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迹,(前輩諸師的遺迹)
曾于涅區地中心,
足迹多次周遍行。
諸大寺院持律衆,
如蓮池中遊鵝群,
深廣正法慶宴中,
得賜善緣圍繞行。
顯密教義多妙門,
智慧明鏡全顯清,
教義須現爲教授,
多番勵此超群英。
由此力中顯密經,
要義現爲教授義,
自修並教他衆生,
諸佛同聲贊此情。
片面道中未漂行,
一座知取諸經義,
用作修行教授深,
從此恩中獲定解。
空性緣起之雙運,
中觀要扼凡庸迷,
聖師徒示正理情,
稀有教導師獲真。
修與未修空相印,(皆以空性作印證)
何時亦未成相違,(修與未修時,以空性印證都不矛盾)
耳中僅聞此妙論,
亦能摧壞生死根。
身語意之微細史,
亦成文殊懸記情,
不爲利衆之事業,(大師所作的事業無一不爲利益衆生)
佛觀亦無此緣因。(就是佛限觀察也不見有絲毫不爲利衆生的因素)
[注釋]
[1]別解脫律七種:即比丘和比丘尼兩種律儀,沙彌和沙彌尼兩種律儀,優婆塞和優婆夷兩種律儀,加近住律儀共七種。
[2]止貢·久典貢波:藏傳佛教止貢噶舉派創始人。
[3]天成五聚一體的大悲觀音像:指拉薩大昭寺中的十面千手千眼觀音像。據傳說此像天然而成,內裝一尊檀香木天生觀音像,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叁人去世時,靈識均入其中,故有天成五聚一體之稱。
[4]瑪爾巴:名卻吉洛追(意爲法慧)(1012—1097年),宋代藏傳佛教噶舉派創始人。曾叁赴印度,聽受密宗。有著名的米拉日巴等弟子多人。
[5]米拉日巴:名妥巴嘎(意爲聞喜)(1040—1123)年,宋代藏傳佛教著名的修行成就大師,從師瑪爾巴,求得密法,專心苦修,終得成就。著有《道情歌集》,弟子有熱穹巴和塔波拉傑等人。形成噶舉派中的修行派。
[6]《慈氏五論》中的後四論:指《莊嚴經論》、《寶性論》、《辯法法性論》、《辯中邊論》。
[7]中觀五論:中觀本系六論,由于所講十七種已有解釋《中論》的《入中論》,因此除《中論》外,指《破邪論》、《七十空性論》、《六十理論》、《細研磨論》、《寶鬘論》等五論。
[8]天子魔:四魔之一,指他化自在天子魔,此魔障礙佛道。
[9]煩惱魔:四魔之一,煩惱能惱亂身心,障礙菩提,故名爲魔。
[10]立大柱:瑪爾巴有四大弟子,稱四柱弟子。這裏是借用瑪爾巴所說“立大柱”,是說能繼法統如大柱般主要的弟子,或許也是指穹波特巴修土而說。這是贊揚穹波特巴如四柱弟子那樣重要。
[11]夏魯派:14世紀初,元代藏傳佛教大師、西藏著名史學家布頓大師久住于夏魯寺講學,僧徒甚多,形成夏魯派。
[12]下叁部密續部:指事部、行部、瑜伽部。
[13]窩敏:藏語譯音,意爲色界最高之天界即色究競天。系金剛持住地,亦即報身佛住地。
[14]資糧道和加行道:資糧道或稱資糧位。修道五位中之第一位。即登菩薩地以前,最初應積福慧資糧于修佛之道。加行道爲五位中之第二位。即爲入“見道”而修之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之加行。
[15]叁法衣:祖衣、七衣和五衣。又稱叁衣。
[16]紮日:西藏自治區珞隅地區一神山名。在十二世紀末,藏傳佛教噶舉派喇嘛意希多傑始說此山爲密宗勝樂金剛聖地。首創猴年朝山之例。
[17]甘珠爾:佛說經教的藏譯本,因版本不同,有分作一百函、一百零四函和一百零八函者。
[18]丹珠爾:一切譯成藏文的佛經釋論和注疏,還有部分藏族學者的著作及工藝、醫藥等類著述。
[19]上下對法:指《阿毗達摩集論》和《阿毗達摩俱舍論》。
[20]安居坐夏:佛教律製比丘于夏季雨季叁月,安居一地,足不出戶。
[21]法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宗喀巴大師以一切教證功德,首創教法之心要——說、修清淨宗規,作出偉大的利益佛教和衆生事業的情況
繼後,宗喀巴大師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前去沃卡。冬季和第二年的春季裏,都駐錫在嘎普。對沃卡的僧伽大衆講授了許多教法。之後,大師去到唉得烏惹寺中,安居坐夏,並對唉寺的僧伽大衆,講授了許多教法。對其他許多前來集會的一般俗家大衆,傳授皈依和齋戒法等,安置他們于善道中。大師在這唉寺駐錫時,閱讀到至尊米拉日巴所著的《中陰問答法類》,他對于這一不共的密宗教導,心中生起了極大的定解。于是對這一部論著,作了隆重的供養。這是出自《宗喀巴傳使具緣蓮花盛開之日》中所說。那時,大師的首要弟子察柯溫波·阿旺紮巴(意爲語自在稱)按照以前他前往康區時,應允在嘉絨地方建立一座寺廟的諾言,在昌哇的邊隅,修建了達昌寺,然後將所有情況,致書于大師。大師在複信中,訓示他應當嚴守戒律,並寫作了《道之叁要》隨函寄給他。在書信的結尾中說:
