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的心,這就叫做喜。舍是對天下一切敵人的怨恨和對自己父母等親屬,朋友的貪心。遠離這種對一切怨敵的嗔恨和對親友的貪愛之心,對一切天下蒼生能夠生起平等舍之心,這就叫平等舍,也叫舍正舍,要修這四個無量。爲何稱爲無量?第一,因爲所觀想的對象是天下一切蒼生,一切蒼生是無量的,所以稱之爲無量。第二,由此而修煉的福德和功德也是無量的,所以也就稱之爲無量。對這個所緣境而言大概有叁個:1是衆生、2是法、3是無法或者自性皆空。這個是按照仁德右大師所說而來的。所謂的衆生是什麼?初級學佛者一定要把天下蒼生,就當做蒼生本身去對他發慈悲心。法是什麼?蒼生顯然是一切天下蒼生,是無我,但無我的一切天下蒼生也要脫離苦海,求得自己通達無我之力,無法之力。是什麼?是萬法自性皆空。因爲萬法自性皆空,就是受苦的衆生也是自性空的,苦本身也是空的等等。觀空,自己也是空的,以叁相自性皆空故觀無量,也稱之爲四無量。但是後面的這兩個恐怕是名字是四無量,實際可能就不是四無量。
如果修四無量,要如何修呢?首先把一切天下蒼生劃分爲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孩子﹑兄弟姐妹等等,親友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既非好友,也非敵人,這個中間的部分;第叁部分是怨敵之類的,妖魔鬼怪以及怨敵之類的部分。首先對自己的親屬從父母開始入手,到妻子﹑孩子,或者兄弟姐妹等等,一切朋友,對自己的這些非常熟悉的人,修起來比較容易生起四無量之心。其次,要對中間的人修,因爲對他沒有特意的怨恨,所以,可以擴展中間的人。最後,把這些怨敵,包括妖魔鬼怪,以及人當中的怨敵等等,想著他們也是我的父母,他們也做過我無數世的父母等等,以這樣的理由去修也就能生起了。這是和自他相換菩提心中所說的修法一樣,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往外推的一樣方法。而平等舍,首先從普通的人那裏,開始修平等舍,然後對自己的親屬修,消除對自己親屬的特殊的貪心。然後再消除對自己的怨敵的嗔恨心。因爲平等舍跟慈悲不一樣,慈悲對自己的親屬容易生起,可是對敵人就很不容易生起。平等舍反過來,中間的很容易生起。爲什麼?因爲對他無怨,無仇,也無恩的人,很容易生起平等舍,但對自己的親屬就不容易了,爲什麼?對他有貪心。對怨敵也不容易呀!對他有嗔心。所以,漸漸的往外推。這個過程就不一樣了,這個四無量過程當中大概不一樣的地方,他在這個裏邊說:如果前面所說的四無量,能夠在這個上面有一切天下蒼生,既能通達自性皆空,又能夠以悲憫來度化他們,能夠生起四無量的話,就將變成爲證得無上菩提果位的最上等的果位的緣由。如果你沒有破我執和法執的性空見的智慧,也能夠有上品位,也能入梵世天。梵世天是什麼?梵世天就是色界天。梵天所管的就是色界天。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不是有叁個天嘛,其中色界天歸梵天所管,所以,梵世天就能夠達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爲什麼能達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因爲這個四無量裏邊的最後的平等舍,可以消除對自己的親屬的這種貪心,和對自己的怨敵的嗔恨心。能消除貪心和嗔恨心,就很容易修成禅定,修成禅定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可以達到色界天以上的果位。我們講了四無量的心,這個四無量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我們已經詳細的講完啦,現在我們要講前面所說的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等四無量所修行的結果,就是在誦文當中所說的“能生梵世天”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所說的是四禅天的問題,要談到這個所謂的梵世天,概括的說四禅天,第一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天,就是這樣。這個第一禅到第四禅的果位是什麼?他說這四個通過四禅修行,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從慈無量到舍無量的位置這四禅的修行中,就能證得四禅天的果位。但是這四禅的修行又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藏文經誦當中說“舍雜欲苦尋喜樂,隨業當生四谛中,大梵光音及遍淨,廣果天生與彼同”。意思是說,由于我們舍棄一切的雜欲的,這個對痛苦的嗔恨或者排斥,以及對欲天的喜樂的貪欲,就能夠安住一心不亂的這種相續當中,由于這種業力,也就是不動業力的所執,我們就可以得到四禅天的這個地位,或者四禅天的境界。何爲四禅天的境界?一個是大梵士的境界,一個是光陽天的境界,還有一個就是遍淨天的境界,還一個就是廣果天的境界。在這個裏面說的“舍雜欲苦尋喜樂”就是舍棄一切雜染的欲樂之苦而尋喜樂,由于這個不動業的原故,能夠得到四禅天的位置。這個道理是怎麼得到的?