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佛像、經、塔等;五十叁歲時,于大神變節日期間,在兩尊釋迦佛像[38]前,供上妙佛冠、衣裝、供物等。從初一日起,直至十五日之間,在諸尊佛像前,作盛大供養,對僧衆作承事供養,對貧窮大衆,廣作布施等廣大純潔的供施事業。前藏及邊緣地區的難以數計的衆生,都被安置于解脫和成佛的正道中。開創了與往昔印度史事相同的拉薩大願法會著名事業,是第叁大事業。
大師年屆五十九歲時,在羊年內,新建漾巴金佛殿(甘丹寺內一佛殿),並新造密集、勝樂、金剛界等立體壇城,當用珍寶新造諸像時,發現虹霓光彩,自然現出的許多稀有瑞征,作開光法事時,也發現許多稀有瑞征,並結合諸壇城倡建修供儀軌,如密續意旨而作的清淨傳統作法,成爲著名的“甘丹修供大法”。以上事業,爲第四大事業。
此外,在《宗喀巴傳嘉言集》等書中說:“至尊宗喀巴大師的修持次序是:從剛過午夜起,大師修密集自入廣法後,繼修五次第很長時間。又從天明起直至太陽出時,修能怖金剛二次第廣修法。又從太陽出後起直至上午進食之間,念誦任隨一種顯密經典約叁十頁。以五大陀羅尼爲首祭供事部、行部的許多垛瑪後,具足飲食瑜伽(密宗進食的修法)用餐時,爲諸格西和求學諸人解決著述和教義中的疑難。之後,背誦甚深叁經而作回向等,繼造小泥塔十座和無量壽佛、藥師佛、文殊、救度母等像各七尊。至正午時,就《甘珠爾》和《丹珠爾》任何一種作一次適當的談論。在著作之余,從日初偏西時起直至黃昏之間,修紅、黑閻摩、能怖叁尊、六面天等之護摩法,修大輪金剛、四臂怙主、六臂怙主等現觀供養垛瑪、回向等法,修古貢護法、獅相佛母、枳姑護法和煙黑母之垛瑪、回向廣法,以及魯哼巴傳規的勝樂自入法、勝樂五次第等法,這些都是依決定的次第而修的。此外,一日中還要念誦“啥肯劄惹”萬遍,勝樂七字真言叁千遍,“阿惹巴劄納”七千遍。即使在閉關中,也爲衆人講授顯密教法兩叁次。在說法中,也觀垛瑪而作回向,或觀修本尊。由于大師住于圓滿次第叁摩地中,不共的法行,是無量無邊的。因此,在一般共通的境界看來,也是只見大師刹那刹那中,都在不斷地作出利他的偉大事業。這是所有大地之上的聖賢大士們的天性本質,而不是一般凡俗諸人所能創造的。”以此之故,克珠瑪微尼瑪作頌說:
“我師怙主口中息,
亦能成熟衆有情,
福慧行圓他無論,(福慧已圓滿,其他更不待說了)
衆生之親前啓請。”
又關于大師所見淨相和所有懸記諸情節,在格追勒桑所著《宗喀巴傳》中說:“如過去多次所說的身、語的現見諸相中,分根識性能真實現見與修悟和夢中的意識所現見之相二者。第一種:是未獲得天眼和天耳的神通,根識性是不能見本尊佛等的身、語真相的。第二種:意識所現見中複有二者:一、自己的心境所現見;二、依外境作用而有的現相。依外境作用而有之中,又分依不順方(異品)之境相及依順方(同品)之境相二者。依順方(同品類)之境相又有二:一、出世間者所依;二、世間者所依。出世間者所依中,又分特殊相和一般相二者。這些雖有詳說的必要,但恐文繁累篇。因此,在此間僅略說一些入于智理的門徑。希具智諸人對此種情況,有所領會爲禱!”在此間也爲了使具智諸人有所應智而撰出。總的說來,即應知一切智宗喀巴大師出現的諸現相和懸記,都是具天眼和天耳的神通之境,是無垢的慧觀,完全是清淨的行境。
于此斷句處,作中間贊頌說:
寬廣莊嚴大地城(漾巴金意爲廣嚴城)
爲使衆生福善生,
于此新建寂靜寺,
空前營造決進行。
運用上妙珍寶材,
所成壇、像、佛殿等,
等同毗休嘎瑪身,(毗休嘎瑪傳爲神工)
工師技巧以建成。
爾時虹彩現佛身,
運用禅筆繪始成,
五彩光成雙運身,
除真降臨有誰能。(除佛靈識真實降臨外,其他誰也不能)
以故如現工莊嚴,
除依幻化假相外,
實際是由清淨慧,
神變莊嚴是真情。
雖是真實慧戲現,
但他眼界佛海叢,
加持再降開光法,
廣大儀軌修法中。
廣博十方一切刹,
諸佛如雲集來臨,
能依所依等無別,
來入奇觀廣無垠。
勝樂壇城之主尊,
是師現時空行衆,
供金剛歌悅師心,
戲現俱生大樂生。
文殊聽差閻摩王,
真實爲師作仆役,
由彼文殊教理成,
依他任何徒勞辛。
他者多年勤無成,
我師刹那示現中,
偉大事業無窮盡,
除佛大聖有誰能。
如是師之事業聚,
雖具無邊天眼通,
亦難盡識如我等,
欲見少分亦無能。
因此但從深海中,
取如發端小水滴,
得此善緣說少份,
知是師恩信愈增。
[注釋]
[1]叁乘和四宗:叁乘,聲聞、緣覺和菩薩叁乘。四宗,經部、有部、唯識、中觀。
[2]溫薩耳傳:格魯派由溫薩巴大師口耳相傳之傳承。
[3]聖道:是指大小乘證得見道以上的地和道。
[4]大神變節日:釋迦佛世尊降伏外六師等示現大神變的節日。宗喀巴大師在這一節日,在拉薩大昭寺中,大興供養,並發宏願。
[5]優婆離: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者。系初次結集律藏者。
