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的心,这就叫做喜。舍是对天下一切敌人的怨恨和对自己父母等亲属,朋友的贪心。远离这种对一切怨敌的嗔恨和对亲友的贪爱之心,对一切天下苍生能够生起平等舍之心,这就叫平等舍,也叫舍正舍,要修这四个无量。为何称为无量?第一,因为所观想的对象是天下一切苍生,一切苍生是无量的,所以称之为无量。第二,由此而修炼的福德和功德也是无量的,所以也就称之为无量。对这个所缘境而言大概有三个:1是众生、2是法、3是无法或者自性皆空。这个是按照仁德右大师所说而来的。所谓的众生是什么?初级学佛者一定要把天下苍生,就当做苍生本身去对他发慈悲心。法是什么?苍生显然是一切天下苍生,是无我,但无我的一切天下苍生也要脱离苦海,求得自己通达无我之力,无法之力。是什么?是万法自性皆空。因为万法自性皆空,就是受苦的众生也是自性空的,苦本身也是空的等等。观空,自己也是空的,以三相自性皆空故观无量,也称之为四无量。但是后面的这两个恐怕是名字是四无量,实际可能就不是四无量。
如果修四无量,要如何修呢?首先把一切天下苍生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兄弟姐妹等等,亲友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既非好友,也非敌人,这个中间的部分;第三部分是怨敌之类的,妖魔鬼怪以及怨敌之类的部分。首先对自己的亲属从父母开始入手,到妻子﹑孩子,或者兄弟姐妹等等,一切朋友,对自己的这些非常熟悉的人,修起来比较容易生起四无量之心。其次,要对中间的人修,因为对他没有特意的怨恨,所以,可以扩展中间的人。最后,把这些怨敌,包括妖魔鬼怪,以及人当中的怨敌等等,想着他们也是我的父母,他们也做过我无数世的父母等等,以这样的理由去修也就能生起了。这是和自他相换菩提心中所说的修法一样,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往外推的一样方法。而平等舍,首先从普通的人那里,开始修平等舍,然后对自己的亲属修,消除对自己亲属的特殊的贪心。然后再消除对自己的怨敌的嗔恨心。因为平等舍跟慈悲不一样,慈悲对自己的亲属容易生起,可是对敌人就很不容易生起。平等舍反过来,中间的很容易生起。为什么?因为对他无怨,无仇,也无恩的人,很容易生起平等舍,但对自己的亲属就不容易了,为什么?对他有贪心。对怨敌也不容易呀!对他有嗔心。所以,渐渐的往外推。这个过程就不一样了,这个四无量过程当中大概不一样的地方,他在这个里边说:如果前面所说的四无量,能够在这个上面有一切天下苍生,既能通达自性皆空,又能够以悲悯来度化他们,能够生起四无量的话,就将变成为证得无上菩提果位的最上等的果位的缘由。如果你没有破我执和法执的性空见的智慧,也能够有上品位,也能入梵世天。梵世天是什么?梵世天就是色界天。梵天所管的就是色界天。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不是有三个天嘛,其中色界天归梵天所管,所以,梵世天就能够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为什么能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因为这个四无量里边的最后的平等舍,可以消除对自己的亲属的这种贪心,和对自己的怨敌的嗔恨心。能消除贪心和嗔恨心,就很容易修成禅定,修成禅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达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我们讲了四无量的心,这个四无量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我们已经详细的讲完啦,现在我们要讲前面所说的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等四无量所修行的结果,就是在诵文当中所说的“能生梵世天”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所说的是四禅天的问题,要谈到这个所谓的梵世天,概括的说四禅天,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天,就是这样。这个第一禅到第四禅的果位是什么?他说这四个通过四禅修行,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从慈无量到舍无量的位置这四禅的修行中,就能证得四禅天的果位。但是这四禅的修行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藏文经诵当中说“舍杂欲苦寻喜乐,随业当生四谛中,大梵光音及遍净,广果天生与彼同”。意思是说,由于我们舍弃一切的杂欲的,这个对痛苦的嗔恨或者排斥,以及对欲天的喜乐的贪欲,就能够安住一心不乱的这种相续当中,由于这种业力,也就是不动业力的所执,我们就可以得到四禅天的这个地位,或者四禅天的境界。何为四禅天的境界?一个是大梵士的境界,一个是光阳天的境界,还有一个就是遍净天的境界,还一个就是广果天的境界。在这个里面说的“舍杂欲苦寻喜乐”就是舍弃一切杂染的欲乐之苦而寻喜乐,由于这个不动业的原故,能够得到四禅天的位置。这个道理是怎么得到的?