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P13

  ..續本文上一頁這一點,當我們去看其他的宗教和靈修法門時,一定要牢記在心。它們的多彩多姿正好和衆生一樣,就算這些宗教和法門不見得也是用這種態度在看待自己,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許多的衆生能夠一直在裏頭找到幫助。不要忘了這點,要去尊敬所有值得尊敬的宗教——這點非常重要。

  313.所有的宗教都有它們的儀式,同時還有一些更基本的面向。譬如說佛教的基本法門,就是要做到心靈的自主。不過,由于這個很難辦到,而且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所以就有很多人把它擺在次要的位置。于是一方面信佛,另一方面又不能把他的信仰堅持到底。我們只自滿于那些外在的儀式,用一些很虛浮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虔誠,念經的話也不過是嘴唇在動而已……。

  藏人進行儀式的時候,喜歡用鼓、鈴、钹和其他樂器。在旁邊看的人會說:“看哪,佛教徒就是要這樣!”問題是,事實上我們不太在乎怎麼樣才能夠讓精神脫離這個虛幻的世界,不在乎愛和慈悲,不在乎覺不覺悟,而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全力以赴的佛教法門呀!真相難道不是這樣嗎?無論如何,這樣只不過表示我們並沒有改變,還是和其他衆生沒有兩樣。

  314.宗教就有點像藥。藥只有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才有用,我們健康的時候它沒有用處的。平時我們不會把藥品拿出來跟人炫耀說:“這個很棒,那個很貴,這一個顔色很漂亮。”不管外表怎麼樣,它們唯一的用處就是治病。如果生病的時候它們一點療效也沒有,根本沒有理由拿出來吹噓。

  同樣的道理,一個宗教或一種靈修方式,應該能夠在我們的心靈陷入困境時發揮功用。如果我們在順利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炫耀,等到問題出現的時候,又像個逃不了一死的凡人一樣,那麼這個宗教又有什麼用呢?

  315. 重要的是,把我們所接收到的教誨和法門,深植在自己的心靈上,然後每天實踐。這不是一下子就辦得到的事,要透過訓練,慢慢地來。

  (關于無神論的禅思)

  316.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但是這是他們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改變。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要有意義,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打從內心感到快樂,又不會傷害到別的衆生。如果我們把滿足建立在他者的痛苦之上,那麼我們自己遲早也是要受苦的。

  317.生命頂多可以持續個百年左右,和地質學的年代比起來,這其實是很短的。如果我們把這麼短的時間都拿來作惡的話,那麼我們的生命就一點意義也沒有。所有衆生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沒有人有權利去摧毀他人的快樂。人類存在的目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爲了陷任何衆生于苦海。

  318.就算我們的學問或財富已經登峰造極,如果不知道去尊重和愛護別的衆生,那麼還是不配作一個人。在盡量不要製造痛苦的情況下快樂地生活,就是人類應有的權利,而且值得我們努力去實踐。

  319.對我們其中大部分人來說,快樂建立在物質的擁有之上。但是,這些財産本身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感到滿足,這點是很清楚的。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周遭就知道,我們會看到,有些人什麼該有的都有了,但是他還是需要鎮靜劑或酒精來讓自己的焦慮平靜下來。另外還有一些人,一無所有,卻過得很快樂,很輕松,身體健康,還可以活得很老。

  320.我再強調一次,最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滿足,而不是感官那種立即、粗糙的滿足感。這就是爲什麼行善、幫助別人、減少欲望、樂天知命,都不只是關系到宗教信仰的人而已。這些對我來說,不是一些爲了取悅上帝,或保證投胎到好人家的辦法。我認爲,凡是想得到內心和平的人,都不能不這麼做。

  321.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進步,我們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密。我們做的每一件, 事,遲早都會對這個世界産生影響,而這個世界的情勢,也會沖擊到每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我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用局限的眼光來看事情,只考慮到一個元素、一個因素或一個原因,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要面面俱到地去審視每一種狀況。

  322.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只能爲著別人,自己的快樂統統要抛到腦後。我要說的是:這二者息息相關。如果大家覺得,這個地球上每一個衆生的幸福和和平,都和自身有關,那麼我們就得學著用比較寬廣的眼光看事情,並且重視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爲。

  323.我們這個世界上大概有六十億的人口,在這六十億人當中,大部分關注的都只是物質上的舒適,對宗教和心靈生活則一點兒也不感興趣。所以說人類裏頭沒有信仰的人數占最多,他們的想法和作法,一定會對世界的演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所幸的是,只要是人,就能夠用人的方式來做事,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

  324.連那些行爲合群的動物,都能夠吸引附近別的動物;而行爲殘暴的,別的動物一看到它們就逃。我們不是常常看到一些會讓別的狗——就算是大狗——都躲得遠遠的惡犬!

