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四講▪P5

  ..續本文上一頁裏邊沒有出現愍衆生這句話,可是,有一個跟他相關,熟練或者猛力,猛力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這裏邊所說的猛烈心,對惡來說是煩惱猛烈者,對善來說是菩提心廣大等,對一切衆生悲憫等等,也從這個角度說的話還是可以的。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由于他前先把五善行,反以說悲憫是自然合理的,如果把這個善惡,用藏文的偈頌方式來說,這句話就不合理了的,就是因爲對惡,談不上悲憫,是煩惱而然的,大概是這樣,這就是這個偈頌的解釋。所以,我們應該行大善,斷除一切大惡,而精進勤奮修行。總之,他就說你做衆多的不善者,行善極其少的時候,不應該不懼怕,應該恐懼才對。但是,你如果行廣大善,而做惡者略少,你就是不用怕,就是說不應該怕行善,而應該怕作惡。爲了說這句話,下面這四個就解釋這個意思:

   雨鹽堿少水,豈若瀉江池 ,

   縱令微罪業,善大殄應知。

  如果將少量的鹽,放在極少的水裏,水會變得很鹹,但是,如果把少量的鹽放在江河或者池塘裏邊,是不會變鹹的。同樣,如果你具有前面所說的善惡的對治力,還有悲憫衆生等等,具有這五個特征而行善的話,即便有微小的罪業,也沒有辦法征服大善,或者被消除掉。同樣,反過來,如果我們行善很少,那麼即使是少量惡業,也能夠把我們這個微小的善,能夠征服消除,能夠影響。而大善對小量的惡而言,小的罪業是沒有辦法決斷,或者斷除掉大善。但是,如果善心是微小的話,那就隨便可滅掉。

  仁德瓦大師對此是怎麼解釋的呢?就是說將少量的鹽,放在少量的水裏邊,能夠使水變鹹;但是放在大河、大江當中,就無法變成鹹的。同樣,少量的罪業,沒有辦法改變或影響大的善,或者徹底斷除;但是,如若善小的話,他就能夠斷除善。因此,我們應該行大善,不應行小善,何爲大善,就是行善得要有連貫性,說是恒常修。

  因此,行善從行爲當中要有連貫性,恒常性。從動機當中,要有大慈大悲心,爲利衆生而行善,不要爲自己而行善,要有廣大的心。對治力當中,一切惡要以四力忏悔罪障,而不要放松對治力。再有,就是對父母、上師、阿阇黎等有恩者和對叁寶和羅漢等勝功德者,行供養、隨喜、求轉*輪、求住世間等等善行,如是行者,方能夠行大善,所以應該如是行大善。

  第六,爲斷除五障,而講此頌,說嗔掉等五個是生起禅定,或解脫的最大障礙,應該斷除,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說:

  嗔掉舉惡作,惛睡欲貪疑,

  如斯五蓋賊,常偷諸善利。

  是說應該斷除偷一切善的這個盜賊。首先解釋“掉”,掉是對自己所愛之物,産生強烈欲望。接下來是“舉”,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惡産生非常強烈的興趣。比如說念著“過去我在打獵的時候怎麼好,怎麼殺的、吃的”等等,老是念想這些事,然後使自己心中想起這些,心裏邊覺得太好了,如若現在沒有産生這種強烈後悔,這就是“舉”。下一個就是“嗔”,對自己心裏不悅之物,發自內心的産生怒心和嗔恨心,就是嗔。“惛睡”,惛和睡是兩碼事,其中的“惛”是心非常的愚昧、非常的迷糊,由于內心不再往外想,內心裏面非常愚昧的黑暗。由于沈睡的原故,不自覺的就進入沈睡。然後就是貪欲,欲貪就是對自己的吃的、穿的、美色等等非常強烈的貪欲的這種心,或者欲望。然後是“疑心”,就是對解脫道産生強烈的懷疑心。這樣就是五個,爲什麼多出來一個?因爲其中的掉舉和惡作是動搖,是相同的,把他們列爲動搖當中,掉舉和惡作列爲一個;嗔是第二個;然後惛和睡兩個因爲都是愚昧而致的,這兩個算是一個;加上貪和疑,這樣就是五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掉舉和惡作的來源是對自己的親屬産生強烈的欲望,所以動搖心和掉舉心是相同的,所以掉舉和惡作是一個。差不多是一樣的;第二個就是惛、睡兩個,就是因爲不明朗、黑暗或迷惑的原故,就可以把他列爲一個。另外,惛睡的主要原因就是吃得太多,人就會沈沒,就會惛睡;或者,吃得太少,也會惛睡等等。産生惛睡的原因算是一個,這是在《俱舍論》中的一種說法。

  爲什麼一定要斷除掉五蓋賊?因爲這些是修戒學、定學、慧學的阻礙,比如其中的貪欲或欲貪,還有一個嗔恨,他能夠對戒學、對生起戒波羅蜜産生極大的阻礙,因爲對所欲之物産生強烈的欲望,故無法守清淨戒律,即便守了清淨戒律之後,無法堅守住戒律圓滿。惛睡也主要是禅定的障礙,因爲他一旦入定的時候惛睡,就無法得到如法的禅定。掉舉和惡作是能夠令自己生起正確的智慧的主要障礙,對戒定慧都是阻礙的,其中有懷疑或者疑心,他是即對戒定慧叁學都能妨礙,尤其是對禅定的智慧産生非常強烈的妨礙,因爲他要得到止觀雙運的叁摩他的最大阻礙,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因此,這個五蓋賊,他會常常偷去一切廣大善的利益,所以應該去掉它。

   有五罪勝法,信勇念定慧,

   于此應勤習,能招根力頂,

  這裏邊說的在加行道的當中,這個五力、五根、十力廣大修行之力是這樣的,前面說的這些是該斷除的一切違緣和障礙,第二講的是脫離輪回,到達永久安樂果位之力,那麼這個就是解脫輪回苦,到達永久果位和相應的法是什麼呢?有五個,一是信仰,二是精進或者勇,還有正念,還有一個是正定或者禅定,還有一個是智慧,這五個是最爲重要的五法。勤修這五個,因爲這樣,能夠得到十力根極其這個定等等,這個加行道當中的一切法。首先我們先看看信,這個裏邊所說的是最殊勝的法當中有信,堅定的信仰正行能起到什麼作用?信仰對苦集滅道的四聖谛的解脫法,産生非常堅定的,信解,或者定解信,産生非常強烈的這種信任,或者相信,他就會使一個行者遠離輪回苦,到達永久果位,首先你要深信不疑,能夠可以離苦,也可以得樂,到達永久果位的涅槃,要若達到這個,最爲主要的基礎是什麼?那就是信任有四聖谛,及其俗谛和真谛等等的一切道理。但這裏說的谛,可能指的是這個四聖谛,因爲苦集滅道四聖谛,那是脫離輪回,到達永久果位一切大小乘法的法則,或者一切大小乘法的法則就是四聖谛,那麼對面的信任是第一個,能夠到達無上果位的基礎。第二是勇,就是精進。雖然你相信有涅槃果位,也相信四聖谛乃是唯一的顛倒的到達涅槃果位的法,但是若你對他不産生歡喜心,不産生興趣,不産生強烈的悅之感的話,可能不會修,所以說要起精進心,精進心就是歡喜行善,就是喜于修善乃是精進,所以,勇不是因爲不怕死、不怕行而勇,而是特別喜歡行,這樣的一個勇敢精進。

  

  

《親友書講記 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