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远离四种执着(究给崔钦仁波切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是栋梁,他们被自己的傲慢心所蒙蔽,见不得别人甚深的修行境界,他们对于真正具格的饱学之士十分忌妒,他们会尝试攻击那些人士的弱点,说:「他们虽然精通这些,但他们仍然少了这个与那个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所导致的结果。学佛目的是使自己解脱与获得证悟,然而这些伪善者的学佛,不仅不能成为解脱轮回之因;相反的,因为他们的学识只用于世俗之务,虽然他们的随从增多了,弟子变多了,财富也累积了,但这些结果反而成为解脱之障碍。所以,对于那些学识丰富,但却隐藏着不当目的者,他们利用名气,展示他们的能力。他们表现出无以伦比的成就,而陶醉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和众多的追随者中,须知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轮回而下生恶道的因缘。

   札巴蒋称之歌,于此进入下一个主题─「禅定」。他首先强调对每个人的生命而言,禅定是一种对治,是直接疗法,它解除了生命中之痛苦与悲惨的问题。针对那些不以一己之私利为目的者言,禅定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用来对治生命之痛苦与凡庸,更是使我们得以由轮回中解脱之钥,为开悟成佛的关键所在。它不但可以减轻平日的悲苦,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获得究竟的佛果。

  开悟解脱果位的获得,仅取决于禅定。而开悟层次之高低,则取决于自己精进的程度。一个一味寻求此生名闻利养和报酬之人,今生与来世都将遭受严重的苦果。这种人即使把他安置在与世隔绝的僻静处,他们的心仍然无法放下,甚至较之以往来得更混乱。他们在以往所不知的各种杂乱想法,此刻全都蜂拥而至。他们修禅定的目的是为了此生利益,虽然门关起来了,眼睛闭起来了,但他们却放任其思想纷飞,非但心意无法集中,且较之以往更来得狂野,如此的行者将无法有任何证悟。

   佐巴活佛的想法与札巴蒋称一样,他说,即使我们把自己关在禅房之内,紧闭着门,并宣告自己正在闭关,双眼虽或紧闭,而内心却是散涣的。他在内心中虚构出不同的策略和方案,也在心中读、写和引发任何突发的兴趣,这些作为远超过他实际所致力的修持。即使是在修持本尊法,也是被这些凡庸、散漫的心所瓦解,这将如何会有成就呢?

   以上说明禅定的重要性,我们不论修持任何咒语,都应该适度的将心意集中,少了这个,不论如何幽静的闭关也无法得力。再者,不论禅定的重要性如何,一个对此生执着之人,他的禅定反而会成为毁谤他人的元凶,这些人可能会批评别人:「喔,他们的禅定姿势可能不正确,他们没有传承,他们不如法,……」。当他这么说时,表示他本身的禅修可能已十分混乱,且受到严重干扰。

   因此,禅定不应该受到世间八法的染污,而应真正依法如理修持。如此一来,禅定才可以真正成为减轻此生痛苦的根本,并引领我们走向成佛之路。所以我们必须明辨何者为虚假的禅定,何者才是可以导致证悟的真实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是指明戒律与学习禅定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完整而用心的加以修持。以上解释四句偈中的首句:「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人」。依照一般的佛法教示,第一句通常是以宝贵的人身难得,以及死亡和诸法无常来解释,但我们在此不作如此分疏,因为你们大家都已经领受过这个主题的教授了。

  二、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接下来解释第二句:「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这两句是说我们为了要远离痛苦与痛苦之因,并达到涅槃境界,我们必须放弃对三界轮回的执着,此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想要脱离轮回进入涅槃,必须放弃对三界的执着。若要了解为何必须放弃对三界的执着,则先需了解世间轮回的过患。若想了解轮回过患以求产生出离心,则须先了解此世间的本质。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轮回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它被三种苦所包围: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简言之是指下三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牲道)之苦;若我们如实思考生于此三道将会如何?必将使我们不寒而栗。想象这三道所带来的恐惧已难消受,更遑论实地居于此三道,那所受的痛苦更是无以伦比。再说,一旦生此三道,若业报未尽,将无法藉由死亡而得以脱离苦海。我们若如实思维这三道中的苦,便可使我们产生迫切感,而尽力不去作会招致生于下三道的恶业。

  札巴蒋称试问我们,为何不仔细地去找寻远离恶业之方法,甚至我们却反而在长养抵达那里的业因呢,故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听闻与彻底了解此三道,更重要的是实际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个出离心要大到能使我们由衷的厌恶引生下三道的行为,故应约束好自己不去制造引生第一种苦(苦苦)的行为。

