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远离四种执着(究给崔钦仁波切开示)

  远离四种执着 

  札巴蒋称注释 

  究给崔钦仁波切开示

  英译:喇嘛秋达

  中译:萨迦学院台湾办事处编译小组

  前言:

  「远离四种执着」,亦如其它藏传佛教的心性教授一样,皆得自多位历代证悟上师的传授;而在接受此教授前,需先了解本传承的背景:

   西藏萨迦派的传承持有者为「昆氏家族」。他们是光音天(奥明天)天神的后裔。当光音天神降生西藏后数代,逐渐降伏了当地的神祉;其后,光音天的族裔与罗剎女相爱,生下一子名为「昆巴切」,意为「在战争和爱中出生者」。此即为「昆氏家族」在西藏的由来。

  昆族经多代繁衍,诞生许多神圣和受加持的子孙,其中有些为旧传承—宁玛派的持有者,如昆多杰仁钦等。又如昆龙王护是从寂护莲花生大师的心子,为首批领授比丘戒的七大弟子之一。此后数代传至昆却嘉波,也就是萨千的父亲。

  昆却嘉波去世后,萨千由母亲肩负起抚养和教育的重任。她将萨千送去「龙佑密学院」学习佛法与哲学,当时「龙佑密学院」有高达万人的学生。萨千就读「龙佑密学院」后不久,有位骑白马的神秘使者前来,(传承上咸认此一使者即是「卡杜」的化现,他与普巴金刚有关),宣称萨千罹患天花,病情严重;这神圣使者接着说:「你们怎可将萨千留在那里?而不前往探病?」萨千母亲非常着急与哀伤,立刻启程前往「龙佑密学院」探望病中的萨千。萨千母亲是一位杰出而能干的女性,经其细心照料看护,终于挽回儿子的性命;她将萨千接回来,并且委派巴利译师担任萨千的家庭教授师,从此萨千不用再到佛学院上课。巴利译师升座为萨千教授师的典礼,是在萨千父亲逝世纪念日的当天举行。

  巴利译师接受这个崇高而重要的任命后,对萨千说:「你并非只是一个接受常态宗教教育的小孩,为了你禅修训练的成功,以开展你的究竟智慧,你必须闭关修持文殊菩萨法。」之后,巴利译师便给萨千红黄文殊的灌顶,并要求萨千作为期六个月的文殊法门闭关。在闭关中,萨千亲见文殊菩萨由其它二尊菩萨:弥勒菩萨(Akshayamati)和慧源藏菩萨(Pratibhanakuta)伴随着出现。

  当萨千亲见文殊和二位菩萨之时,文殊菩萨由口中说出「四句偈」,此即有名的「远离四种执着」偈: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执着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当萨千慎思此四句偈时,他体会到此四句偈实涵盖所有经论密续的精髓,故此教授被尊为「口传之钥」。于是萨千针对此四句偈作了详尽的注解,并将它传给两个儿子——杰尊札巴蒋称和索南泽模。札巴蒋称十分重视这个教授,并对此四句作深入的禅修,由此获得甚深广大的证悟,于是对此四句偈作了《释论》;这本《释论》有藏文版和英文版,当初只在印度发行,其后则由新加坡的萨迦中心——萨迦滇贝林,于海外再度发行。

  札巴蒋称的《释论》并非以彰显渊博的学问见称,而是将他自己经由深入禅修所自然生起的体验,着之而为文。他藉由此四句偈的禅修获得了极深的证悟,他相信此四句偈在未来世,会得到学者极度的推崇,并以之为诸深广教授的根本。且后来学者也会以此四句偈为基础,去阐扬显密佛法的要义。再者,此四句偈的架构,不仅是基本佛法教学的表达方式,也将是甚深禅修经验的表出模式。这四句偈可经由闻、思、修而使我们生起证量。故我们称这《释论》为──禅修觉受的旋律。

   闻名的「密勒日巴十万颂」被认为是密勒日巴大师将他甚深禅定的觉受,在毫不造作下所流露出来的口诀和歌颂。这个「札巴蒋称之歌」,同样也是他禅修此四句偈的甚深觉受,所自然流露出来者。

  杰尊·札巴蒋称的《释论》以两个句子起始,第一句是祈请文,次句是他应允解释这四句偈的意义。祈请文是他礼敬至善的根本上师,以及最慈悲的禅修本尊圣众。在闻法之前,他要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恳切地祈请上师和本尊的加持,以成就佛果。次句则说明他决意给予这个教授。他说一个修持佛道的行者,其行为必须完全合乎佛法的教示。凡是虚掷生命于非法,或违逆教法精神的行为,都应该避免。所以我们应该非常专心且明觉地,倾听他的经验之歌,然后遵循佛法精神而实修。

  远离四种执着的意思是:放弃自己对此生之执着、远离世间轮回之执着、放弃一己之私利之执着、以及放弃自己对成见之执着等。

  一、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首先,必需真正持戒。不应将持戒作为自己的装饰,以获取生活所需,或用以提升个人名誉和威望。例如,有某人持三戒中的一种,或在家居士的十戒,或近事男女的三十六戒,或僧人的二百五十三条的比丘具足戒等;不论持守何种戒,均不应以此生之任何目的为出发点。

