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離四種執著(究給崔欽仁波切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行爲。此點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以及其它許多教授中均有很好的開示。這些教授均謂應轉移個人之注意力于他人利益之上。由于習性導致我們慣于只顧個人利益,菩薩們強調應改變這樣的順序,將其它衆生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而非將個人利益放在最優先。如果所有痛苦皆源于自私的動機,且又未因自私而達到快樂,甚至反而帶來痛苦。那我們就應嘗試作反向思考,抱持利他主義,遵循此教授,並盡力效法菩薩行,劄巴蔣稱建議用下面的偈子作爲祈請文,將有助于利他菩提心之長養:

  「願叁界輪回衆生之苦成熟于我,願我所修諸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此祈請文,徹底地以一己之快樂交換他人之痛苦。首先我們必須強烈的發願,並且在自己未具實現能力之前,以上面的祈請文訓練自己,我們必須勇于修自他交換法,並願意使之真正成爲真實,而非只是嘴巴說說而已。不但如此,我們應發願能具足可讓衆生快樂的所有能力與資源,然後發願將所積聚的功德善業,讓所有衆生無條件的享用。

   上面這個發願文首先是以口誦的方式來修持,然後如果真有人從我們身上拿走東西時,我們將永遠不會感到痛苦,因爲這是我們所發的願。

  以上的發菩提心教授,就如同「道果」及其它的教授,都是以詳盡的細節來解說。而這些內容都已涵蓋于這二句偈中,這就是「自他交換法」的修持。假如一個人持續關心其它衆生的利益,必可爲他減輕痛苦,並爲他帶來更多快樂。最後劄巴蔣稱以下面一個歌頌,作爲第叁句偈之結語,他說:「將一己之快樂回向他人,並將他人之痛苦化爲己有;又將所得到的任何功德,再回向給所有衆生,願他們早日開悟成佛。」

  扼要言之,第叁句偈是關于放棄執著己身,若不如此就不是遵循菩薩學處。這一句不止是告訴我們修菩薩行的重要性,也是教導我們應將一己之快樂用以交換他人之痛苦,如果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能依這些重點而行,他將會發現快樂不斷湧現。我們不論所擁有的是如何的微小,都願回向給所有衆生。不論其它有情所受的苦如何的可怕,我們都願甘心承受這些痛苦。

  四、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現在進入文殊菩薩的第四句偈:「執著一生起,便失正見地」,爲了說明這一句,劄巴蔣稱接著說:「無論我如何考慮我自己,我應將自己安住于法性上。」究竟真谛就如同它安住于自己,也就離于執著的二元性。若有執著就不可能離于二元。既然執著,就不可能了知如何避免執于「有」和「無」的二邊。如果我執著某種的實存,就無法解脫,因爲我們執著于某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卻非實有。相反的「虛無主義者」否定「實有」,並主張東西並不實際存在。他們否認善果爲行善的結果,這將使他們不得轉生善道。

   既然不能執于外存或內有之實有,也不能執著于一切東西非實有的虛無主義中,我們只好安住于「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非二元境界中。因此劄巴蔣稱問我們爲何不將心安住于離此實有和虛無的二元之中?這也就是中觀所主張的中道境界。

   劄巴蔣稱接下來展示唯心或唯識派的觀點,他說一切顯現都是自心的創造。我們的經驗無一不是依它而起,有些佛教的辯證大師摘錄劄巴蔣稱的這些句子,而將薩迦巴歸類爲邏輯的唯識派或唯心派。但是不管如何,當一個人深入思考劄巴蔣稱所說這些話的深層意義時,將會知道他的觀點其實並非如此。佛經上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一切問題或非問題的根本都在于己心,了知一切解決之道在于自心,自心是一切存在化現的根本,是任何事情發生之投影者,如果我們了知一切事物皆爲自心的反射,那麼我們只須要轉化這個心,便可使事情迎刃而解。

   反之,若我們相信所有事情皆存于心外,如同某種客觀的現象一樣,例如由于一個神聖的創造者──神,創造了世界,那麼我們就會放任,會將一切事情任由外在擺布。如果我們說自己的經驗是他人所創造,或因于他人而來的,那麼我們就會將責任推給外在的存在,然後一直等待著,以求利益于自己的一些改變發生。事實上,我們所經驗到的現象,並非是由神或超能力所創造出來,祂們也並不實存。

   其次,唯物論的觀點則是科學的見解,他們以物質元素爲世間事物組成的基礎,由這些物質元素的合成而産生世間的各種存在;而現象界各種事物的功能,只是各物質分子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他們相信物質是世間唯一的實有。

   以上兩種說法,皆非正確,佛法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現象界皆是自心所創造出來的。爲何我們不能允許自性如是呢?以此方式,我們就可以由持續地受限製中解脫出來,並且反而讓自己的心性安住于神聖的祥和中,讓自性安住于可以覺悟的實相中,就如先前根據唯識派所主張的。經由此方式,我們可以增長中觀派所謂的中道,最後得證諸法實相,而達到圓滿果位,這便是生命中最正確的見地;反之,若生命中一有執著,無論執著于現世的實有或虛無,是神所創造的或是唯物論觀點,便都是執著,便都是離于正確的見地。

   以上觀點在喜金剛傳承的「道果」教授中亦有提及。「道果」說如果一切唯心,則所有意識的顯現皆爲自心所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經此觀點相信實相也是心的展現,進而可以依此完全止息心的所有投影,心是所有經驗的創造者,也爲所有由他所創造出來的幻象負責;于是自性變得獨立,不受幻象所影響;且可以透過自心的實修,以達到諸法實相的展現。

   而諸法實相的內涵,是難于描述的,就如同在道果密續中所說:「任何語言文字均不夠格來描述它,因爲對我們而言,證量的經驗是完全超越語言文字的。」一旦用一個字去形容經驗,就已經扭曲了我們當下霎那間確實的覺受了。這就是劄巴蔣稱所解釋的文殊師利菩薩之四句偈證悟的結論。接下來是劄巴蔣稱爲他的歌作總結:

   「以此解釋遠離四種執著的功德,回向所有道衆生,使他們皆能圓滿成就佛果。」

  通常我們只說六道輪回,而非七道,所增加的一道,是在過渡期間的中陰衆生,他們無法立刻轉生到六道中,故同時回向給他們超離輪回,早日成就佛的果位。

   我以前沒有能夠如此詳細講解此遠離四種執著,但因我與你們強烈的精神聯系,使得今天得以此解釋與大家分享,這是很值得慶幸的事。

  

  

《遠離四種執著(究給崔欽仁波切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