[6]初次結集:佛滅後五百天大阿羅漢相會于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由阿難誦經藏結集經藏;由優波離誦毗奈耶結集律藏。亦稱第一次結集。
[7]噶當法源:是說由仲敦巴創建熱振寺,遂成爲噶當派教法發源之聖地。
[8]有緣四徒:指瑪爾巴的四大弟子,即俄·卻古多傑、楚敦·旺格多傑、麥敦·村波、米拉日巴等四人。
[9]第五世達賴喇嘛:名羅桑嘉措(意譯善慧海,1617—1682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應清帝诏赴北京,1655年受冊封賜金印,遂得正名爲西藏等地藏傳佛教之主,過問西藏政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圓寂。
[10]釋迦耶協:(明史作釋迦也失)即大慈法王——釋迦智。1409年,明成祖永樂七年,代替宗喀巴大師應诏赴北京,1414年二次入朝,受封大國師。1419年建色拉寺。系宗喀巴大師大弟子之一。
[11]輪王七寶:金輪寶、神珠寶、玉女寶、臣寶、白象寶、绀馬寶、將軍寶。
[12]八吉祥徽: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
[13]八吉祥物:明鏡、酪、長壽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黃、黃丹、白芥。
[14]叁輪:指施主、施物、受施者叁方面。
[15]舍衛祗陀林:古印度舍衛城祗垣精舍,釋迦牟尼居住之處。
[16]叁律:密乘、菩薩乘和別解脫叁律。
[17]八功德:佛書中說,聖水具有涼、香、輕、柔、清、無垢、飲之不傷腹、飲之不傷喉等八種特性。
[18]叁毒和五蓋:叁毒,貪、瞋、癡。五蓋,掉悔蓋、瞋恚蓋、昏睡蓋、貪欲蓋、疑法蓋。
[19]帝釋:叁十叁天界之主,又名因陀羅。等于漢族所說玉皇大帝。
[20]內寢侍役:舊時西藏藏王和宰官及高貴喇嘛等的臥室仆人。
[21]影勝王:佛在世時,摩揭陀國王名。亦名頻婆娑羅王。
[22]善星:善星比丘,傳說曾侍佛而起邪見者。但一切經典中無此根據。
[23]甯瑪派:藏傳佛教舊譯密乘派系名,八世紀中,吐蕃王赤松德贊時,由印度傳入西藏,蓮花生加以宏揚。此派帽尚紅色,漢族人士稱之爲紅教。
[24]天授:釋迦牟尼的弟兄,他對宗教的見解與釋迦牟尼不同。
[25]中劫:佛書說人壽由無量歲下降到十歲中間的長久時間,年數是難以計算的。
[26]噶丹聖寺:亦寫作甘丹寺。爲藏傳佛教格魯派(漢族稱黃教)叁大寺之一。1409年(明永樂七年己醜),宗喀巴大師所創建。爲格魯派祖寺。
[27]圓劫時:佛書說南贍部洲(即此世界)人享受法、財、願、樂等最爲圓滿的時代。時間爲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在此時間中有拘留孫佛(古佛)出世。
[28]五無間罪:弑父、弑母、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及惡意由佛身出血。
[29]近五無間罪:欺比丘尼、弑住定菩薩、殺有學僧伽、奪僧伽資具和拆毀靈塔。
[30]姑學:藏語譯音,衡量金銀重量的單位名稱。一姑學約市製七分多。
[31]密嚴刹土:即色究竟天,爲金剛持地,即報身佛住地。
[32]格敦珠:意譯爲僧成,宗喀巴的弟子。1447年倡建劄什倫布寺。後人追認他爲第一世達賴。
[33]伍如:吐蕃地名,指以拉薩爲中心,東至桑日,南至馬拉山脈,西至尼木,北至朗馬一帶地區。爲吐蕃四如之—。
[34]绛欽卻傑:意爲大慈法王,即釋迦耶協,明史稱釋迦也失。元1419年由他創建拉薩色拉大寺。
[35]布敦派:元代布頓·仁欽珠住後藏夏魯寺傳出的藏傳佛教一派,又名夏魯派。
[36]千股杵:帝釋手中所持的千股金剛杵,威力最大,百神畏懼。
[37]诤劫:佛書說人世間的道德、財富、享受、安樂四者之中,能具備其一的時代。
[38]兩尊釋迦佛像:指拉薩小昭寺及大昭寺內的兩尊釋迦牟尼像。
五、宗喀巴大師的一切事業中的主要事業:講說、辯論、著作叁種事業;善巧、戒嚴、賢善叁業;以及從獲得成就地位而作利益佛教和衆生事業的情況
對于這一題目,茲以提綱總說的方式來發揮,並用易知的說法,使尊卑大衆都能生起定解。當知宗喀巴大師的事業,是由具足善巧、成就二德之門,除唯一爲利益佛教和衆生而作的事業外,至于借利益佛教之名,而謀高大權位,儲集財物,占有田地和經商生利,擁有奴仆和牛馬,鎮敵護親等的企圖,不僅大師無此動機,凡是屬于大師的弟子侍眷以內的人等,也都不入于以上的那些企圖中。他的一切行爲,完全立足在諸佛所喜之道中,這並非是愚執虛構奉承之詞…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