“阿旺紮巴具慧徒,
我之信教汝追蹤,
一切生中諸行願,
相應而行成佛時,
首份甘露賜汝用。”
後來,他再次致書于大師時,大師寫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隨複函附寄給他。
大師在冬季裏去到沃卡的乍東寺中,勤修甚深道(生圓)二次第合修之瑜伽。此後,大師去到精奇寺,朝禮彌勒怙主像,並在那裏想到大神變節日的大願法會,于是在十五天的時間中,不斷地陳設廣大而且莊嚴悅意的供養。同時發一偉大宏願——祈願教法與一切衆生,于現時和永久的時間中,都能獲得增長利益和安樂。據說那時,大師觀想迎請所供諸佛尊時,迎請來的東方的一切如來,都是白色的毗盧遮那身像,遍布于東方的虛空界.同樣迎請來南、西、北和上方的一切如來,依次爲南方寶生如來,西方無量光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上方不動如來等,遍滿于上下周圍的一切虛空。諸如來的身像組成如豎立的圓形帳幕,都在受用所有供物。那時,所供如來和供養人都以大樂空性合爲一體,都出現于大樂空性遊戲中。後來。大師在拉薩舉行大願法會時,也不斷地發現那樣的現象。這在勒甯巴·衮噶德勒所著《宗喀巴傳誠信之岸》中有明顯的記載。又在一切智克珠傑所著《宗喀巴密傳》以及嘉木樣協巴所著《宗喀巴傳布繪儀式》諸書中說:“大師在麥隆的甲索普興辦大願法會時,發現有同樣的現象。”顯然這是先後不同年代的兩碼事。也就是說,在先後不同兩年中,在這些和那些地方輪番作大願法會時,不斷地發現相同的現象。不必狹隘地一概而論推想是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發現過,是否在其它地方就未發現。此後,在春季裏,大師對那裏的以阿阇黎十難論師達瑪仁欽爲首的二百余叁藏法師講說了許多顯密教法。
大師在精奇寺駐錫時,有第穆圹人洛洛堅贊(意爲智幢)前來拜見,對大師生起了真佛的思想。大師也稱贊他是知業果的小沙彌。那時,大師派遣了九名聰慧的青年僧人,前往覺摩隆求學。娘布方面的許多具緣衆生心口如一地生起極大信仰,前來啓請大師。大師應請前去娘布的擋多寺,在那裏安居坐夏。並對那裏的僧伽大衆大轉*輪(即多次傳法)。對其他會衆也作了廣大的今生後世的利益事業。當大師前往娘布的擋多寺時,在一河口處,大師戴的帽子掉入河中,大師示懸記說:“我的教法傳承將會像這河流一般潮湧不斷興盛不衰。帽子停于何處,其地將有講說中觀之規興起。”如大師所懸記,在娘布的桑生崗地方,果然建立起大乘*輪寺。這是嘉木樣協巴所說的。由此看法,早期中,桑生大乘*輪寺即已大宏中觀的講說和聽受之規,是無可懷疑的。又前代流傳這樣的說法:大師在從娘布去到工布的途中,向一婦人問道:“從此前往,前面是什麼地方?叫何地名?”答說:“是辛巴塘(意爲屠夫坪)及察多塘(意爲血色坪)地方。”大師心想,這些地名不吉祥,改叫夏色搪(意爲黃帽坪)吧!在未動身之間,爲了表示緣起,將帽子及法衣的穗頭和淨瓶的外套等物放于水流中,帽子流到的地方建立了桑生寺;法衣的穗頭流到的地方,建立了穗頭寺;淨瓶外套流到的地方,建立了淨瓶噶敦山寺。又在《噶丹教法史》中說:“至尊绛伯領波(宗喀巴轉生兜率之名號)前往娘布的擋多時,帽和手杖墜入于河中。因此大師說:我的教法將如河流般的長遠。而且能除煩惱的焦渴病。尤其是手杖漂流到的那一地方,將興起講說般若波羅蜜多的寺院。帽子流到的地方,將興起講說中觀的寺院。”如大師所說的那樣,後來手杖流到山口停住,該地建立了山口寺。宗喀巴大師嫡傳弟子叁化欽波卻帕(意爲大菩薩法聖)在娘布建造了桑生崗,即大乘*輪寺。果如大師所示,是帽子流落的地方。由這一緣起,此寺大宏中觀講說之規。預言中所說法衣的穗頭和淨瓶的外套放于河流中等事,在各教法史中未有明確記載。總之,大師之帽子流到之地,建立桑生寺,此寺大宏中觀教法,在各史書中都是相同的。大師到過夏色塘地方也是肯定無疑的。現在夏色塘地方,有宗喀巴大師的寶座和足印。在這以下的一帶地方,大師雖未親莅,但是爲了宏揚教法,也作了廣大的悲心關懷和發展的緣起。
那時,本欽南喀桑波(意爲虛空賢)請俄譯師的寺廟住持人大阿阇黎衮卻楚臣說情,請大師前往吉學地方,此前已多次啓請過,這次所派的勸駕使者又已經來到。大師也有意朝谒釋迦如意摩尼像等(指拉薩大小昭寺中的釋迦佛像)。于是在那年的秋季裏,大師到吉學駐錫布達拉。大師爲桑、鄧、貢叁寺及噶、覺、樹叁寺的數以千計的叁藏法師們大轉*輪,並講授了《中觀光明論》、《毗奈耶》和《道次第》等。
第二年鐵龍年(庚辰),大師年屆四十四歲,在春季到來時,他前往噶哇東寺,爲大海般的有根器的應化衆生,極爲詳盡地講說《菩薩地戒品》、《事師五十頌》和《十四根本罪》等。他這樣做…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