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谛,真谛和俗谛之理。由于你信仰了俗谛,你絕不會違反因果緣起之理。你相信了真谛,就絕不會執著于我執和法執,你會漸漸地走向破除一切我執和法執,脫離輪回之苦。那麼這個就是一大財寶!是什麼財寶呢?也是信仰的財寶,信仰二谛之財寶。你信仰叁寶——佛寶、法寶、僧寶,你自然就信仰了佛乃至脫離一切痛苦,求得一切安樂而通達一切種妙智的智者和覺悟者,你也相信了法是脫離輪回之苦的唯一通道,你也相信了僧乃是脫離輪回之苦的伴侶。一旦信仰了這個,就等于信仰了完整的脫離苦海,求得安樂的道。你說這是不是寶貝呢?這是比你得到金山、銀山還尊貴一千倍、一萬倍的寶貝。所以,信仰是第一個寶貝。
二、戒:戒律爲什麼是寶貝?戒律是一種具體的行動。什麼行動?製止一切罪業,修行一切善業具體的身體的行動,語言的行動,和內心的動念的一種行動,這就是戒律。也就是說,規範行爲,意味著杜絕一切行爲當中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殺生、偷盜、邪淫等等一切惡業。規範言談舉止,意味杜絕了一切惡口,挑撥離間、绮言、妄言等惡的一切語言和行動,從此以後說真話,說贊美之話,說讓人高興的話,對人有利益的話的一種行動。這就是口的戒律。心的戒律,杜絕一切貪欲,嗔恨,邪見等等,生起不貪、不嗔和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對叁寶的信仰,那是內心的動念的具體行動。總之,它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除惡,還有一個是揚善。你不要以爲所謂的除惡就是除掉惡人,揚善就是維護善人,不只是這樣。是除掉自己的惡習,培養自己的善習,是這個意思。如此看來,這個戒律是不是寶貝?當然是了。因爲他不但能夠給你帶來今生的快樂,也會帶來來世的快樂。因此它是個無價之寶。
叁、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也是一個大寶貝,布施有上對叁寶的供養;中對一切怙主和天龍八部神仙等等,就像我們給人送禮一樣,一種對功德客的供養;下是對六道輪回的蒼生的布施;還有一個是對冤魂債主,無數世來欠他們命債,欠他們財物的債,這些冤魂債主,給他們還債也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客有四個:叁寶恭敬客、怙主功德客、六道蒼生慈悲的客、冤魂債主還債客。那我們欠不欠他們的呢?我跟你們說說我們欠哪些。最明顯的,比如現在你們在佛堂裏面,有蚊子也不會打的,但是你們在家裏邊打了不少的蚊子呀。你知道嗎?你只不過是手拍一下而已,可它失去的是什麼?是一個珍貴無比的生命!就像你的生命一樣。我看有不少的居士,還欠那些新鮮魚,新鮮海鮮之類的債,你把它們活生生地煮著吃,欠了不少呢。我們看它是個美餐,可你知道它失去的是什麼嗎?是珍貴的生命!所以,你們不要以爲,你誰都不欠,我們欠的不是一般的債,我們欠的是像我們一樣的這個珍貴無比的生命,恐怕我們有十萬、百萬條命都不夠還。因此,當然就會有冤魂債主一直圍繞著我們,在要債、討債!他們(它們)是不會放過我們的,我們得要想辦法給他們還債,這很重要。欠人家的總得還,不能夠賴帳。賴帳也賴不過去,我們欠的還不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幾千塊錢、幾萬塊錢能夠挽回的東西,而是寶貴的生命,是無價的,只有自己的命才能還。所以,我們用其它的一些辦法,比如說通過布施的方式還他們的債,已經非常的了不起了。這就是布施。那布施的東西有多少呢?有四種:一是財物的布施;二是法布施,爲他講經說法,叫他改邪歸正,就是法布施;叁是大慈布施,大慈布施,就是愛他如同愛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愛護他,關心他,這就是大慈布施;四是怖畏布施,就是救命。包括放生,那都是怖畏布施。看到衆生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就想辦法救他的命,那就是怖畏布施,消除恐怖嘛。總之這個布施可分成二個部分:一個是向上供養,一個是向下布施。對叁寶而言,是以恭敬和造福這樣的心理供養;對怙主及天龍八部等一切護法而言,是爲消除修法的一切違緣,具得一切順緣而拜托的方式去布施;對六道輪回的蒼生而言,是以強大的大慈大悲的心讓他們脫離苦海,以慈悲的心去布施;對冤魂債主以欠債還債,讓他們脫離苦海具得安樂,還債的方式布施。比如說我們做燒香供,其實也是最好的辦法,因爲這裏邊具備我剛才所說的四種客。燒香供你們知道怎麼做嗎?能海上師翻譯的燒香供很好,我曾經在理塘講過,在沈陽沒有講過,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講,這就是布施。你說布施是不是個寶貝?那當然是了,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寶貝。它既能造福田,又能消業障,還債意味著消業障,對六道輪回的蒼生做布施,供養叁寶是造福田。造福田,集資糧,消業障,都能夠具備,你看它多大的一個財寶,是無價之寶。
