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P8

  ..續本文上一頁身出現于多康下部(即青海宗喀)。”這裏所謂“海生金剛”即是蓮花生。在大成就者恰那多吉(意爲金剛手)所著《宗喀巴大師曆代降生史懸記》中說:“《前世轉生在克什米爾的至尊洽多哇,成爲班智達(大博士)敦約多傑(意爲不空金剛)時,你受生爲班智達瑪底壩紮,你曾前往拜谒而研習叁藏教法,並聽受一些密宗經教和求授灌頂。”這裏所說的瑪底壩紮即是在上面說的那位大德。同書中還說:“在你(宗喀巴)的前叁世時,有一名爲傑准巴的仙人出世,爾時你受生爲婆羅門女子,名叫“薩敦”(意爲地堅),具足諸功德。仙人向你傳授了許多密乘“事部”和“瑜伽部”的法門。傑准巴仙人也向你求授了許多瑜伽部法門。你前四世時轉生在印度崗迦巴達地方的傑准巴王族中,是佛寺的領頭人。爾時你名爲納嘎惹乍,在傳稱爲龍樹化身的沙彌細哇桑波(意爲寂賢)的座前求授了許多龍樹的教法,傑准巴向你也求授了龍樹的諸教法;你也向傑准巴請求傳授了《現對》諸法。”諸如此類有許多共與不共的示現化身的情況。這裏我是依自己考慮到的諸史事合一而撰出的。至于宗喀巴大師此生大部分懸記,將于下面寫出之。

  現在,爲了消除對于上述情況的懷疑和誤解,應該這樣來分析:在如上所說曆代受生那樣的事記中,有一些人將産生這樣的懷疑:在這些曆代受生中,從往昔許多新舊大德的明白事紀看來,有一些也見于其他大德的曆代受生史事中。因此,彼一切大德是否都承認其與宗喀巴大師同一心識?如果不承認是同一心識,則任何一種受生(化身)都不應說是某人與某代受生(化身)。産生這樣的想法時,應知如此這般的出生,在諸大德的曆代受生史事中,可能是很多的。那些情況是否合理,當作如是分析--當知宗喀巴大師任何一種示現,以利己來說,都是斷證功德到達究竟;以利他來說,都是如願化現而受生的。如上所說的諸大德,以一般衆生的視野來說,只能見其爲不同的各別身相;以了義來說,由于法身、大樂一味(即空樂不二)的原因,一化身示現許多大德曆代轉生的情況,這在何時也不會矛盾,而且是絕對合理的。這不僅是只就不共通之理來說的,以共通之理來說也如此。《俱舍根本頌》中說:

  “一切佛世尊,

  積福與空慧(即法身),

  行利衆生事,

  皆爲平等性,

  受生種與身,

  非其真實身。”

  這是說諸佛世尊對于應化衆生能見的視野除示現受生、種姓、身軀等各別不等的情況外,其它如示現積集二資糧(福與慧)爲平等性(言沒有不同的);證得法身之果爲平等性;以及行利益衆生的事業爲平等性,這世平等性示現,雖未真實示現諸佛同一心識,然而實際是示現同一心識。爲什麼這樣說呢?應知所謂“諸佛行利益衆生事業爲平等性”是由于某一佛作某一種利益衆生的事業,而不作某種利益衆生的事業,這樣的分別是沒有的。而是示現爲一視同仁的一體性。在衆生的視野中,則不是如此,而是示現各別不同的心識。正因爲是這樣,事實也如這樣而決定。那末,一切智格敦嘉措所著論述中說:“了義妙吉祥智慧勇識(密宗叁種勇識之一),即是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智;不了義的妙吉祥智慧勇識,即爲利益應化衆生而現起的妙吉祥本尊輪(即本尊壇城)。”類似這種說法,如說至尊妙吉祥是一切諸佛之“智”合而爲一的本體;聖觀世音是(一切諸佛之)“悲”合而爲一的本體;秘密主是(一切諸佛之)“力”合而爲一的本體。這是新舊諸宗派一致普遍傳稱的。但是這些合而爲一的情理,應如何說呢?依彼諸原由,就了義說,應說聖者叁怙主(文殊、觀音、秘密主)也是同一心識。如《迦當寶籍大寶天王本生事紀》中說:

  “彼叁怙主中,(文殊、觀音、金剛手稱叁怙主) 

  怎能成各異,

  眼觀諸衆生,

  此爲慈悲種,

  我是大悲性。

  我稱觀世音。

  叁門(身、語、意)靜妙故,

  衆生亦吉祥,

  無違妙吉祥,

  是佛大智種。

  不計千只手,

  獨勇持金剛。

  我是降難伏,

  無違金剛手,

  彼爲猛勇種。

  彼叁叁怙主,

  同類性亦真。”

  如上所說,應承認叁怙主同一心識,而且是彼叁者的化身,皆能等同(而不相矛盾)。(以次類推)其他諸佛,亦複如是,沒有不能成立之原由。

  又有一種說法是:就一般應化衆生的理解說來,只看見因心識各異而呈現的那種景象,就以爲事實也因如所見那樣而存在,還有就愚癡頑固者的思維來說,也認爲是同一化身示現許多大德的曆代轉生,這是不矛盾的。如《金光明經》中說:

  “諸佛難思議,

  如來常住身。(法身報身是常住不變的) 

  爲利有情故,

  示現種種身。”

  又《究竟一乘寶性論》(彌勒所造五論之一)中說:

  “如彼諸衆生,

  一切水器中,

  佛日之影像,

  無量頓時現。”

  這是說,好像一個太陽,照于許多不同的盛器中,所有盛器中都顯有日影那樣,一個基本化身,在不同的衆生的視野中,示現許多不同境相。不僅佛是如此,即使證得初地(歡喜地)的諸菩薩,亦複如是。《體嚴經》中說:

  “百叁摩地見百佛

  往百刹土如日行,

  淨治百衆置法門,

  佛子亦示數百種,(佛子即菩薩) 

  經百劫中現百身。”(“百”言多數)

  這是說若獲得一千二百種功德,刹那刹那(分分秒秒)間亦能示現數以百計的不同化身。至于圓滿證得斷證功德的諸大德更不待說了。因此一些大德示現于其他聖人賢士的曆代受生中,是沒有矛盾的(沒有不合理的)。至于彼諸大德不是不能示現一一化身,譬如由于雪域西藏是聖觀世音的應化刹土,往昔和現在的許多聖人賢士的根本化身,都來自聖觀世音,曆代轉生者也是同出于一源。這是人們所見聞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如果懂得如是觀察的情理,則能從被愚癡偏私鼓動的狹隘惡意的束縛中獲得解脫,而能對于諸大德,自然地生起無偏私的清淨觀念。 

  又一些人有如此的想法:那麼,憶持受生的大德,若是登地(言初地歡喜地)的聖者,或住于資糧道和加行道(五道中前兩種)的菩薩,彼之根本化身和轉生,需佛(菩薩)等前來引導,是否合理?答:對如此諸人說來,實際上佛和任何有情,我們凡夫不能知其心量,是很難下斷語的。但是實際上如果是一個未成佛的有情,怎能與佛同一心識。雖是如此,但是由各別的應化有情信解爲諸佛菩薩的幻現化身而作祈禱加持時,由于諸佛菩薩的悲心無礙的原因。(有情)得入于彼(佛與菩薩)的加持中。就應化有情方面而言,作如是信解不僅是肯定可以的,而且是必須有那樣的心行。這由依止善知識法的教誨中也能得知。就上師方面來說,由于自心是不能成爲隱秘的,自己肯定能知自己的心量。因此除與自心相適應外,如弟子所信解的那樣(視師如佛),自己也想我(爲師的)或許是那樣,而抱著現行的我慢(即自矜),這即是入于險處可怖之門!

  不僅如此,由于現今時逢劫運,僅獲一喇嘛之名,而由侍仆和施主等愚想,爲了欺騙他人,遂說(我們的喇嘛)爲某與某些最善大德的化身,而且公然排列其代數,這只不過是濁世的狂瀾本相而已,不須在此說其是否合理。但希望具有觀察力的人從分辨善、惡、中庸(不善不惡)叁者中,對此諸人,不難透知于心中。

  因此,應知至聖宗喀巴大師,確是多劫以前早已成佛,此生自身現證雙運果位[28]的聖者。從任何方面說來,(宗喀巴大師)的史事都像以手掌不能遮蓋的日光那樣(顯明)。很顯然,他是唯一的擔負起諸佛菩薩的事業重擔的一位大師。這是一切正直者共同一致的觀念所判明的定論。他不是那些僅憑一些轉生代數排列出來就成爲大聖大賢的人。由于有這些原因,所以一切智克珠傑等人所著的(宗喀巴大師)各種傳記中,僅只寫了化身根源及曆代轉生等事實(而未廣寫)。這在愚味者隨其順應的思想中,認爲日窩格魯派諸人隨自己的私願除僅說宗喀巴大師是至尊文殊的化身外。似乎沒有諸佛菩薩、本尊、上師等作爲佐證的曆代轉生史迹等。由于見到有如是諸人,我(著者)爲了利益此諸人起見,我不是僅采取傳說的故事。而是述說以成爲合理可信的經教懸記作爲佐證的一些曆代轉生史事。在此諸史事中也明白地說,有一些其他宗派的賢士大德的幻現化身諸史事,說此(他宗)史事之目的,也是由于他們不知宗喀巴大師主要是住持無傷佛意的顯密清淨教法,而且除唯一發心宏教外,沒有絲毫對自己宗派的迷戀,對他派嗔恨的意圖,他一心思念大寶教法,而作出清淨的見解和宗派史績之意義。以此,其他宗派一些人們的心中,認爲大師(宗喀巴)是一位對于他們諸宗嗔恨而作傷害者,他們如是認爲,是對聖神福田,積下了非福的罪業。因此我(著者)是爲了利益如是諸人而寫出(他宗大德的史事)的。

  斷除了如是一些懷疑之後,在這裏所說(宗喀巴大師)曆代轉生諸史事,統共寫出的有:龍種最勝如來、勝解極喜藏如來、至尊文殊、大志菩薩、寶賢菩薩、在釋迦佛世尊座前供養白晶珠鬘而發心的童子、比丘白瑪安敦、阿羅漢優波離、阿羅漢近隱、阿阇黎白瑪迥勒(蓮花生)、怙主龍樹、卓彌大師、那哇巴、魯哼巴、噶哇·枳麥窩(無垢光)、兜率彌勒座前的俄熱澤哇(菩薩光明鬘)、救護主具德阿底峽、譯師瑪爾巴、柳敦卻壩、塔波拉傑、鄧壩瑪尾生格、尼泊爾揚布地方的供施處(言供施對象)守持菩薩律儀者拉日·德洛正巴(叁藏法師)、達瑪生格、衮欽·措納哇大師。誕生于印度崗噶巴達的納噶惹乍、婆羅門女子薩敦(此女的前世爲克什彌米的班智達瑪底壩紮)等諸師。還有的懸記中說(宗喀巴)是彌勒的化身。也有的說是毗若紮那和貢巴·楚臣林波的化身的。所以上文說有七次轉生爲班智達,以及從在佛座前(發心)起至現今轉生十七次的情況,是隨應衆生應該理解的。此外在其他書中還說光是轉生爲班智達即有百次受生…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