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八講▪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涅槃,第一,它是寂靜的;第二個調柔的;第叁個它是離垢離染的,而且這個涅槃是無盡無老死的,並且“四大日月悉皆亡”的。我一個一個的說:首先,涅槃分有漏涅槃和無漏涅槃,或者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什麼叫有余涅槃?有漏的肢體、肉體沒有離開,可是已經得到了羅漢果位了,涅槃果位了,這叫有余涅槃。因爲他雖然得到了羅漢的果位,可是他沒有把所有的有漏肢體全部斷除掉,因此是有余涅槃。而無余涅槃是什麼?連我們的有漏的肢體也斷除掉了,那就是無余涅槃。這是一種說法,小乘是這樣去理解的。而大乘當中就是有余和無余,就是說你有漏所生的肢體斷除,和由無漏這個斷除的原因,是從這個角度說。

   第一,寂靜是什麼意思?是無余涅槃,是徹底的盡除掉了一切有漏之法,他就得到了無漏之果位,一點點都沒有剩下有漏之物的肢體了。所以就叫寂靜,是無余涅槃。

   調柔是什麼意思?雖然他還有這個有漏所生的肢體,有漏業力所生的肢體仍然保存著,也就是說他的身體仍然存在,但是他心中的一切煩惱以及煩惱的種子徹底的斷除掉了。也就是說完全調伏了他的心,它是有余涅槃。無論是有余涅槃,還是無余涅槃,他們兩個都離垢了。什麼叫離垢?離一切垢染、汙染,貪嗔癡慢疑等等,一切垢染已經消除掉了。無論是有余還是無余都消除了,所以說叫離垢。殃是什麼?災殃,殃就是災,災難的意思。遠離了一切災殃。還有涅槃是無盡的。爲什麼叫無盡的? 自從你證得了涅槃果位之後,你再也不會享盡這個涅槃的快樂了,涅磐的快樂,或者涅槃的果位永遠是享不盡的,所以是無盡。他不是有漏的,他是無漏的,是無盡的。無老死,一旦得到了涅槃果位之後,你再也不存在老和死了。爲什麼沒有老和死?因爲你不會生,將來你不會再生了,還會有老死?不生了哪裏去死啊?不生等于是不死。有時候涅槃就稱之爲無生,無生和無老死其實是一碼事。因爲不生他就不死,因爲不死他就更不能生了。

  爲什麼叫“四大日月悉皆亡”?有些外道說,外道的涅槃和咱們佛教的涅槃不一樣,外道說什麼?說涅槃的果位這個地方好比是雪一樣白的,海螺一樣的潔白的,或者牛奶一樣,或者珍珠的顔色一樣,或者那傘蓋一樣圓形的,他們認爲解脫的淨土好像是一個傘蓋一樣圓的,這是有的。比如伊斯蘭教它也是承認的,基督教天主教它也有一些說法,它不說是淨土而是說解脫,包括婆羅門教也有這麼一說,爲了面對這件事,否定這件事,他說:所謂的解脫即非地、也非火、也非風、也非空,遠離一切地水火風。因爲它沒有了肢體了,沒有了色受想,五蘊當中什麼都沒有了,有漏的色聲香味觸都沒有了,怎麼能有地水火風?等于是四大皆亡。因爲它沒有了觸體,沒有了觸體就沒有四大,也沒有日和月。沒有黑暗更沒有光明,對它來說,所謂的解脫就是沒有光明,也就是說它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淨土,它這種所謂的解脫的地方是傘蓋一樣,或是什麼樣,那是小孩玩的。爲什麼?它想象的解脫好像是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一樣,在某一個地方,還要跟咱們一樣去喝茶,吃酒玩樂之類,它想的這樣的一個解脫是不對的,解脫不是這個樣子。爲了否定這個,這裏就說“四大日月悉皆亡”。就遠離了它,超過它了。

  第二,以什麼樣的因,才能得到這樣的果報?修這樣解脫的果報的方式一共有七個。第一是七菩提分。用七菩提分的修法來修解脫,七菩提分法什麼時候才擁有?當你得到了見道的時候---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的時候才會擁有這個七菩提分法。這個七菩提分法是哪些呢?他這個裏面說:

   念擇法勇進,定慧喜輕安,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槃。

   由于這個七菩提分法,才能招得了涅槃的果位,那麼,既然是見道位才能擁有的,世間可不可以修?世間是可以修的。世間是從資糧道開始修七菩提分,到了見道的時候他才會證得七菩提分,你不修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前面修,而最後到了見道,和得到七菩提分是同時的。什麼是七菩提分?一是說:念。就是正知正念的念。在見道的時候自己所定的萬法自性皆空的這種勝義谛的定中,念念不忘,就是完全的安住在勝義谛當中一心不亂,它才稱之爲念。

   二是擇法。就是對萬事萬物、一切萬法以正確的智慧來抉擇它的本來面貌,它的現象的緣起和本性的皆空,就以正確的抉擇,叫擇法。

   叁是勇進。就是對修善,或者修奢摩他的禅定非常歡喜,非常的願意,也非常的精進。勇進就是精進的意思。

   四是定慧。萬法自性皆空的這種智慧所顯現的,這種性空的清淨見當中,能夠一心不亂的定住,也就是禅定,入定,定慧。這個裏面的定和慧不能夠分開講的,定慧這就是第四個了。

   五是喜。喜就是對所定的目標生起極強大的歡喜心,對輕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六是身心由于萬法自性皆空當中所入定的緣故,能生起極強大的身輕安和心輕安。就叫做身心輕安,也就是身心自如,身心自如的輕安這就是第六個。