仁達瓦大師是這樣說的:“由于粗的分別心支分,對我們世間欲界的受用的這個強烈的貪欲,或者對懷恨之人的侵害等等斷除,並且遠離這個雜染的地方,去尋找安樂的清淨處,內心一心修煉心的禅定的安樂方能得到。”這要通過五支來修行才能得到:第一是尋,第二就是思,第叁是喜,第四是樂,第五是性怡靜,大概這五支。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所說的尋和思﹑喜﹑樂﹑心怡靜。每個四禅都有他共同的特點,禅定的特點就是一心不亂,或者一心等持,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所入定的所緣當中,決不遠離這個所緣,定在其中的這種修行,就叫做禅定。所以四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怡靜的這個特點。五支當中還有一個就是尋和思。尋和思在這裏是怎麼說的?尋、思過去的時候還有稱它爲覺和觀之說,那麼什麼是尋思?就是用心當中的粗分心來尋,或者覺,就是尋求外喜樂,或者覺得還沒有斷除的這樣的一種心叫做尋。思是什麼?思就是說細微的這個分別心,或觀察,在初禅的時候尋思二字仍然還有,也就是說粗和細的心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它具有尋思。然後就是喜和樂,這喜和樂二字到底是什麼?[初禅的時候欲界惡而奇,而身感樂受,(?????)](反複看不太理解,沒敢改動。)這裏邊所說的實際上指的是在初禅的時候通過身輕安和心輕安所執的這樣的一種感受,對這種感受的一種喜和樂稱之爲喜樂。他這裏說的是欲界裏邊的[惡而齊受],就是身體,因爲二輕安到來的時候,首先來的是身輕安。身輕安的意思就是整個身體裏面通風了以後,整個身體裏面的風自如了以後,會得到一種非常舒服的感受。那麼這種無法形容而極其強大的感受,導致內心的心輕安,身輕安和心輕安生起的次第,在《掌中解脫》裏面你也會看到,首先起的是身輕安,然後起的是心輕安。對身心輕安的這樣一種喜舍,對這種感覺強烈的這種歡喜快樂的心念,那就叫做第一禅。這裏也說到了這些事情,就是說歡喜和樂。第二,是第二禅,第二禅是什麼?第二禅主要指的是在內心得到非常清淨而明亮的禅定後,能斷除這種尋思,斷除一切微細和粗的分別心,斷除一切細的粗的分別心。在這樣的叁摩地當中,他可以得到一種極大的歡喜心,這樣的禅樂這就稱之爲喜。然後由于這樣的安樂,在這種安樂當中一心不亂的入定,稱之爲樂。由此得到第二禅。第二禅根據《俱舍論》所說也有四支:一是舍;二是喜;叁是樂;四是一心。什麼是舍?所謂的舍,就是在二禅當中這個尋和思的這種沈默遠離了之後,內心當中得到非常明亮之相,或者明鏡之相,完了之後,它就形成一種無尋、無思,或者無覺、無觀的這種狀態。第一禅的時候仍然有一些粗的和細微的分別心,但是這個時候連任何一個粗和細微的觀和覺都沒有了。但是,在的這種狀態當中,仍然有喜和樂。這個喜和樂和前面一樣。由于在這樣非常明鏡的狀態上入定的原故,産生這種禅定所生的喜,由于這樣的安樂,這個喜所引來的這種受用,就是喜樂。然後是一心,就是跟前面一樣,一心不亂就是鎖定在目標當中一心不動。這樣就是具有四支了,得到這個就是第二禅的境界。第叁禅是什麼?仁達瓦大師是這樣說的,第叁禅大概具有五種特點:一是行色;二是正念;叁是正慧;四是受樂;五是一心淨。其中第一個叫行色。什麼是行色?這在藏文當中就是平等舍的意思。由于對苦和樂的愛憎之心完全斷除了,因此就沒有喜念,沒有任何一種喜念,他的心已對親屬、或者對苦樂完全遠離一切愛憎之心的分別,就是沒有任何喜,住于平等當中。但是他有正念和正慧。什麼是正念?正念我曾經講過,就是把心放在那一個善念當中,如同在一個非常堅固的樁子上面,用這個非常堅固的繩子把這個大象綁起來,讓它走不動一樣,把心緊緊地綁在善念當中,這就叫正念。何爲正慧和正智?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用分別觀察的心來斷除一切掉舉和沈默等等,斷除包括細微心和分別心等等。但這個時候還有一個事情,那是什麼?受樂,但沒有喜,喜和受樂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剛才所說的喜和樂,喜就是因爲這種樂而生起歡喜心,或者非常強烈高興的這種心態。樂是什麼?[本身就是快樂和本身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所以第叁禅的時候有樂受而沒有喜。這個樂受是什麼樂受?就是由于心一心不亂,安住在這個所緣境當中所産生的這種禅樂的樂受,一個是樂受,一個是樂受而産生的歡喜,歡喜沒有了,就是樂受,這是第叁禅的特點。然後第五支是什麼?就是對所緣境的這個目標當中一心不亂之念。這個裏邊所說的行色,是說叁禅之輕安,諸不苦不樂,就是說對苦的憎,對樂的貪等等一切遠離,心裏沒有任何的對苦的憎恨、排斥和對樂的貪的這種尋求,或者對任何一種苦和樂的歡喜,或者不悅之感沒有了。這是第叁禅。第四禅是什麼?在藏文當中說,它有四智:一是行色;二是念清淨;叁是非苦樂受;四是一種心靜。這個時候他這裏面有什麼不同?行色是跟前面一樣,因爲他沒有任何苦樂和喜與不喜之說,在這就沒有了。第二,也和前面一樣。但他沒有了正念和正慧,我們在講到這個禅定的時候,第八住心的時候,第九住心的時候,第八住心和第九住心之間,以前講的時候講過這個事情,就是說…
《親友書講記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