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來了,才會有老死,如果沒生,也不會老,也不會死。所以,這叫十二緣起支。這四句話雖然很短,但說明的內容是很深奧的。
前面講的愚,即愚昧。既然是行和識就得了,爲什麼我們還講愚昧?要是我們不愚昧于事物的本來面貌,就不會對事物産生貪心和欲望之心,更不會在識體的農田當中,種下善、惡和無記叁種業力的種子。這些都是誰種的?就是愚昧和無明的心,不明白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把一切現象當真的這種愚蠢的心。所以說愚、業、愛這叁個是爲什麼我們一生下來,就有這五蘊的主要原因。雖然自性是空的,但自性並不會破壞因爲愚昧而導致的造業;因爲造業,最後産生貪欲;因爲産生貪欲的愛,才會産生有;因爲有,産生名色;漸漸到老死的結局如何來的,我們現在就明白了吧!所以,如果你真的不想生,也真的不想有這個有漏痛苦的非樂、非淨、非常、非我的五蘊,若你不想讓它存在,你非要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的自性皆空,或者你再也不在識體的農田裏種下善惡業力的種子,因爲農夫被殺掉了,誰去種種子。因此,我們要殺掉愚昧的農夫。
第叁,勸說斷除違緣叁行之理。剛才是順緣,現在是違緣。違緣總共有叁個。如果願意解脫生死輪回,到達永久安樂果位的人,應該斷除墮入生死輪回當中的一切因緣。要斷除這一切違緣,就要斷除最爲主要的叁個惡緣。這叁個惡緣是什麼?藏文中說:
戒禁見身見,及毗織吉蹉。應知叁種結,能縛木叉門。
這叁個見的束縛應該斷除。第一是戒禁見,就是不應該受的那些不好的,或者令自己今生乃至來世,帶來一切痛苦根源的顛倒的戒律。比如說苦行、身上紮釘,或者跳入火坑當中而認爲是解脫等一切邪惡的不應該行的苦行的戒。這就是最可怕的一個束縛自己,或者不令自己脫離輪回的最根本的因緣之一。把它看成是最主要的戒,尤爲可怕。龍樹菩薩曾經這麼說過 “若行入險道,行走顛倒路,男人身是主,無邊生福身,煩惱纏縛身,長時苦中行”。
哪些是屬于認爲的苦行,這裏有個這樣的偈子:
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 段隨它,已非行利益。
第一,戒禁取見。就是說如果持通過種種歪門邪道所說的苦行等不應受的損害自己又侵害他人的邪戒,不但不能脫離輪回苦,而且反造諸多痛苦之因,所以不應把這些應該嚴格禁止的戒律作爲解脫道,那是完全是顛倒的。這個邪戒見,是把一切邪見和惡見視爲正見,佛在經典裏尤其禁止損他也損己的折磨身體的苦行等戒。
第二,身見。把自己的身體所攝的色受想行識等,我及其我所的現象視爲實有,視爲自性,視爲自有、永有這種我執和法執,就是身見。特別是我及我所的這種執著,不能了達我及我所等如夢如幻自性體空之理,而把這個是我及其我所擁有的身色受想行識等視爲實有者。身見也叫壞聚見。
第叁,毗織吉蹉。藏文的意思是對解脫和涅槃産生懷疑。就是懷疑究竟有沒有解脫,懷疑究竟有沒有解脫的道,由于懷疑,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解脫道。所以,有大的阻礙。
爲什麼將這叁個作爲解脫的最大阻礙?我們做個比喻,一個人不願意走,一個人走錯路,一個人懷疑這條路對不對,這就是到達目的地的最大障礙。同樣,由于壞聚見和身見的緣故,就會不願意走,不願意脫離輪回,認爲現在是滿好的,或者認爲我和我所等是實有、永有的。所以,他就是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等。由此他必然對所遇之物産生貪欲,所不遇之物産生嗔恨等等,因而在六道輪回當中輪轉。也就是放不下任何輪回的福樂,使人放不下輪回之心,對輪回的榮華富貴等有極其強烈的貪欲之心,這是不願意走的例子。第二,走錯道,就是禁戒,或者顛倒的、邪門歪道的修行。雖然認爲是解脫道,可是走錯了路。所以,不但不會得到解脫,反倒可能走到你意想不到的一個方向,無法到達目的地。第叁,懷疑。懷疑正道和清淨的正道的原因。就是無法義無返顧的前進。所以你要了知這叁個,因此,要消除這叁種結。