   持戒的主要目的是以之为开发禅定的基础,不论是在家居士或受了具足戒的僧人,若要修持有成就,必须依靠于持戒;以持戒为基础,才可创造自己未来修行圆满的一片天地,使闻、思、修的种籽得以在沃土上萌芽。少了这个持戒的根基,不管这个人的学习和修持如何精进,都不能引致开悟成佛的丰富果实。

  杰尊札巴蒋称说:如果我们没有持守戒律,那就干脆放弃任何的闻、思、修罢。他反问我们:「这样的人放弃虚伪不实的修行,不是更好吗?」为了更深入明示戒律之重要性,他接着解释,不论是为轮回中得生善道,或是为达到究竟的解脱,均不能不以持戒为基础。

   不论是持五戒或十戒的在家居士;如果他们毫不虚伪的持守,将来必种下转生天道的种子。盖欲得人身宝,必积聚善根,使其思想行为与十善业相应,并约束自己不作十不善业,然后努力行善,如放生而不杀生,济贫而不偷盗等;这些作为有如通达解脱之城的阶梯,能使我们此生无障碍烦恼,来生投生有利学佛之环境,进而成就无上佛道。

   一个人若真正持守戒律,它可实际予我们抚慰和镇定,使我们由痛苦折磨中解脱。虽然正确的持戒如此重要,但仍有人偏执伪冒持戒。札巴蒋称指示我们,伪善者只为执着此生利益而行善,他们的善业顶多能变成世间八法之因,执着得与失、苦与乐、赞与损、誉与毁;而仍然无法出离轮回而得到解脱。

  如果一个人利用持戒以期获得名声、荣誉、和个人快乐,一旦结果与此相反,他将痛苦万分;一个伪善者,因为他所执着的只限于今生,他们没有深广的智慧,他们对那些稍违戒律之人,即予以深责,他们既不了解违戒之因缘,也不原谅违戒之人;既然他们只为此生的名闻利养与快乐而奉行戒律,又严苛批判他人所犯的过失,这些都将导致自己行为的亏损。

   其次,这些伪善的行者,也可能非常忌妒那些严格遵守戒律之人。他们可能会说:「他或她可能确实守戒,然而……」,然后列举那些人的小瑕疵,持续中伤那些真正持戒者,要是这些持戒者非常坚强,那伪善者将继续寻找其他的行为过患,就这样那些伪善者变得喜好毁谤和忌妒;他们的果报真是不堪设想了。

   此外,这些伪善者的持守戒律,也将受他们虚伪的言行所苦,例如一个伪善者在他人面前,可能装出从来没有碰过酒,但是当四下无人之际,他们可能就狂饮起来,之后又回复假装他从来不曾沉迷于此的那般模样。一个只为此生目的而守戒之人,他所积聚的将只是虚伪罢了。因此,札巴蒋称要我们彻底放弃伪善的行径。「伪善」不仅是未来转生下三道之因,且是造成现世痛苦的根本,此等假道学,不但不能对治此生的痛苦,且更增加此生痛苦的烈焰。

   其次,戒律不只与言行动作有关,更与内心的动机密不可分。当我们在遵守一个肢体规范时,不但外在所显现的行为要合乎戒律,且应该检视自己内心的动机,有否背离佛法精神。同理,即使只是自己上师所给予的一个简单要求或指示,我们内心也不应该轻视它。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而认为那只是芝麻大的小事,认为即使违背了也不算什么;如果一个人如此告诉自己,那么他就犯了言语与内心的戒律。这样的轻忽和不谨慎,必然导致积聚无数的恶果或黑业。这可用「伊拉帕特拉」的故事来说明。

   「伊拉帕特拉」是一条龙,属于大蛇族;牠的前世是佛弟子,是奉行佛陀教戒的僧人。佛在世时,为加强僧团的纪律,曾增加了一项戒条:「一个受了具足戒的僧人,不应根除树木的根,或拔除地上的草。」当时,伊拉帕特拉身为僧人,就批评说:「这只是小事一件,他究竟怎么了?」而且在行动上他违犯了这个戒条,将一棵树根拔除,于是这个僧人的下一世,转生为一龙,并且这条龙的头上长出一棵大树,每当刮起大风或暴雨来临时,都会吹动头上的这棵树,这条龙的头部和身体内部器官都会跟着摇动起来,而痛苦万分;这是因为这个僧人认为:「这件事情微不足道,我们可以忽略佛陀的指示」。此一恶业力量所召感的果报,真是大到不可思议。以上故事告诉我们:持守戒律必须小心慎重,留心于戒条初颁布时的原意和精神,即使微小的事情,我们也应该加以留意。

   札巴蒋称告诉我们:如果所持守的是伪善的戒律,那就不用麻烦了;如果我们只是对此生的财富感兴趣,或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成一个伟大的修行人,那自己所修、所学也只不过是假冒的道德。这种假冒的道德不做岂不更好?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意来修习佛法,由此所获得的利益,才可去除无明障碍,使我们变得谦虚和尊贵,并可增长我们的明觉心;同时也可藉此去除他人之无明,引导他人到达觉悟的境地。

  若只是为此生之利益而修持,那将不能成为解脱的根本,只会徒增他骄慢之心,他所得到的只是用来膨胀自我,使自己变得更高傲与自以为了不起。世俗的伪善者,轻视那些不如他博学之人,他们认为…

《远离四种执着(究给崔钦仁波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