   七是平等舍。藏文裏邊應該是平等舍,藏文裏邊是這樣的念、擇法、勇進,還有喜、輕安、定、還有平等舍這樣比較好,那漢文裏面它就沒有這樣了。漢文和藏文有比較大的出入,這個裏面恐怕能夠帶平等舍的真沒有。七菩提分另外的一個名字也叫做七覺知,在許多經典裏面平等舍的那個舍,它是七覺知當中之一的,宋朝的大德達摩所翻譯當中也是講到了平等舍,唯獨在義淨法師的這個裏邊他就缺了這個字,所以說如果說這裏要加字的話,應該叫定慧、輕安、舍或者定慧行舍,我估計應該是定慧行安舍,這樣比較好一點。安就是輕安的意思,舍就是平等舍。如果你把前面的輕安的輕去掉,後面加上舍,那七菩提分法就是具足了。如若不然我們就只找到六菩提分法,就找不到七菩提分法了,把輕安改爲安舍。這樣的七菩提分法能招來美妙的涅槃的菩提果位。因爲七菩提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就可以得到美妙的涅槃的菩提果位,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爲什麼說念是菩提分法?就是說由于內心所念的緣故可以達到從此不退轉,所以說它就是念菩提分法。因爲這樣不同的一切是我執,就能夠達到通達,所以說如同轉王*輪,輪子,輪車可以讓你從沒有到達戰場,就能到達戰場的作用一樣。在《天王莊嚴經》裏面也是這樣說的。其中的智慧就是說擇,就是擇法自知。擇法自知爲什麼是菩提分支?因爲見道當中的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本質上就是能夠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的本性,所以它是菩提分。這個就是說,如你騎著大象去消滅敵軍一樣,由于這樣的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就能夠消滅一切明顯的所知障,或者明顯的一切執著,我執和法執。勇進爲什麼是菩提分法?因爲一旦有了勇進之後,你到達得非常快,好比有了寶馬一樣,這個寶馬就是輪王七寶裏面不是有嗎?輪王還有大象王、駿馬寶、金輪寶,這好比是駿馬寶。就如駿馬寶是最快的速度能夠到達四海的邊地一樣,由于精進的緣故,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證得無上菩提果位,所以它就是菩提分法。喜,爲什麼是菩提分法?喜爲善法的歡喜,是內心感到很舒暢,或者感到很歡喜,比如說一個如意寶讓國王感到很滿足,就和這個很歡喜一樣。自己的內心的法的這種修行,能夠日益增強,或者感到非常的歡喜,所以增長法的光明故,能夠生起恒常的歡喜。身輕安和心輕安就是能夠不退轉到煩惱當中,因爲它就能斷除一切煩惱散亂之心,這好比是玉女寶,就是國王的王妃讓國王安心快樂一樣,讓自己到達脫離一切障礙的身輕安和心輕安的解脫的果位。定慧爲什麼是菩提分法?他不會讓你受到任何一個煩惱,貧乏,因爲它可以讓你得到一切善根、非常富有的。好比是輪王七寶中的將軍寶,但是這個不是將軍寶是士卒寶的意思。因爲輪王七寶裏邊也有士卒寶也有人說將軍寶,這兩個是可以選擇的,而這個裏邊說的是士卒寶,由于你有了很多錢,或者施主,或者你的管家,財寶具全了,你願意做什麼,就可以作什麼。你的善根從不會被貧乏,貧窮所煩惱。平等舍爲什麼是菩提分法?因爲沒有了平等舍,你可能生起不平等的心,因爲不平等的心,你可能對所愛之物産生貪欲,當你失去的時候就會很不高興,不滿足,或者難受和痛苦。所以,一旦有了平等舍之後,你就遠離貪心、遠離不滿足和不愉快,由此遠離諸煩惱。所以這好比是大臣寶,掌控四大軍隊的大臣,根據國王所需求的譬如領土擴張,或者國富民強等要求,它都能夠像賢能的大臣一樣讓他滿足。一旦有了平等舍之後,就永遠可以安住于遠離貪心,遠離不愉快之心的平等舍當中。七菩提分法跟這個輪王七寶是對稱的,對應的。這就是到達涅槃果位的主要的資糧,所以說你應該修,能招妙涅槃。

  下面他就講奢摩他和智慧雙修的方式,就能證得涅槃的果位。爲了說這個道理他下面講的就是奢摩他,就是禅定和智慧定慧雙修的內容;

   無慧定非有,缺定慧變溺,若其雙運者,有海如牛迹。

   這兩個很重要,他說如果沒有了智慧,不可能生起一個斷除六道輪回的根源的一個有力的禅定。在這個問題上,仁若瓦大師和我們不完全一樣,雖然他是宗喀巴大師的師傅,但是在性空正見的問題上,宗喀巴大師由于拜文殊殊菩薩爲師,所以在文殊菩薩那裏所授的教授使得他有獨有之處。當時仁若瓦大師知道了宗喀巴大師見到了文殊菩薩,而且隨時都可以從文殊菩薩那裏問問題之後,專門寫書信讓宗喀巴大師把仁若瓦大師他自己所沒悟到的中觀的思想和性空正見方面的問題問文殊菩薩。結果宗喀巴大師問了文殊菩薩,把文殊菩薩給他所教授的寫下來之後再送給仁若瓦大師。送的這…

《親友書講記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