四﹑淨多聞:還有一個是淨多聞哪。多聞是什麼?學許多許多佛法的道理就是多聞。多聞前面加了個淨,幹淨的淨,爲什麼?多聞的目的是幹淨的,不是爲了揚名聲,不是爲了得到榮華富貴,而純粹是爲了自己脫離苦海,也爲了解救天下一切蒼生。以這樣的目的而去多聞,目的是幹淨的,沒有汙染的,所以說叫淨多聞。淨多聞就是沒有惡的、不幹淨之目的的多聞。多聞爲什麼是財寶?要是我們沒有聽佛法,我們哪裏知道佛法的道理?說實在話,在座的各位居士,要是你們沒有聽這幾天的《親友書》,我看哪,你們怕是不會知道得這麼多。這就意味著這幾天你們聽了不少,你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很多,要是你們這兩年沒有聽佛法的話,你們也不會對佛教了解到現在那麼透。與這幾年沒有聽過佛法的居士(包括外地的,包括沈陽境內不常常來聽法的,也包括全國各地的居士)相比,你們確實比別人懂得的多,知道的多,也優越得多。但你們千萬不要起驕慢心,這是不好的。你們懂是因爲你們在天天聽聞,而他們實際上智力並不比你們差,很多人是能超過你們的,甚至學問遠遠的超過你們。但是讓他們說起佛法來,未必能說得像你們這麼清楚。爲什麼?因爲他們雖然有很好的記憶力和很好學問的基礎,可是他們沒有得到很好的聽聞佛法的機會,所以他們就不像你們懂得那麼多。也就是說,多聞乃是財富,沒有了多聞我們如何才能求得解脫之道!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以什麼方法,得到脫離輪回之苦,到達永久涅槃的菩提果位呢!舉例說,沒有學過菩提道次第的人,哪怕他學的是五部大論,我敢肯定地說,他到修煉的那一天,絕對沒有聽過《菩提道次第》的人那麼熟悉,那麼懂得層次,那麼懂得整個的規律和最終的結果,沒有!他不知道。他什麼都知道,但他編不出來。比如說,他學的是什麼呢?桌子是怎麼怎麼好,椅子是怎麼怎麼好,那個供臺是怎麼怎麼好,佛像是怎麼怎麼好,墊子是怎麼怎麼好,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學過,這些好的佛像請回來之後究竟擺在這兒,還是擺在那兒?他就不知道了。那些桌子究竟擱在這兒,還是擱在那兒?他也不知道。那些墊子究竟用來蓋佛像,還是墊在自己的下面?他更不知道了。雖然他學的多,他只不過知道這個墊子的質量是什麼,哪種墊子值多少錢,但他不知道如何去布置它。就是說,沒有學過《菩提道次第》的人,他懂得的東西再多,真正修煉時,在把他懂得的東西變成一種實際應用的時候,他也不會變得那麼完善。就拿你們來說,因爲你們已經多次聽《菩提道次第》了,所以,盡管你們的學問可能不如別人,說其中一個道理的話,別人可能說的比你還清楚。可是從整體上的理解,你可以遠遠的超過他。爲什麼?因爲他的道理雖說得很清楚,可是他不知道這個道理究竟擱到哪一個地方去修。就好比你的書雖然不多,但你已經擺在書架上了,而且已經分好了哪一部分是物理,哪一部分是化學,哪一部分是曆史,哪一部分是詩學,哪一部分是文學,已分清楚啦。需要的時候依次去找,馬上就能找到,隨手可得。而他呢,雖然書買的很多,但是全部都一堆一堆地摞到那,你要讓他找一本書的話,恐怕要花一天的時間才能找到。因爲他學的太多了,可是他學了一個,扔一個,沒有把所學的知識編出一個很好的程序來,所以這就不一樣了。雖然你們學的不太多,但是你們學的是很幹淨的。這就是說什麼呢?說聞,你光是在書裏邊看,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結果的,一定要聞,即使你看書能看得懂,你還得去上師那裏聽。聽有叁個功德:其一:你在上師那裏聽了以後有加持力。其二:從上師那裏聽後,你有了傳承。其叁:在上師那裏聽了之後,你會很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該注意,哪些地方不用注意,哪些地方應該去多關注,哪些地方不用關注,這個道理就明白了,而且從頭到尾你也明白了,而不是零散的關注。所以說聞是一個寶貝。要是沒有聞,就不會有思,沒有了思就不會有修,沒有修你就不會有任何的一個證果。一切證果,是因爲修煉而來的,一切的修煉是因爲思而來的,思是由聞佛法而來的。聞、思、修是我們佛教當中不可缺少的叁個過程,其中的聞是最主要的,是一切萬事的基礎。
