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五讲▪P4

  ..续本文上一页下来了,才会有老死,如果没生,也不会老,也不会死。所以,这叫十二缘起支。这四句话虽然很短,但说明的内容是很深奥的。

  前面讲的愚,即愚昧。既然是行和识就得了,为什么我们还讲愚昧?要是我们不愚昧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就不会对事物产生贪心和欲望之心,更不会在识体的农田当中,种下善、恶和无记三种业力的种子。这些都是谁种的?就是愚昧和无明的心,不明白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把一切现象当真的这种愚蠢的心。所以说愚、业、爱这三个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有这五蕴的主要原因。虽然自性是空的,但自性并不会破坏因为愚昧而导致的造业;因为造业,最后产生贪欲;因为产生贪欲的爱,才会产生有;因为有,产生名色;渐渐到老死的结局如何来的,我们现在就明白了吧!所以,如果你真的不想生,也真的不想有这个有漏痛苦的非乐、非净、非常、非我的五蕴,若你不想让它存在,你非要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的自性皆空,或者你再也不在识体的农田里种下善恶业力的种子,因为农夫被杀掉了,谁去种种子。因此,我们要杀掉愚昧的农夫。

  第三,劝说断除违缘三行之理。刚才是顺缘,现在是违缘。违缘总共有三个。如果愿意解脱生死轮回,到达永久安乐果位的人,应该断除堕入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因缘。要断除这一切违缘,就要断除最为主要的三个恶缘。这三个恶缘是什么?藏文中说:

  戒禁见身见,及毗织吉蹉。应知三种结,能缚木叉门。

  这三个见的束缚应该断除。第一是戒禁见,就是不应该受的那些不好的,或者令自己今生乃至来世,带来一切痛苦根源的颠倒的戒律。比如说苦行、身上扎钉,或者跳入火坑当中而认为是解脱等一切邪恶的不应该行的苦行的戒。这就是最可怕的一个束缚自己,或者不令自己脱离轮回的最根本的因缘之一。把它看成是最主要的戒,尤为可怕。龙树菩萨曾经这么说过 “若行入险道,行走颠倒路,男人身是主,无边生福身,烦恼缠缚身,长时苦中行”。

  哪些是属于认为的苦行,这里有个这样的偈子:

  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 段随它,已非行利益。

  第一,戒禁取见。就是说如果持通过种种歪门邪道所说的苦行等不应受的损害自己又侵害他人的邪戒,不但不能脱离轮回苦,而且反造诸多痛苦之因,所以不应把这些应该严格禁止的戒律作为解脱道,那是完全是颠倒的。这个邪戒见,是把一切邪见和恶见视为正见,佛在经典里尤其禁止损他也损己的折磨身体的苦行等戒。

  第二,身见。把自己的身体所摄的色受想行识等,我及其我所的现象视为实有,视为自性,视为自有、永有这种我执和法执,就是身见。特别是我及我所的这种执着,不能了达我及我所等如梦如幻自性体空之理,而把这个是我及其我所拥有的身色受想行识等视为实有者。身见也叫坏聚见。

  第三,毗织吉蹉。藏文的意思是对解脱和涅槃产生怀疑。就是怀疑究竟有没有解脱,怀疑究竟有没有解脱的道,由于怀疑,就根本没有办法修解脱道。所以,有大的阻碍。

  为什么将这三个作为解脱的最大阻碍?我们做个比喻,一个人不愿意走,一个人走错路,一个人怀疑这条路对不对,这就是到达目的地的最大障碍。同样,由于坏聚见和身见的缘故,就会不愿意走,不愿意脱离轮回,认为现在是满好的,或者认为我和我所等是实有、永有的。所以,他就是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等。由此他必然对所遇之物产生贪欲,所不遇之物产生嗔恨等等,因而在六道轮回当中轮转。也就是放不下任何轮回的福乐,使人放不下轮回之心,对轮回的荣华富贵等有极其强烈的贪欲之心,这是不愿意走的例子。第二,走错道,就是禁戒,或者颠倒的、邪门歪道的修行。虽然认为是解脱道,可是走错了路。所以,不但不会得到解脱,反倒可能走到你意想不到的一个方向,无法到达目的地。第三,怀疑。怀疑正道和清净的正道的原因。就是无法义无返顾的前进。所以你要了知这三个,因此,要消除这三种结。

