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四讲▪P4

  ..续本文上一页远离一切正知、正念。为什么?这正知正念那好比是一个必须过的通道,但是过完之后他就必须要抛弃掉。所以,达到了第八住心的时候,就要不作行,先要作行。作行用来干什么?先用正知、正念来作行,然后不作行,那不作行就全部都失掉了,也就失掉了分别心,而进入清净,而且这个时候连苦受和乐受的感觉也没有,非苦乐受,就是完全进入了一心当中,一切感受,一切分别心就全都远离。一心境,就是把你所有的心安住在这个所缘境当中。这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在这里有个很细微的区别,比如,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其实只要到达了身轻安和心轻安以后,一般的心,大的心,在大的状况下是不会有任何的掉举和沉默的,这些是不会有的。但他这里面还有细微的很多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说,我们得到身轻安和心轻安的时候,感觉特别特别的快乐,特别的欢喜,又特别的有乐受,由于乐受而十分欢喜,而且享受乐受的这种强烈的对禅的贪欲是有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实际上虽然不贪欲界的色受想行识,然而他还是贪禅乐,享受禅乐,并且有寻思,有粗分别心的寻和细分别心的思,对禅乐的粗和细的分别的寻和思仍然是有的。因为有了这个之后实际上虽然他的心大致是定的,可是细微心仍然是有很多的这种分别心,细微的分别心是有的,正因为如此禅定的同时,其实也可以观察,在甘丹大手印法里面也会讲到这件事情。他是怎么说的?他是这样说的:“如同在纯净的水里边小小的鱼儿,到处自由自在的转动一样,把自己的心大的状况入定在潜底下,用细细的思维来分别地观察我的所在”。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心的大的空间定的时候,细微的思维之所以能观察我,说明实际上他并不是完全入定的状况,而是在半定和半不定的状况下。比如说我们作观察修,实际上观修菩提心就是我们的一般的观察修,但得到了止观章的观察修的时候,那就已经不是一般的观察修了,而是在心的大的状况的定中,用细微的思维观察其中我和法的这种真相或者自性,如若什么也没有找到,就在一切落空的时候,在落空的状态下入定,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在这个里边,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第一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是有寻思的,在这里是有对乐受的寻思。第二禅的时候寻思就没有了,可是喜还是仍然有的,喜就是欢喜,得到乐受,他不是特意去用分别心来寻找乐受,而是由于禅乐而得到这种快乐的欢喜心。第三禅的时候欢喜心没有了,但是有乐受。达到了第四禅的时候,连乐的感觉都没有了,完全是入定。我可打个这样的比方,比方说我们看某一本书的时候,看不太入神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不但有这个看书的状态,而且希望看书的同时有一个很轻松的音乐在陪伴着,这个时候的看书是对它有特意的寻思。然后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有特别的对音乐的追求,或者放这个音乐,放那个音乐的念头,不放他也肯定没有特意去做的这种想法,因为他看书太入迷了。但是当他听到了好听的音乐,看书的时候由于听到了好听的音乐,而内心起强烈的欢喜心这是有的。不可以去选择什么,但是还是有欢喜,因为听见这个好听的音乐心里真高兴,听这个也挺好,但心没有去找。第三个阶段就好像是看书的时候,打个比方这不是禅定,在之后会有什么?连离苦和不高兴都没有,但是有快乐的感受。这种音乐他本身的性质好听。好听是好听,但是没有,只是感觉这真是好听,他太欢喜这没有,但是乐的感受是有的。等到真正的特别入迷的时候,在你身边跟你说话,你都听不着,晃动你的时候你还感觉不到。这是打个比方来说。四禅的区分这么来区别比较合理,仁达瓦大师在这方面好象讲的非常的仔细,虽然文字很多,但是表述的非常仔细。那么,修这样的四禅的经典,可以达到什么结果?第一禅修行的结果可达到梵天,梵天的境界就是大梵天境界。第二禅的结果是什么?第二禅的结果就是光阳天的境界。第三禅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无边天的境界。第四禅就是广果天的境界。但是仁达瓦大师在这个地方还说了一个事,他说这是一个粗略的大概的概念之说,如果细分的话,拣主要的说,如果细分的话第一禅可以分成为:初第一禅﹑中第一禅和大第一禅或后第一禅,这三个部分。(此处略)大梵有三个区别,这初,中,后这三个修行的成果,直到最后的四禅也分为初、中、后三个部分。比如说广果天的话就是略善,无量善和广善或者广果,他就这样的一个结果。那么细分的话把这个分成为十七天,色界十七天。通过四禅来可以细分为色界十七天,通过四禅的初、中、后的方式,可以细分为十七天,就不细说了。

  第五,是由于业力的轻和重的区分,对善和恶如何作取舍之理。他说了这样一个偈颂:

  “若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此五行为善,不行为大恶。”