五﹑慚愧。慚就是對自己而言,對自己而言是慚,對他人而言是愧,愧對于他人,就是這個愧。那麼慚是如何講呢?就想啊,我現在具有了這樣的戒律,具有了這樣的多聞,我絕對不可以浪費掉,學了那麼長時間多聞的知識,我不可以把它浪費掉,我也決不可以讓在那麼多年時間當中遵守清淨戒律辛辛苦苦掙來的這些東西變爲泡影。由此,不讓自己産生任何一個作罪的心。一旦産生了作罪的心,自己就要不斷地去思考、反省,或者強迫自己不要走這條路,對自己而言要慚。這裏不是因爲他人的原因,而是因爲自己的原因,自己的什麼原因?你想一想,我辛辛苦苦守那麼長時間的戒律,學那麼多的佛法,親近了那麼好的善知識,聞了那麼好的法,現在我居然要做這樣的事情,我是愧對我自己,對不起我自己那麼多年的辛苦,有負于我那麼多的辛勞。用這種方式來製止自己作惡,那叫慚。慚也是一個大寶貝。有慚愧的人,他才真正有機會得到解救,要是沒有人去忏悔自己,沒有人去觀察自己,不能自責的話,就沒辦法控製自己的情緒。所以,不讓自己失控的最好辦法是自責。想起那麼多年以來難得的東西和難得的心續,難得的這種積累,去強迫自己一定不讓自己走上作惡的這條路。這也是我們平常往往稱之爲的“自己的良心”。自責,就是用自己的良心來自責。那麼愧是什麼?那就要依他。什麼叫依他?作惡者不但是在法當中,而且在世間當中也是可悲的,是非常下賤之人。你當這樣思惟,倘若有人發現我這樣做的話,人們就會把我當做狗,看成連狗都不如,就會身敗名裂。也就是說,用如果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來自責。因爲你這個一旦被別人發現之後,別人一下子對你就會徹底的沒有信心,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你了。所以,用這個方式也很重要。先有愧,後有慚,才能夠徹底地去掉作罪的心。先怕別人說自己不好,所以行爲端正,漸漸的比較習慣熟練,就沒那麼辛苦了。用自責的方式,徹底地把明的和暗的全部除掉,讓自己真正走向光明的正道。一旦有了忏悔二字,那就不怕改不了你的錯誤,糾正不了你的錯誤。
六﹑慧。就是正慧。什麼是正慧?能夠懂得一切萬事萬物的本相,一切萬事萬物的現象,一切萬事萬物的本質,一切萬事萬物的變化,一切萬事萬物的因果,一切萬事萬物從現象到本質等等一切能夠究竟明了的智慧,叫正慧。正確的智慧。智慧是財寶大家都知道,不用說了,我已經多次說過了。所以,這是聖者之七大財寶。你說這些東西比整個地球都裝滿了金山、銀山,還要一千倍、一萬倍地珍貴,因爲整個地球裝滿了金山、銀山,對你一點用都沒有。而這個不但對你今生有用,來世有用,世世代代都有用,從此以後徹底的有用,所以這是非常的重要,這叫聖者七財,聖者七寶。
這裏邊說:“七財牟尼說,共有物誠虛”,其它的那些人們都擁有的財寶,包括金銀財寶那些,一點用也沒有,是虛的、假的,我若要的話,就要最好的財寶。什麼是最好的財寶?聖者七寶就是最好的財寶。所以我就想盡一切辦法,我要掙錢,就掙這聖者七寶的錢,而不掙別的。只要有了這個,你一切都有了,你如果沒有這個,就算擁有全世界,也很快會失去的,這就沒什麼用了。
即然我們需要這七大財寶---聖者之財寶,我們就要夠維護這個財寶。要得到聖者七寶,就要消除一切違緣。違緣有多少?有六個,一定要斷掉這六個違緣,你才能夠保住你這七大財寶:
博弈樂觀喧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
飲酒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
第一,博弈。博弈在藏文裏看,可能是賭博,或任何一種賭博形式的活動。賭博是絕對不可以做的,因爲你一旦學會了賭博,就等于自己毀掉自己,那是非常可怕的結果。無論是大的賭博,還是小的賭博,都是非常不好的。你根本不能讓自己養成賭博的習氣。。
第二,樂觀喧雜境。什麼叫樂觀喧雜境?就是老喜歡跑到街頭上去湊熱鬧,願意看各種各樣的娛樂,包括現在我們所說的唱歌,跳舞的地方,到處跑。這也是一種樂觀喧雜境吧。老是往不好的,湊熱鬧的地方跑,非常不好。
第叁,懶惰。懶惰是什麼?懶惰是不願意修善的、墮落的這種心,不願修善積德的懶惰之心。
《親友書講記 第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