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是棟梁,他們被自己的傲慢心所蒙蔽,見不得別人甚深的修行境界,他們對于真正具格的飽學之士十分忌妒,他們會嘗試攻擊那些人士的弱點,說:「他們雖然精通這些,但他們仍然少了這個與那個等等。」這些都是因爲他們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所導致的結果。學佛目的是使自己解脫與獲得證悟,然而這些僞善者的學佛,不僅不能成爲解脫輪回之因;相反的,因爲他們的學識只用于世俗之務,雖然他們的隨從增多了,弟子變多了,財富也累積了,但這些結果反而成爲解脫之障礙。所以,對于那些學識豐富,但卻隱藏著不當目的者,他們利用名氣,展示他們的能力。他們表現出無以倫比的成就,而陶醉在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和衆多的追隨者中,須知這些都將成爲他們輪回而下生惡道的因緣。
劄巴蔣稱之歌,于此進入下一個主題─「禅定」。他首先強調對每個人的生命而言,禅定是一種對治,是直接療法,它解除了生命中之痛苦與悲慘的問題。針對那些不以一己之私利爲目的者言,禅定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用來對治生命之痛苦與凡庸,更是使我們得以由輪回中解脫之鑰,爲開悟成佛的關鍵所在。它不但可以減輕平日的悲苦,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獲得究竟的佛果。
開悟解脫果位的獲得,僅取決于禅定。而開悟層次之高低,則取決于自己精進的程度。一個一味尋求此生名聞利養和報酬之人,今生與來世都將遭受嚴重的苦果。這種人即使把他安置在與世隔絕的僻靜處,他們的心仍然無法放下,甚至較之以往來得更混亂。他們在以往所不知的各種雜亂想法,此刻全都蜂擁而至。他們修禅定的目的是爲了此生利益,雖然門關起來了,眼睛閉起來了,但他們卻放任其思想紛飛,非但心意無法集中,且較之以往更來得狂野,如此的行者將無法有任何證悟。
佐巴活佛的想法與劄巴蔣稱一樣,他說,即使我們把自己關在禅房之內,緊閉著門,並宣告自己正在閉關,雙眼雖或緊閉,而內心卻是散渙的。他在內心中虛構出不同的策略和方案,也在心中讀、寫和引發任何突發的興趣,這些作爲遠超過他實際所致力的修持。即使是在修持本尊法,也是被這些凡庸、散漫的心所瓦解,這將如何會有成就呢?
以上說明禅定的重要性,我們不論修持任何咒語,都應該適度的將心意集中,少了這個,不論如何幽靜的閉關也無法得力。再者,不論禅定的重要性如何,一個對此生執著之人,他的禅定反而會成爲毀謗他人的元凶,這些人可能會批評別人:「喔,他們的禅定姿勢可能不正確,他們沒有傳承,他們不如法,……」。當他這麼說時,表示他本身的禅修可能已十分混亂,且受到嚴重幹擾。
因此,禅定不應該受到世間八法的染汙,而應真正依法如理修持。如此一來,禅定才可以真正成爲減輕此生痛苦的根本,並引領我們走向成佛之路。所以我們必須明辨何者爲虛假的禅定,何者才是可以導致證悟的真實禅定。
到目前爲止,我們所討論的是指明戒律與學習禅定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完整而用心的加以修持。以上解釋四句偈中的首句:「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人」。依照一般的佛法教示,第一句通常是以寶貴的人身難得,以及死亡和諸法無常來解釋,但我們在此不作如此分疏,因爲你們大家都已經領受過這個主題的教授了。
二、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接下來解釋第二句:「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這兩句是說我們爲了要遠離痛苦與痛苦之因,並達到涅槃境界,我們必須放棄對叁界輪回的執著,此叁界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想要脫離輪回進入涅槃,必須放棄對叁界的執著。若要了解爲何必須放棄對叁界的執著,則先需了解世間輪回的過患。若想了解輪回過患以求産生出離心,則須先了解此世間的本質。如果我們深入思考輪回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它被叁種苦所包圍:苦苦、壞苦和行苦。
「苦苦」簡言之是指下叁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牲道)之苦;若我們如實思考生于此叁道將會如何?必將使我們不寒而栗。想象這叁道所帶來的恐懼已難消受,更遑論實地居于此叁道,那所受的痛苦更是無以倫比。再說,一旦生此叁道,若業報未盡,將無法藉由死亡而得以脫離苦海。我們若如實思維這叁道中的苦,便可使我們産生迫切感,而盡力不去作會招致生于下叁道的惡業。
劄巴蔣稱試問我們,爲何不仔細地去找尋遠離惡業之方法,甚至我們卻反而在長養抵達那裏的業因呢,故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聽聞與徹底了解此叁道,更重要的是實際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這個出離心要大到能使我們由衷的厭惡引生下叁道的行爲,故應約束好自己不去製造引生第一種苦(苦苦)的行爲。