   所以,“能缚木叉门”就是把解脱看成是一座城市,那么要到达解脱的城市,却被这三种结阻挡在解脱城门之外。木叉门就是解脱门之意。这里的木叉不是理解为律藏的别别解脱戒,而是轮回的解脱,“令他解脱故,称为别解脱。”因为别别解脱就是解脱。宋朝的《亲友书》是这样说的:“身见禁取疑,是三障解脱,圣慧开脱门,自力不用它。”

  第四个顺缘是学习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学戒、定、慧三学,别人帮助你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帮助自己,才能够脱离苦海到达佛陀果位,下面说的就是这个:

  解脱终依己,不由他伴成,勤修闻戒定,四真谛便生。

  这句话也是很重要。什么叫解脱?就是不再被烦恼障和所执障所捆绑。那么靠谁呢?靠自己,不依靠他人,因为别人没有办法帮上你什么忙。当然了,上师给你讲经说法是让你明白,但是你一旦明白了解脱道之后,是不是能达到解脱的路,那就靠自己了。别人没有办法帮你修的,就连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帮你修,只有你自己修炼,才能达到自己的解脱。所以,他就说了“不由他伴成”。没有任何一个伙伴能帮你办成这个事情。那怎么办?“勤修闻戒定”,你应该勤修,一是闻佛法,二是修戒学,还要修定学。如何去努力?佛经说,到达解脱的方法就是闻和思了之后,修炼才是唯一的解脱之道。首先,基础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坚固的脱离轮回之苦、不贪图任何轮回荣华富贵、一心想脱离轮回的出离心,由此根据自己的情况,受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七种别解脱戒当中的一种戒律。我们为什么要经常受皈依三宝的居士戒?因为大部分在家弟子,比较适合做居士,优婆夷或优婆塞,所以,就受这个戒。女的要受比丘尼戒、沙弥尼或式叉尼,男的要受沙尼或比丘戒。因此,以和二谛相同的一切经典都要闻思,对所闻和所思的内容,一心不乱的去修禅定和修心。如何修?修的所缘境应该是苦圣谛、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这四圣谛。但是你要修四圣谛,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俗谛的修法,一个真谛的修法。从俗谛的角度,四圣谛十六法的方式来修炼,胜义谛的角度,四圣谛的自性皆空的修法来修,即要修俗谛的一切修法,也要修真谛的一切修法,这样你才能得到无上无上正等觉的佛陀果位。所以“四真谛便生。”

  一切佛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包括在戒定慧三学当中,为了说明这个,他说:

  增上戒心慧,兹学可常修,百五十余戒,咸归此三摄。

  何谓增上?外道也有戒定慧三学,因为这个名词好像是印度的一个共同名词,不只佛教有,别人也有,正像中国的道家和佛家也用同样的名词一样。那么怎么区分佛教的戒学、定学、慧学?用增上二字区分: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为什么这里说心学?我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许多佛经里说戒定慧三学,也说戒心慧三学,心和定是一个内容,没有区别。增上戒学是什么?为涅槃而所回向的,断除七种的本质或者一切戒学能够生起圣道的共同缘;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所生起的增上心学,能够断除我执和法执的,生起性空正见智慧的慧学,这叫戒定慧三学。这三学是到达解脱最完整的、最全面的和不颠倒的方法,因为戒学把众生的相续没有成熟的,通过戒学的方式来约束让它成熟起来,能够通过心学的禅定修法,可以把贪嗔痴慢疑等降伏,也就是镇住它,用慧学可以把一切贪嗔痴慢疑等连根拔起,连种子都没有了。所以,通过相续成熟,断除一切烦恼,然后连烦恼障和所执障的习气等根除这种方式方能得到解脱,而且先从戒学,再从定学或心学,然后慧学,一定要戒定慧三学。什么是“百五十余戒”都要“咸归此三摄”?别解脱戒有很多,如四根本戒、三十断除戒、九十个[做]戒,分别忏悔自己和一百一十二个的戒。不仅如此,实际上也包括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多戒,或者沙弥、沙弥尼的戒律等等。因此,我们要学戒定慧三学。

  下面就要护身,就是要常念护身。

  

《亲友书讲记 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