   接下来是第二种苦──坏苦,这种苦主要是折磨上三道的众生,札巴蒋称说欲思坏苦的意义,可以先观察诸有情无常的本质。凡诞生于上三道的有情,即或天神、天使或梵天,或更具威力的宇宙之王,他们虽统治这个现象界,但将来也可能转生下三道,也可能会被不同种类的生物所驱使、拘禁。即使如日、月的神灵,未来也会失去光明,而转生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处。故知他们现在的境遇并无永恒性。一旦事过境迁,终将褪去光华,繁华光荣由指缝间流逝。即或是一个因佛陀经论而深信诸法无常的人,若无真实禅修以超越轮回,那也都将在时间之流中消逝。

   札巴蒋称说如果我们对深究诸法无常有困难,那可花一些时间观察人类的情况?观察那些曾经富裕之人,而今变成穷困人家。那些曾经孔武有力之人,现在变成虚弱不堪。我们自己,以前曾经拥有很多,现在却所剩无几;以前是大家族,现在却所剩无几人。看看那些曾是仆役如云,为众人所钦慕者,如今却孤单而无人理会。如此观察,我们就很容易明了人世间并无永恒性。一旦获得也就可能失去,诸法无常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人可不受此诸法无常的本质所影响,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短暂存在,最后都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职是之故,我们应禅观诸法无常的本性,当我们遭逢各种境遇时,皆不应受它束缚,而应学习放下它且顺其自然,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这是对治坏苦的简要方法。

   影响人类最多的是行苦,所有事物皆有条件性,但我们常不了解,而使自己受永远作不完的事所苦,姑且不论我们有否由其中得到真正满足,我们早已受害于无尽的忙碌追逐。

  让我们略略思考事情作不完之苦,我们内心被许多等待要做的事所盘据。不论所投注的心力多少,都是无穷无尽的,事情永远做不完。但当我们毅然决定不做那些事时,事情似乎就完结了。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使自己忙碌而被迫去做事。唯有我们体会到不能由多作事中得到满足,且不论有多少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也都无法真正让我们满足。因为如果我们生命中有很多人,那就会有许多人为的问题需要处理,但处理了也并不能真正使我们快乐;反之若生命中只有少数人时,那您又似乎显得失落;因此无论多人或少人,都没有真实解决生命中的问题。

  这跟财富的拥有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否拥有大量财富或非常贫穷,这些都不重要。并没有人因为财富变多而变得真正快乐;富人和穷人一样受苦。一旦拥有财富,就会衍生另一些不同于穷人的烦恼问题,所以他的痛苦总量还是一样多。既然让生命中有很多人及很多事,并不必然保证能获得快乐,那我们为什么要做无止尽的投入呢?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生命不就失落于预备中,而将结束于究竟的浪费。因此当死期来临时,我们仍将只是在预备工作的阶段。而我们又不得不离开活着的工作,以进入「死亡」的工作中,结果原先的准备工作,也只是带领我们达到下个新生命而已。

   当新生命开始时,我们将再次受缚于无止尽的忙碌。那些在前世所做的事绝没有为我们带来任何真正的满足,而在我们另一个新生命之中,我们又得重新作它,这些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满足,至于说想藉此获得开悟解脱,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札巴蒋称提醒我们,必须去除所有无止尽的活动,人世间的所有活动并不能为我们带来解脱。我们为何不暂停一下,仔细思考我们所有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必须出离于对各种活动的执着,假如我们不能对各种活动划上句点,那这些活动不会自动停止。唯有了解我们活动的空洞与无意义,甚且使我们遭受更多的痛苦,才有可能使我们真正的出离。众生无法了解这一点,那是多么的可怜啊!他们积极地使用自己的身、口、意,去做那些无法累积任何善业的活动,实在是可悲啊。

   以上是诠释第二句:「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若人能了解世间活动之徒劳无益,不能带来绝对的喜乐,他就学到了出离心,而使自己不落入世间,不去作一些只能带来痛苦之事。

  三、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札巴蒋称即兴地用他的禅修经验解释第三句:「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如执着私己目的,就无菩提心,也就无法产生开悟成佛的可能」。为了证得涅槃,我们必须摒弃执着。必须真正使自己达到前面已解释过的「远离执着」。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证得涅槃,札巴蒋称说他须更进一步叙说自己的禅修证量。他说如果只有自己达到开悟的终点,那有什么意思呢?那将留下他生命中某个时期的慈爱父母亲;只为自己解脱,而遗弃如母有情众生于痛苦之林,难道你不会感觉惭愧与不安吗?

   故札巴蒋称强调培养利他心的重要性,为诸有情的利益而发心,这样远较只为个人解脱而发心来得尊贵,自己的解脱应该是全部解脱顺位中的最后一个。那我们应如何长养利他之心呢?最先要生起愿菩提心,然后精进努力以求证悟。

  我们所以会遭受失败和痛苦,最主要是因为我们未修持利他的菩提心,一切痛苦皆来自于求一己私利。而所有快乐皆根于利他的…

《远离四种执着(究给崔钦仁波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