所以,“能縛木叉門”就是把解脫看成是一座城市,那麼要到達解脫的城市,卻被這叁種結阻擋在解脫城門之外。木叉門就是解脫門之意。這裏的木叉不是理解爲律藏的別別解脫戒,而是輪回的解脫,“令他解脫故,稱爲別解脫。”因爲別別解脫就是解脫。宋朝的《親友書》是這樣說的:“身見禁取疑,是叁障解脫,聖慧開脫門,自力不用它。”
第四個順緣是學習叁學,戒學、定學、慧學。學戒、定、慧叁學,別人幫助你是沒有用的,只有自己幫助自己,才能夠脫離苦海到達佛陀果位,下面說的就是這個:
解脫終依己,不由他伴成,勤修聞戒定,四真谛便生。
這句話也是很重要。什麼叫解脫?就是不再被煩惱障和所執障所捆綁。那麼靠誰呢?靠自己,不依靠他人,因爲別人沒有辦法幫上你什麼忙。當然了,上師給你講經說法是讓你明白,但是你一旦明白了解脫道之後,是不是能達到解脫的路,那就靠自己了。別人沒有辦法幫你修的,就連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幫你修,只有你自己修煉,才能達到自己的解脫。所以,他就說了“不由他伴成”。沒有任何一個夥伴能幫你辦成這個事情。那怎麼辦?“勤修聞戒定”,你應該勤修,一是聞佛法,二是修戒學,還要修定學。如何去努力?佛經說,到達解脫的方法就是聞和思了之後,修煉才是唯一的解脫之道。首先,基礎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堅固的脫離輪回之苦、不貪圖任何輪回榮華富貴、一心想脫離輪回的出離心,由此根據自己的情況,受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七種別解脫戒當中的一種戒律。我們爲什麼要經常受皈依叁寶的居士戒?因爲大部分在家弟子,比較適合做居士,優婆夷或優婆塞,所以,就受這個戒。女的要受比丘尼戒、沙彌尼或式叉尼,男的要受沙尼或比丘戒。因此,以和二谛相同的一切經典都要聞思,對所聞和所思的內容,一心不亂的去修禅定和修心。如何修?修的所緣境應該是苦聖谛、集聖谛、苦集滅聖谛、苦滅道聖谛這四聖谛。但是你要修四聖谛,也有兩個方面:一是俗谛的修法,一個真谛的修法。從俗谛的角度,四聖谛十六法的方式來修煉,勝義谛的角度,四聖谛的自性皆空的修法來修,即要修俗谛的一切修法,也要修真谛的一切修法,這樣你才能得到無上無上正等覺的佛陀果位。所以“四真谛便生。”
一切佛法的修行沒有一個不包括在戒定慧叁學當中,爲了說明這個,他說:
增上戒心慧,茲學可常修,百五十余戒,鹹歸此叁攝。
何謂增上?外道也有戒定慧叁學,因爲這個名詞好像是印度的一個共同名詞,不只佛教有,別人也有,正像中國的道家和佛家也用同樣的名詞一樣。那麼怎麼區分佛教的戒學、定學、慧學?用增上二字區分: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爲什麼這裏說心學?我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說過,許多佛經裏說戒定慧叁學,也說戒心慧叁學,心和定是一個內容,沒有區別。增上戒學是什麼?爲涅槃而所回向的,斷除七種的本質或者一切戒學能夠生起聖道的共同緣;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等所生起的增上心學,能夠斷除我執和法執的,生起性空正見智慧的慧學,這叫戒定慧叁學。這叁學是到達解脫最完整的、最全面的和不顛倒的方法,因爲戒學把衆生的相續沒有成熟的,通過戒學的方式來約束讓它成熟起來,能夠通過心學的禅定修法,可以把貪嗔癡慢疑等降伏,也就是鎮住它,用慧學可以把一切貪嗔癡慢疑等連根拔起,連種子都沒有了。所以,通過相續成熟,斷除一切煩惱,然後連煩惱障和所執障的習氣等根除這種方式方能得到解脫,而且先從戒學,再從定學或心學,然後慧學,一定要戒定慧叁學。什麼是“百五十余戒”都要“鹹歸此叁攝”?別解脫戒有很多,如四根本戒、叁十斷除戒、九十個[做]戒,分別忏悔自己和一百一十二個的戒。不僅如此,實際上也包括比丘的二百五十叁條戒和比丘尼的叁百多戒,或者沙彌、沙彌尼的戒律等等。因此,我們要學戒定慧叁學。
下面就要護身,就是要常念護身。
《親友書講記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