接下來是第二種苦──壞苦,這種苦主要是折磨上叁道的衆生,劄巴蔣稱說欲思壞苦的意義,可以先觀察諸有情無常的本質。凡誕生于上叁道的有情,即或天神、天使或梵天,或更具威力的宇宙之王,他們雖統治這個現象界,但將來也可能轉生下叁道,也可能會被不同種類的生物所驅使、拘禁。即使如日、月的神靈,未來也會失去光明,而轉生于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處。故知他們現在的境遇並無永恒性。一旦事過境遷,終將褪去光華,繁華光榮由指縫間流逝。即或是一個因佛陀經論而深信諸法無常的人,若無真實禅修以超越輪回,那也都將在時間之流中消逝。
劄巴蔣稱說如果我們對深究諸法無常有困難,那可花一些時間觀察人類的情況?觀察那些曾經富裕之人,而今變成窮困人家。那些曾經孔武有力之人,現在變成虛弱不堪。我們自己,以前曾經擁有很多,現在卻所剩無幾;以前是大家族,現在卻所剩無幾人。看看那些曾是仆役如雲,爲衆人所欽慕者,如今卻孤單而無人理會。如此觀察,我們就很容易明了人世間並無永恒性。一旦獲得也就可能失去,諸法無常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人可不受此諸法無常的本質所影響,我們所擁有的,都只是短暫存在,最後都將消逝得無影無蹤。
職是之故,我們應禅觀諸法無常的本性,當我們遭逢各種境遇時,皆不應受它束縛,而應學習放下它且順其自然,不要執著于任何事物,這是對治壞苦的簡要方法。
影響人類最多的是行苦,所有事物皆有條件性,但我們常不了解,而使自己受永遠作不完的事所苦,姑且不論我們有否由其中得到真正滿足,我們早已受害于無盡的忙碌追逐。
讓我們略略思考事情作不完之苦,我們內心被許多等待要做的事所盤據。不論所投注的心力多少,都是無窮無盡的,事情永遠做不完。但當我們毅然決定不做那些事時,事情似乎就完結了。我們不應該只爲了使自己忙碌而被迫去做事。唯有我們體會到不能由多作事中得到滿足,且不論有多少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也都無法真正讓我們滿足。因爲如果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人,那就會有許多人爲的問題需要處理,但處理了也並不能真正使我們快樂;反之若生命中只有少數人時,那您又似乎顯得失落;因此無論多人或少人,都沒有真實解決生命中的問題。
這跟財富的擁有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否擁有大量財富或非常貧窮,這些都不重要。並沒有人因爲財富變多而變得真正快樂;富人和窮人一樣受苦。一旦擁有財富,就會衍生另一些不同于窮人的煩惱問題,所以他的痛苦總量還是一樣多。既然讓生命中有很多人及很多事,並不必然保證能獲得快樂,那我們爲什麼要做無止盡的投入呢?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生命不就失落于預備中,而將結束于究竟的浪費。因此當死期來臨時,我們仍將只是在預備工作的階段。而我們又不得不離開活著的工作,以進入「死亡」的工作中,結果原先的准備工作,也只是帶領我們達到下個新生命而已。
當新生命開始時,我們將再次受縛于無止盡的忙碌。那些在前世所做的事絕沒有爲我們帶來任何真正的滿足,而在我們另一個新生命之中,我們又得重新作它,這些又能爲我們帶來怎樣的滿足,至于說想藉此獲得開悟解脫,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將是多麼悲哀的事啊。
劄巴蔣稱提醒我們,必須去除所有無止盡的活動,人世間的所有活動並不能爲我們帶來解脫。我們爲何不暫停一下,仔細思考我們所有活動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出離于對各種活動的執著,假如我們不能對各種活動劃上句點,那這些活動不會自動停止。唯有了解我們活動的空洞與無意義,甚且使我們遭受更多的痛苦,才有可能使我們真正的出離。衆生無法了解這一點,那是多麼的可憐啊!他們積極地使用自己的身、口、意,去做那些無法累積任何善業的活動,實在是可悲啊。
以上是诠釋第二句:「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若人能了解世間活動之徒勞無益,不能帶來絕對的喜樂,他就學到了出離心,而使自己不落入世間,不去作一些只能帶來痛苦之事。
叁、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劄巴蔣稱即興地用他的禅修經驗解釋第叁句:「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如執著私己目的,就無菩提心,也就無法産生開悟成佛的可能」。爲了證得涅槃,我們必須摒棄執著。必須真正使自己達到前面已解釋過的「遠離執著」。爲了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證得涅槃,劄巴蔣稱說他須更進一步敘說自己的禅修證量。他說如果只有自己達到開悟的終點,那有什麼意思呢?那將留下他生命中某個時期的慈愛父母親;只爲自己解脫,而遺棄如母有情衆生于痛苦之林,難道你不會感覺慚愧與不安嗎?
故劄巴蔣稱強調培養利他心的重要性,爲諸有情的利益而發心,這樣遠較只爲個人解脫而發心來得尊貴,自己的解脫應該是全部解脫順位中的最後一個。那我們應如何長養利他之心呢?最先要生起願菩提心,然後精進努力以求證悟。
我們所以會遭受失敗和痛苦,最主要是因爲我們未修持利他的菩提心,一切痛苦皆來自于求一己私利。而所有快樂皆根于利他的…
《遠離四種執著(究給崔欽仁波切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