仁达瓦大师是这样说的:“由于粗的分别心支分,对我们世间欲界的受用的这个强烈的贪欲,或者对怀恨之人的侵害等等断除,并且远离这个杂染的地方,去寻找安乐的清净处,内心一心修炼心的禅定的安乐方能得到。”这要通过五支来修行才能得到:第一是寻,第二就是思,第三是喜,第四是乐,第五是性怡静,大概这五支。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所说的寻和思﹑喜﹑乐﹑心怡静。每个四禅都有他共同的特点,禅定的特点就是一心不乱,或者一心等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所入定的所缘当中,决不远离这个所缘,定在其中的这种修行,就叫做禅定。所以四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怡静的这个特点。五支当中还有一个就是寻和思。寻和思在这里是怎么说的?寻、思过去的时候还有称它为觉和观之说,那么什么是寻思?就是用心当中的粗分心来寻,或者觉,就是寻求外喜乐,或者觉得还没有断除的这样的一种心叫做寻。思是什么?思就是说细微的这个分别心,或观察,在初禅的时候寻思二字仍然还有,也就是说粗和细的心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它具有寻思。然后就是喜和乐,这喜和乐二字到底是什么?[初禅的时候欲界恶而奇,而身感乐受,(?????)](反复看不太理解,没敢改动。)这里边所说的实际上指的是在初禅的时候通过身轻安和心轻安所执的这样的一种感受,对这种感受的一种喜和乐称之为喜乐。他这里说的是欲界里边的[恶而齐受],就是身体,因为二轻安到来的时候,首先来的是身轻安。身轻安的意思就是整个身体里面通风了以后,整个身体里面的风自如了以后,会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受。那么这种无法形容而极其强大的感受,导致内心的心轻安,身轻安和心轻安生起的次第,在《掌中解脱》里面你也会看到,首先起的是身轻安,然后起的是心轻安。对身心轻安的这样一种喜舍,对这种感觉强烈的这种欢喜快乐的心念,那就叫做第一禅。这里也说到了这些事情,就是说欢喜和乐。第二,是第二禅,第二禅是什么?第二禅主要指的是在内心得到非常清净而明亮的禅定后,能断除这种寻思,断除一切微细和粗的分别心,断除一切细的粗的分别心。在这样的三摩地当中,他可以得到一种极大的欢喜心,这样的禅乐这就称之为喜。然后由于这样的安乐,在这种安乐当中一心不乱的入定,称之为乐。由此得到第二禅。第二禅根据《俱舍论》所说也有四支:一是舍;二是喜;三是乐;四是一心。什么是舍?所谓的舍,就是在二禅当中这个寻和思的这种沉默远离了之后,内心当中得到非常明亮之相,或者明镜之相,完了之后,它就形成一种无寻、无思,或者无觉、无观的这种状态。第一禅的时候仍然有一些粗的和细微的分别心,但是这个时候连任何一个粗和细微的观和觉都没有了。但是,在的这种状态当中,仍然有喜和乐。这个喜和乐和前面一样。由于在这样非常明镜的状态上入定的原故,产生这种禅定所生的喜,由于这样的安乐,这个喜所引来的这种受用,就是喜乐。然后是一心,就是跟前面一样,一心不乱就是锁定在目标当中一心不动。这样就是具有四支了,得到这个就是第二禅的境界。第三禅是什么?仁达瓦大师是这样说的,第三禅大概具有五种特点:一是行色;二是正念;三是正慧;四是受乐;五是一心净。其中第一个叫行色。什么是行色?这在藏文当中就是平等舍的意思。由于对苦和乐的爱憎之心完全断除了,因此就没有喜念,没有任何一种喜念,他的心已对亲属、或者对苦乐完全远离一切爱憎之心的分别,就是没有任何喜,住于平等当中。但是他有正念和正慧。什么是正念?正念我曾经讲过,就是把心放在那一个善念当中,如同在一个非常坚固的桩子上面,用这个非常坚固的绳子把这个大象绑起来,让它走不动一样,把心紧紧地绑在善念当中,这就叫正念。何为正慧和正智?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用分别观察的心来断除一切掉举和沉默等等,断除包括细微心和分别心等等。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事情,那是什么?受乐,但没有喜,喜和受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刚才所说的喜和乐,喜就是因为这种乐而生起欢喜心,或者非常强烈高兴的这种心态。乐是什么?[本身就是快乐和本身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所以第三禅的时候有乐受而没有喜。这个乐受是什么乐受?就是由于心一心不乱,安住在这个所缘境当中所产生的这种禅乐的乐受,一个是乐受,一个是乐受而产生的欢喜,欢喜没有了,就是乐受,这是第三禅的特点。然后第五支是什么?就是对所缘境的这个目标当中一心不乱之念。这个里边所说的行色,是说三禅之轻安,诸不苦不乐,就是说对苦的憎,对乐的贪等等一切远离,心里没有任何的对苦的憎恨、排斥和对乐的贪的这种寻求,或者对任何一种苦和乐的欢喜,或者不悦之感没有了。这是第三禅。第四禅是什么?在藏文当中说,它有四智:一是行色;二是念清净;三是非苦乐受;四是一种心静。这个时候他这里面有什么不同?行色是跟前面一样,因为他没有任何苦乐和喜与不喜之说,在这就没有了。第二,也和前面一样。但他没有了正念和正慧,我们在讲到这个禅定的时候,第八住心的时候,第九住心的时候,第八住心和第九住心之间,以前讲的时候讲过这个事情,就是说…
《亲友书讲记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