  这是什么意思?若修对治德圣明,众生行此五种行为,为善不行,为大恶。这个偈颂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内容差不多是一个样的,表达的方式上,汉文更容易听懂,但是我还是用藏文来解释一下。藏文来解释是这样的,一是恒修,二是这里面对治。就是非常强烈的喜,一是恒——恒常,二是修,或者习。这里面用修来说的。但是,在藏文里边没有说用修来习的,是特别强烈的这种熟练,或者对他非常熟悉的意思,大概修是通过熟悉来说的。三是对治,就是有对治,或者没有对治。然后就是德和胜,然后就是是否有悲悯。那么这样一来,通过这个差别,善和不善各有五个,各有五种大和小的区分。意思是说:无论是善还是不善,比如说是不是一个恒常,如果是恒,善者善大,恶恒常者,恶大,修或者熟练善者,善大,熟练恶者,恶大。对善有对治,善有对治力,或者有阻力的话,会恶大;恶有对治力,善大。然后是德胜,就是善的功德胜过于恶的势力的话,就是大;或者,恶胜于善的话,恶大,或德、或者非德之间,就是谁胜谁大。还有就是悲悯,或者无慈悲心等等,也变成为善和恶的大和小的区分。等到“五行为善”。那么汉文里边是怎么表示的?先说善的五行,然后反之说恶的五行,“若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此五行为善,不行为大恶”,这就是有这个,或者有这个的反面的,有五个。所以,这里边有一个问题,要细说,就是“不行为大恶”,“不行为大恶”这就有点不对,为什么呢?从藏文的表达方式来看,不仅仅是不行,而且是与他是相矛盾的方向,相反的这种,就是大恶。正和反的区分,就说是无善和无恶。正和反的区别来说是无善无恶。仁德瓦大师说:无论是善还是恶,一旦具备了五种特征以后,就变成了决定受报,这是第一。第二是受广大报,或者受众多报,所以称为大善,或者大恶。

   五个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是针对什么的?一是行为或者加行,二是动机,三是对治力,四是基础或者对象。第一,行为或者加行。对加行的特征而言,是恒常心,就是经常。无论是善还是恶,是经常性的,不是一次做了就算了,常常不间断的意思。

  第二,动念,就是动机,或者思维的特征,对恶而言,烦恼非常熟练,或者非常猛烈,贪嗔痴非常猛烈、非常熟练,怨心非常强烈的意思。对善而言,是非常强烈、猛烈的定解,或者信解,这就是对他有非常强烈,或者非常坚定的信念,或者信解,对善而言的,这就是从动机或者思维的特征。

  第三,对治力的特征,对善而言,就是没有任何烦恼能够阻挡或者阻止,或者对治其善,比如说我们坚定不移的依止佛宝、法宝、僧宝,对这件事,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说服自己不信,这个方面任何的对治力,那么就是这个。对恶而言,如果没有经过能破力、遮止力、对治力和所依力,四力忏悔的话,这个恶业就必然会非常强大,这是对恶而言的。对善而言,没有任何能够阻挡和妨碍的理由。

  第四,基础或者对象的特征,从对象的角度说,有两个部分,一是对象的所缘基础,二是功德的基础。所缘的基础,对恶而言,是虐待父母、虐待讲经说法的善知识、虐待有恩之人等等。之所以会产生强大的恶的主要的力量,比如说我们杀生的对象有大和小的区别,相比之下杀人恶就大,杀动物,或其它昆虫等恶相对就小一点。人当中,杀父母、善知识,恶业就很大,普通人的话,相对小一点。有这样的区分,这就是所缘对象上的区分。对善而言,供养,或者亲近,或者侍奉的对象,父母、善知识,或三宝等等,功德极大,一般的人就是小一点;或者对人就强大一些,对其它生命的布施功德就小一点,这是与恶是相反的。这是基本上比较好懂的了。

  比如在《菩萨本生鬘论》当中说,佛陀过去世曾经投生为熊和猴子的时候,由于不报恩德而遭受果报的许多典故中,就说过这样的事情。第二是功德基础,或者殊胜功德基础是什么?比如说对三宝,如果诽谤佛宝、法宝、僧宝,恶业就会极强大,完全胜过于任何一个其它的对象;如果你诽谤普通人的话,可能就不会这样大。对善知识,也会是这样。再比如,如果你杀罗汉,或者杀入定当中的一些修禅者等等,果报极大,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会小一些。如果供养而言,供养三宝,或者善知识等等功德极大,同样供养行者、修行者、修禅者,如阿罗汉等等功德也很大。总之,就是具有特殊功德者,那是强大。那么这和前面说的不相同的吗?不同,因为前面是从恩德角度说的,而这里是从功德角度讲,非常强大,以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善还是恶,对他做任何善、恶,果报都会变成很大的。因此说,你就应该行善,而不应该行恶。

  这里的愍众生,这也是前面所说的动机的问题,那么这个动机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说的思维或者动机里面的烦恼强大。如果说反过来,为自己脱离轮回而行善者,功德小;为悲悯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而修行,功德就大。

  这说是刚才所说的思维,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藏文…

《亲友书讲记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