空法師,于阿多境內興建慈氏洲寺,立講經會,弘揚顯教法義。後又由妙音笑金剛于該寺設立密宗院。慈氏洲寺因而成爲一座顯密兼備的大寺。章嘉活佛以及土官呼圖克圖等清朝國師,都出于此寺。
慈氏洲寺第十代住持,名叫義成海,更建“睹史陀正法洲”大叢林,寺亦分四院。此寺人才海湧,所屬的子院也非常多。
(3)拉舊楞寺
妙音笑金剛因受黃河南親王之請,于甘肅夏河縣興建拉蔔楞寺。寺分顯教、密教、時輪、醫學等四院,廣弘大師之顯密無垢正法。妙音笑金剛圓寂後,弟子語自在吉祥繼紹法位,後又歸付于妙音笑金剛第二世寶無畏王。從此以後,拉蔔楞寺代代都以妙音笑金剛曆代轉世爲寺主。
拉蔔楞寺所出法門龍象,超出其他各寺好幾倍,所屬的子院,共有一百多座。如今于阿多境內,不論講經修行或弘法事業,均首屈一指,無與倫比。
元明兩代,阿多境內尚有薩迦派、噶舉派之寺院,清代時則通通轉成黃教。阿多寺院之盛,無論哪方面都不下于拉薩。尤其拉蔔楞寺,經板具全,更有許多大德之論著,是學習顯密佛法所不可或缺的法寶。所以四川、甘肅、青海、蒙古等地區修學佛法的人,紛紛到阿多學法,其熱烈之盛況,俨然與前藏叁大寺無異。
(九)黃教遍布全世界
宗喀巴大師之顯密教法最極殊勝,因此至爲難遇。清朝乾隆時,有一位蒙古人叩問第五世班禅喇嘛,請喇嘛指點他下輩子(來生)是否能生在人道中。班禅喇嘛回答說:“下一世你生在人道中沒問題。”蒙古人又請問說:“我能不能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喇嘛回答說:“可以。”蒙古人接著又問說:“我能不能遇上宗喀巴大師的教法。”班禅喇嘛沈吟了一下,回答說:“這就相當不容易了。因爲大師的教法是整個佛法的心要,見解、修法、行持叁方面都異常殊勝。也就是說,見解不墮有無二邊;修法不昏沈掉舉等;行持又能圓滿大小顯密。因此即使能遇上佛法的人,也未必能遇上宗喀巴大師的教法。”
大師的教法有如此殊勝,然而有許多未深明顯密佛法的人,卻誤以爲格魯巴(黃教)教派最大的特點,唯獨辯論、精研經論和嚴持戒律而已。殊不知大師系文殊菩薩所化現,他爲了住持正法,饒益衆生,在求學時即遍學一切顯密教法;後又經文殊菩薩親自指導,將當時西藏各個教派所傳的密法,加以妥善的整理,淘汰錯誤部分,而把各派精華融于一體,編成有系統、有次第的純正密法。此外,更于各地大道場中,成立密宗院,以作爲傳授密宗大法的場所,六百多年來,代代如是。所以格魯巴(黃教)所承傳下來的顯密教法,是全世界最正確的佛法,此乃舉世皆知的事實。
由于大師的密法傳承最正確,因此西藏、蒙古等各地,有很多甯瑪巴(紅教)、噶舉巴(白教)、薩迦巴(花教)等舊寺,紛紛自動改奉黃教,成爲弘揚宗喀巴大師教法的道場。同時更有許多各派大喇嘛,也因崇奉大師的顯密教法,而重新改學黃教。
宗喀巴大師之無垢教法,由于曆代弟子的努力弘揚,漸次由西藏,而西康、甘肅、青海、內外蒙古、中國各省…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