  這個在人的身上就又更明顯了。那些能夠控製自己,心地善良,言語可靠的人,自然就有很多朋友。跟這種人在一起,我們就會覺得很舒服,連動物都喜歡靠近他們。這些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能夠製造出一股極其快樂的氣氛,讓人都不想離開了。

  325.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思考像脫缰的野馬,言語偏激,舉動粗暴,他人就會回避我們,一見到我們就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對我們想說的話不感興趣,如果我們作樣子想跟他們說話,他們就把身體轉過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開心或快活起來?而我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不是嗎?

  326.盡管這個地球上的人很多,大家就只看到自己。不管是吃飯穿衣,還是在社會上覓得一個位置,功成名就,我們都得靠別人,然而我們卻把這些和自己休戚相關的人當成敵人,這樣不是很奇怪、很矛盾嗎?

  327.然而,我們只要在言行和思想上,都能去關注別的衆生,這輩子——我且不說下輩子——就能夠過得很快樂,心安理得;這樣我們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有人來跟我們說話,幫助我們——這樣連敵人都會變成我們的朋友。

  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把別人都當成對手,就會碰上一些很荒謬,只能歸咎于自己的困境。活在現代社會裏,要避免競爭似乎已經不可能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不去壓迫別人狀況下,做得比他們好。

  (關于傳教士和出家人的禅思)

  328.大部分的修道人都會抛棄家庭生活。許多宗教,基于各種不同的理由,都把單身看得很重要。以佛教來說,成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從層次最低的做起,把心靈上的毒素統統排掉。而這些毒素裏頭最主要的,在輪回的圈子裏把我們拴得最緊的,就是欲念。如果我們去看十二支緣起(也就是我們怎麼樣受製于輪回的種種過程),會發現,一旦把欲念以及那種運作抽掉,過去所累積的業就不會起作用了。

  329.在各種形式的欲念之中,性欲算是最強烈的了,因爲它同時包含了我們對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種感官覺知的愛戀。這就是爲什麼當我們要把欲念導正過來的時候,首先就要針對那最熱切的下手,然後再從最低層的逐漸往高級的前進。用這種方式來降低欲望並且養成知足的態度,才能夠在無所眷戀的道路上前進。這就是佛教的觀點。至于別的宗教傳統,它們當然也有自己的解釋。

  330.在實踐的層面上,誓願出家,也就是過獨身生活,能夠讓人從一些會造成羁絆的關系中解脫出來。那些可以脫離世俗生活的比丘和比丘尼,就不用再去擔心別人的眼光。他們穿得很簡陋,把自己的物質需求降到最低。

  331.如果結了婚,不管願意不願意,都擺脫不了一定數量的社會責任,花費也比單身的時候高出許多;而花得愈多,就愈必須去工作、計算和預算。我們愈去工作、打算,遇到的敵對力量也就更多,就會更常想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情。如果能夠從家庭中走出來,像那些基督教的修女和修士一樣過著棄世的生活,每天祈禱五、六回,讀經、冥思,幾乎沒有任何活動也沒有任何世俗目標,這樣的轉變其實有很大的好處。

  332.棄世退隱的人,臨終之時心裏會比較平靜。一般人則常常還有許多可以煩惱的:“我的小孩該怎麼辦?他們要怎麼上學?要怎麼生活?還有我的妻子,她會變成什麼樣?我的老伴沒有我之後自己要怎麼過?我那年輕的太太可能會去找另外一個男人過日子。”諸如此類的煩惱,臨死的時候最好都不要有,不是嗎?

  在很多國家裏面,父親是一家的支柱。如果他死了,他的妻子會變得一無所有,不曉得該怎麼活下去,如果她還帶了小孩,那情況就更糟糕。

  333.還沒有結婚之前,我們會很擔心找不到配偶;結婚之後,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高枕無憂。做先生的會問說太太是不是還肯聽他的,做太太的則擔心丈夫再也不喜歡她了。真是複雜!

  334.婚禮的花費也是很大的,又要講究排場。在印度,人們會拿出一大部分的積蓄來舉辦婚禮,他們爲了這筆經費而節省,連飯都舍不得吃;等到婚禮一過,有的人苦于膝下無子,有的人不想要小孩卻又有了,只好去墮胎。這些煩惱能夠避免掉不是比較安靜嗎?身爲比丘和比丘尼的,有時也許會自問,如果去過夫妻生活是不是會比較好,但是他們如果不要這麼想,心裏不是會比較平靜嗎?單身生活真的是比較祥泰的。

  335.有些人一定會覺得,我在這裏說的,是出于自私的立場;這點,我就沒有那麼確定。那些結婚的人是爲自己結的,而不是爲了別人。即使這樣,失敗率還是很高。至于那些誓願不結婚的人,譬如說基督教的修女和修士,他們卻可以一輩子都在幫助別人,照顧病人。我想到德瑞莎修女,她沒有丈夫,沒有小孩,沒有家庭,全部的時間奉獻給窮人。如果有家的人,要這麼做很困難了。就算有那個意願,還有家事要做,小孩也要上學,諸如此類的一大堆。

  336.在我們流亡政府裏面,如果我們派一個比丘到哪個地方去工作,他就可以馬…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法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